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读书笔记”卡在哪了

2015-03-27 09:50:54 钱江晚报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眼看着就要毕业了,现在学校让交好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我们都在忙着实习和找工作,哪有时间写这个?”3月24日,自称是陕师大的学生上网发帖求助,称学校在毕业前需要交10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网络咨询,如果找人代写,需要花费好几千元的费用。记者在采访时被告知,“最近两三天,基本上同学都在宿舍里抄笔记,连吃饭都是轮流去食堂带饭。”有学生反映,每篇读书笔记的字数要5000字。

据了解,陕师大《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本科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少于2本,每读完一种书,要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没有完成读书任务或毕业前考察成绩为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

从上述报道内容看,不少学生属于临时抱佛脚,平时欠用功;而每篇五千字的规定,也太僵硬、机械了一点。但是,这些都不是要害。要害问题是:硬性规定能保证阅读质量吗?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什么不高?这反映了大学教育的什么问题?

报道说,《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提供了143种参考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大部分。文学部分包含了《诗经》、《史记》、《唐诗三百首》等古典名著,也有现代文学小说。在哲学部分中,书目包含了《周易》、《庄子》等中国哲学名著,还有《哲学原理》、《纯粹理性批判》等西方哲学著作。在历史学、艺术类、教师教育类的书目中,包含了《全球通史》、《美学史》、《颜氏家训》、《教育论》等等。这些书目表明,《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手段,其性质属于“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即超越学科专业、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这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是比较欠缺的,陕师大的这一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推行的手段,又是欠考虑的,甚至是与通识教育的精神相冲突的。

《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提供了143种参考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与中文系的教学内容重复、重叠了;中文系学生完全可以拿现成的作业来交差。那么中文系的学生是否就不必在通识教育中再读文学作品了?通识教育中的文学阅读,其方法和目的与中文系课程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唐诗三百首》是比较“通俗”的作品了,但一个读计算机的学生,读了《唐诗三百首》,要写出5000字的读书笔记,都赶上一篇小论文了,没有一定的写作训练估计会很困难。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写作能力差,是高校教育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只抓阅读,不管写作,“通识教育”肯定是跛脚的。

这些具体的教育问题,不是一纸规定就能解决的。教育本身的问题,要用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迷信“规定”,依赖“规定”,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去解决教育问题,本身就是不懂教育特点和本质。学生要在毕业突击完成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可见平时对这项作业就疏于检查督促,至于细致的批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阅读心得的交流,估计就更谈不到了。这是行政命令式的教育行为必然结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