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石油巨头当走出政策“襁褓”

2014-04-16 08:39  马红漫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石油与中石化获得了财政资金的鼎力支持。据年报公开数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两桶油”共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258.83亿元,其中中石油近三年一直都是A股“补贴王”。

两大石油巨头获得财政补贴的理由如出一辙,那就是在海外原油价格高企的语境下,炼油板块业务持续亏损,需要国家财政予以扶持。其实,石油巨头的业务范围宽广,炼油只是从原油开采到成品油销售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就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而言还是十分强劲的。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了1296亿元和672亿元。这种以局部业务经营不善为理由申请补贴,本身就具有明显的非市场化特征。当然,石油巨头可以将炼油板块的亏损归咎于行政部门对成品油价格的管控,但如果以此逻辑演绎,高达千亿的高额利润也是石油巨头凭借垄断地位而来,那么是否应当将这些盈利也如数上缴财政呢?

事实上,针对炼化亏损业务的巨额补贴不仅无法平复垄断企业的欲望沟壑,反而因市场逻辑被扭曲而成为鼓励其粗放发展的推动力量。随着近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燃油消费需求增速也开始走低,但石油巨头却无视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变化,兴建炼油厂冲动有增无减,过剩的产能只能向海外市场寻求出路。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每日出口成品油65万桶,同比增长3.4%;进口56万桶,同比减少近25%,进口量为2012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海外,成品油售价不可能再有所谓的公式指导,出口成品油价格只能随行就市,有可能低于国内现有定价。而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炼油补贴,石油巨头可能对海外价格波动风险不会十分敏感,但实质上却会给国内稀缺的石油资源形成浪费。

可见,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若得不到及时厘清,将使得国内石油资源配比失衡现象积重难返,堪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大阻碍。就炼油环节而言,其生产具体成本一直未有公开,所谓的亏损也是石油巨头的一言堂而已。由于竞争压力缺失、外部监督弱化,垄断油企在内部管控、压缩成本方面乏善可陈,最终导致了资源品配置的失衡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央企的石油巨头在获得巨额盈利之后本应积极担负起反哺民生的社会职责,而不是以全民所有的名义一味索求全民财力支持。扭转这一局面的切入点就是卸下行政管控思维,引导垄断巨头走出制度“襁褓”、切实消融民企入围的“玻璃门”,在搭建起有序竞争框架之后放手市场博弈机制进行调节。放眼长远,引进市场因子也是解决石油领域定价机制僵化、产业运作效率不佳问题的一剂良药,需要有关部门冲破既得利益方的阻力,锐意改革与创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