2013年,俨然是酿酒行业发展中的关键一年。从2012年下半年起,酿酒产业就风波不断,先有黄酒陷入“氨基甲酸乙酯风波”,再有“葡萄酒农药残留事件”,后有“白酒塑化剂风波”,再加上因打击“三公消费”和军队“禁酒令”等政策的实施,使酿酒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白酒股整体下挫,经销商、零售商的日子都不好过。
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大酒企均放慢了发展步伐,其中下调营收目标、酒价下降就是重要表现。然而,这一趋势中,习酒在央视《新闻联播》、各类报纸、新媒体持续砸巨资广告,就显得特立独行。这引来了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关注、猜测和质疑,甚至被称为投机式营销。
那么习酒砸巨资进行的广告营销,到底收效如何?经中国经济网记者对此的调查,目前北京等地的餐饮消费场和终端销售场所对习酒并不认可,很多消费者称习酒“不好喝”,对习酒的口感并不适应,而在北京等地的终端销售场所,也罕见习酒的身影。
习酒的“投机式营销”
据习酒官方网站《习酒的跨越》一文,习酒“特殊时期密集式的广告营销,2年广告费被指超过6亿元:两次逆势提价,窖藏1988终端价直逼‘普五’。”尤其是2012年习酒在某些特殊时段的大量宣传和铺天盖地的广告,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猜疑。
十五年来,被茅台收购的习酒偏安贵州一隅,罕有人知。但2012年以来,仿佛是一夜之间,很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户外LED等媒体载体,都同时出现了习酒狂轰乱炸式的广告宣传。2013年,在中央八项规定和“禁酒令”的大背景下,白酒行业整体不景气,但习酒仍然在央视《新闻联播》、各类报纸、新媒体持续砸巨资广告,这在业界显得特立独行。
对于习酒的特立独行,有关专家称为投机式营销。“其中的关系不便细讲,只是因为习酒阴差阳错叫“习”酒,但习酒紧抓这点做文章,最近的广告投放就很有针对性,宣扬其‘君品’的企业文化,这是赤裸裸的投机。”一位深谙白酒营销的专家这样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不过,对于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芹来说,他更愿意向记者澄清的是习酒的历史,“习酒并不是第一次进入北京市场,早在1989年,习酒就是第一个登陆央视广告的酒企,年过40岁的人对习水大曲是有印象的,习酒在北京有销售基础,我们现在重新登陆,有一定的契合点……”
据了解,贵州习酒2012年在央视黄金资源招标中以30037万元的中标额位列企业中标额第6位,在酒类企业中仅次于“茅台”和“西凤”。一个年销售不到20亿元的地方品牌,如此大手笔布局央视,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豪赌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