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给类公务员戴上法律的紧箍咒

www.fjnet.cn 2012-11-29 07:12  傅达林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巨富村官”提供给我们的镜鉴,不再是网络反腐的神奇应验,而是他所代表的“类公务员”身份究竟应当如何定位,才符合法治社会公共行政规律。

社区干部坐拥“20亿资产”?这样的网帖爆料想不引起舆情井喷都难。在网络反腐的强劲势头下,深圳龙岗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被举报人也被暂停社区工作站常务副站长职务。

一个尚不能称为公务员的社区干部,竟然涉嫌拥有“80多栋私人物业、20辆豪车”,身份与财富的巨大反差让人不得不惊叹。任何事件的理性评判,都应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承认拥有10多台车和“一时也算不出来”的房产,确属“巨富村官”。村官非官,却行使公共权力,公众便有理由基于怀疑的立场,对其财富的来源及合法性行使监督权。

吊诡的是,恰是在财富的来源及合法性上,出现截然相反的声音。当事人称在当干部之前早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举报人则称其非法侵吞集体财产;居民中有些人认为他是以权谋私的恶人,另一些人却觉得其是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好干部。在舆论非议的当口,举报人又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案被逮捕。这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究竟是因利益纠纷产生的打击报复,还是信息缺位下的暗度陈仓,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悬置在公众心中的问号,有待于独立公正的调查来拉直。

与坊间基于反腐的揣测怀疑相比,公共话题的探讨不应止于财富积聚的合法性,更需要探求“类公务员”的身份迷惑。法律上,社区干部和村官并不是公务员,也不适用《公务员法》相关规定,但他们客观上行使大量公共权力,尤其是资源配置决定权。这些俗称为“干部”的人,徘徊在公务员法的规制之外,往往身兼数职,横跨政商两界。像本案中,当事人具有社区干部、股份公司负责人、私人公司老板三重身份,巨富的事实让人很难相信其个人财富与其公共身份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从“社区干部”到一些企业高管,我国行政体系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类公务员”阶层,他们不但能够经商盈利,还同时享有公务员的福利,一副“出则为商、入则为仕”的理想人生模式。但是立法上却缺乏清晰的任职资格和程序规范,权力界线尤其是公共管理服务与个人经商之间较为模糊,公众监督更是缺乏刚性渠道。在立法约束不力、信息公开不对称、群众监督不充分的背景下,巨额私产外露难免会被怀疑“以权谋私”。

可见,“巨富村官”提供给我们的镜鉴,不再是网络反腐的神奇应验,而是他所代表的“类公务员”身份究竟应当如何定位,才符合法治社会公共行政规律。毕竟,公共服务和企业经商,在目标追求和运营规律上都有天壤之别。当一个人频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转换身份角色,而又缺乏必要的法律监管和制约,便很难做到“市场的归市场,行政的归行政”。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