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贩死刑”讨论何以陷入情绪化对抗?
2015-06-19 10:36:21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朋友圈里刷屏的这张图片很触动人(图片来源:网络) 昨日,广大网友手机被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 话题瞬间被引爆,参与讨论者众多,蔚为壮观。但人们谈兴正浓之时,有细心网友突然揭露,发起者原来另有目的:这条消息传播的同时,附有一个推广链接,此链接会跳转到某婚恋网站的注册页面。也就是说,死刑之争,始于商业策划。 病毒式营销要有道德底线 魏英杰 不用多说,这种倡议内容不太靠谱。不用查阅相关法规也能知道,对一个人的行为不分情节和后果轻重,一律判死刑,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挺身而出,从法律、道德、历史等等方面,对这一情绪化的表述进行批评。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对“一律判死刑”表示赞同,指责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过于冷血云云。 当这一事件让各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大家忽然尴尬地发现,自己有意无意成了“帮人数钱”的那种人。有人分析指出,这一场转发活动,只不过是某家婚恋网站利用大家的心理搞的营销策略。“你在朋友圈接力坚持贩卖儿童判死刑,那只是在帮别人赚钱。”当这句话出现在朋友圈,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事情的最新进展,这家婚恋网站发声明承认:这件事情是该网站个别员工“未经批准擅自启动了营销行为”。把责任推到“个别员工”头上,已经没有担当了,这家公司还在声明里花了不少文字进行自我介绍,让人简直不可思议。这种毫无原则底线、责任伦理的公司,究竟是怎么想的,才会用出这么一个馊主意。 这次恶意营销造成那么大影响,主要在于始作俑者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心,从而进行道德绑架。同情弱者,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而儿童又是让人最能够产生同情心的群体。拐卖儿童、虐待儿童等新闻,一直以来都很容易成为热点。哪怕隐约感到那篇公号文章表述有问题,基于对被拐卖儿童的同情,以及转发的便利性,有些人也乐意转发。在很大程度上,公号文章“不求点赞,只求转发”起到了“不转发不善良”的震慑效果。 没想到,还有些人对这次恶意营销的成功之道津津乐道。据悉,一些搞广告、公关的人士,专门关起门来研究这一“经典案例”。 这种不择手段的成功哲学,或许正是助长类似恶意营销的土壤。有人指出:如果像公号文章所说的,“贩卖儿童一律判死刑”,被拐卖儿童将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一被抓住就面临死刑,人贩子的手段势必更加极端。这种违背人性甚至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恶意营销,难道真的还有人想模仿学习?如果只要能吸引眼球,便可漠视任何道德原则,我们终将面对一个互害社会。对这种恶意营销,除道德谴责外,还应采取办法加以惩治。 这场网络转发运动和口水仗,也反映出许多人的正义焦虑感。虽然现行法律对拐卖儿童有详细明确规定,但现实执法的尴尬,网上寻人启事的传播,都让人深感无奈。从这个角度讲,加强相关执法措施,遏制拐卖儿童犯罪行为,是减轻这种社会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等重要的是,对这类打着正义、同情旗号的营销行为,应抱着足够的警惕,提高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才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钱江晚报) 朋友圈改变了公共讨论? 处死更多人贩就无儿童拐卖? |
相关阅读:
- [ 06-19]人贩死刑辩论中的“愤青”和“理中客”
- [ 06-19]人贩死刑:朋友圈在改变公共讨论
- [ 06-19]打击人贩更应检讨社会政策不足
- [ 03-05]对“人贩判死刑”应剔除情感宣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