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推动福建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水土流失治理看干部作风建设
东南网8月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穿行在长汀的山中林间,绿意涌动、花果满山。昔日的“火焰山”蜕变为“花果山”,水土流失治理交出靓丽答卷,靠的是长汀人30年如一日的扎实奋斗,折射出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求真务实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面貌,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正确政绩观。
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这是以长汀县河田镇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自然生态恶化、农民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成了当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没有先例,如何治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80年前,毛泽东同志深入上杭县才溪乡调研走访,发表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的灵魂是群众路线、实事求是。
治理水土流失亦应如此。
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是谋划发展、科学施策的前提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时任省委书记的项南同志多次深入水土流失地区,在调研中取得“水土保持三字经”,拉开了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
“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县国土面积的31.5%,长汀是当年中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长汀水土流失是‘烧出来的’,怎样一步步形成,就怎样一步步弥补回去,应采取反弹琵琶治理法”……治理初期,长汀县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纷纷深入水土流失地区调研,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流失面积、影响以及治理面临困难,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从基层汲取治理之策。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多次深入长汀调研水土保持工作。在他的关心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从2000年开始持续被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创新理念和技术,实施“大封禁,小治理”,长汀干部群众摸索出一套务实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深入调查、科学施策。而今,长汀对48.37万亩未治理水土流失区,采取流域治理、网格化治理、梯度治理等不同模式,扎实推进新一轮治理。
- 2013-07-07“三负责三不负责”现象引关注--部分地方干部作风问题的调查
- 2013-06-02又见苏区干部好作风
- 2013-03-26龙岩市连城县创新干部作风评判 两干部被亮牌遭免职
- 2012-12-06大田县推出规范干部作风具体规定 突击检查落实情况
- 2012-11-26三明市年轻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培训动员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