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勿让强制捐款成为“次生灾害”

www.fjnet.cn 2013-04-26 17:32  吴睿鸫 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

王乃玲/画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日前在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4月25日《新京报》)。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明确规定,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但每逢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类似强制捐款的新闻就不断出现。

显然,强制捐款的做法既与现行法律相悖,又可能变成公众的额外经济负担,让爱心打折,也让慈善变味,更多的是让大家对爱心捐款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将来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面临无人愿意出力的无奈。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迫于权力的威逼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捐助。而现实中强制捐助的本质就是,权力索捐。至于个中原因,一方面,源于地方政府官员政绩和好大喜功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滥用行政权力进行经费筹集。

从某种意义上讲,慈善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自由。不管是央企,还是私企,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快乐地慈善。而强制捐助则带有强迫性,是一种“道德勒索”。慈善是自愿的,也唯有自愿才让慈善变得人性十足,富有号召力,可是,靠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捐助,却是酸痛的,是一种变味变质的“伪慈善”。

要知道,中国的慈善,再也伤不起了。只有尊重每个人的意志,捐赠才能真正成为自发、自愿行为。否则,一味地强制捐赠,难免成为震后的“次生灾害”。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所有领域的强制性捐助,让权力索捐早日销声匿迹,不仅要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更为关健的是,应当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让政府的日常行为置身于强有力的聚光灯下。唯此,才能让权力尊重权利,权力畏惧权利,当企业和个人面对类似强捐现象,也不必担惊受怕,有捐必应。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