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文化扶贫需把握“三重”标准

2016-03-14 09:10:05 王坤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3月13日,列席全国两会的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经过“部长通道”时表示,文化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总的思路是重点抓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四方面工作。(3月13日新华社)

正所谓“治贫”必先“治愚”。可以说,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新内涵,那就是不仅要在扶经济、扶物质出实招,更要在扶文化、抚精神、扶智力上下功夫。那么,要让文化扶贫工作达到最佳效果,不论在目标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和实践方式的导向上,都需做到精准发力。

文化扶贫重在实惠。文化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基层群众,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对方文化的需求也应有所区别。或许,对于基层群众而言,那些高深的理论对他们并不适宜,但通俗、简单、实用的文化常识却必不可少。比如,可以为群众送去必要的农业科技文化,有利于他们掌握更多新型劳动技能,服务于现代化生产。也可以为群众送去生活百科知识,怡情养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为群众送去休闲娱乐文化,让他们在感觉疲惫之余,也体验到劳动之外的轻松和快乐。如此,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送去什么,送去的精神粮食不在“高大尚”上作文章,只在实际管用上花心思。

文化扶贫重在励志。为基层群众送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在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逐渐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劳动素养,从而增强生活自信。因此,我们送文化下乡,一定在合理引导群众励志上下功夫。打个比方,某地文化扶贫工作看似热火朝天,举办文艺汇演、开设知识讲座、发放学习资料、赠送文化产品,样样都不落下。然而,由于这些活动开展不深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取得一些短期效果之后,就再难发现群众生活状态的根本性变化。可见,送文化下乡,并不在于形式和数量的多样化,关键在于深度和精细化程度,看能否小中见大,能否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文化扶贫重在笃行。精神只有化为行动才会产生力量。检验文化扶贫的质量和效果,不仅要看人们精气神的变化,更要看人们是否有积极的行为实践。不完全排除,有少数人在吸收文化养分之后,表面上精神状态好了,言谈举止也更有朝气,实则惰性危机并未完全解除,还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得不说,这种精神假脱贫现象,对实现全面小康,的确容易形成隐形障碍,还不得不防。因此,我们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之后,不能一走了之,还需做好行为实践的后续引导,让他们在完成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真正能固化于行,才算是完美收关。

如此说来,文化扶贫作为整个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和经济物质扶贫一样,面临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不过,我们只要树立好清晰的目标,以谨慎的姿态,既敢于开拓创新,又能沉下身来一步一个脚印,把文化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快速夺取全面小康也就会顺理成章。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