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新24孝标准重在行为劝导

www.fjnet.cn 2012-08-15 09:56  傅达林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更多观点:

“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新“24孝”:心想还得事能成

新“24孝”为何有人伤不起

无论旧24孝故事,还是新24孝标准,其深层价值都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

百善孝为先。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旨在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孝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维系着家庭伦理秩序,也构筑了国家道德基础,是个人趋向修身完美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德行。为维系孝道不衰,官方援孝入法,将不孝行为入罪处刑;民间则著书立说,倡导行孝美德。元代郭居敬就由历代孝子的行孝故事,编录成“24孝”。

传颂至今的“24孝”教育了一辈又一辈人,也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困惑。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这些掀起讨论热潮的话题折射出:在市场经济和权利解放背景中,传统孝道出现式微,一些人渐渐失去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孤苦伶仃的老人期盼的目光呼唤孝文化的重塑。

与传统24孝相比,新24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新旧之间的变化只在形式,其内在的精神与道统一以贯之。法治社会,外在行为的规则约束逐渐取代了内在的精神自律,法律与道德的分野让孝道很难再寻求法律保障。于是,一种规劝意义上的孝道行为标准,更有助于唤醒民间风尚。

其实,无论旧24孝故事,还是新24孝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所以,不要纠缠于24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强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自己的方式。因为,这是我们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家国精神的心理情感。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