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推进风险全口径并表。站在全局角度,按照风险责任归属原则,加强母子公司的上下并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表内表外业务的内外并表;按照政策一致性原则,加强境内境外的本外币并表,防止风险隐匿、转移、传染、放大。
另一方面,要推进风险全方位管理。根据银行总的发展战略目标,合理确定整体风险偏好,设定全口径大额风险暴露限额和风险容忍度,严格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评估对各类风险的实际承担、动态变化和关联关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六、加强信息披露,提高社会公信力
银行主要依靠信用开展业务,客户的信任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信任从哪里来?一方面是银行持续稳健经营,另一方面是客户的良好预期。而预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获得的信息。这就要求银行积极做好信息披露,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
一是对信息披露要有准确定位。有些银行将对外宣传停留在产品广告上,将信息披露停留在满足监管要求上,将声誉管理停留在不出负面舆情上,定位不准、方向不明、工作不力,经常陷入被动。要充分认识信息披露的价值,将其作为主动接受客户、金融消费者和市场监督的载体,作为维护客户关系、改善公共关系、塑造市场形象的工具,作为加强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方法。
二是要主动披露信息。要强化董事会对信息披露的责任,主动披露积极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合理制定披露规划,既有关键时点的集中披露,又有平常时段的持续披露。善于运用多种媒体,既有主流媒体的稳固主渠道,又有自媒体的广泛新渠道。丰富披露语言,既有专业准确的政策措施阐释、经营成果介绍、重大情况说明,又有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接受度高的信息解读,使所披露的信息易于接受、能被信任。
三是要及时应对负面舆情。近年来,针对负面舆情,有的银行不敢应对,把小问题拖成了大麻烦;有的摆平了事,使问题隐性发酵,一发不可收拾;有的不善应对,机构“点”上的问题被炒成了行业“面”上的问题。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要增强敏感意识,强化危机管理,善于化危为机、变坏事为好事,提高社会公信力。对于不实信息,要坚决回击、迅速纠正,深刻揭露其虚假本质,全面还原事实,充分披露正面信息,积极维护声誉。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要敢于承认,勇于正视,并及时披露整改行动及成效,赢得理解,树立和巩固“负责任的银行”形象。
同志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要坚决贯彻中央精神,集合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银行改革再创新辉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