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空巢青年”最近成为热议话题,据说规模已近2000万。这个群体远离故乡在大城市打拼,未婚单身没有家庭生活,独居让他们缺乏感情寄托。不少人将这种现象视为高房价等因素导致的社会问题,这种认知未免过于简单。 虽然同为“空巢”,但与老年人在子女离开后的被动式“空巢”不同,“空巢青年”更多是自主性选择。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空巢青年”也居于农民工群体、半体力半技术群体或通常意义上的“群租青年”之上。拥有相对较高收入或容易从亲友那里获得支持,才使他们有能力独自购房或租房,享受“空巢”这种独处、私密的个性化环境。“空巢”给人带来独处的自由和其他私密偏好的同时,也会带来孤独感。“空巢”拉开了群己距离,同时也成为一种自我划定的牢笼。因此,“空巢青年”们往往需要面对暂时或长期脱离群体的寂寞感,这是他们必须承担的社会成本。 “空巢青年”现象有着社会转型的背景。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中,社会的个体化、家庭的核心化和企业的小型化不可避免。在城市社区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的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新生代经历职业白领化、生活个体化,成为“空巢青年”。在后工业化过程中,由“空巢青年”衍生的个体化趋势还会传染到整个社会,比如在欧洲某些国家,大约1/4的人终身不会结婚。 正因“空巢”可能成为趋势,所以才需厘清:不是青年的“空巢”形成了社会问题,而是“空巢青年”将自己的生活问题社会化了。这是快速转型中的社会的基本特征:转型越快,受转型不均衡性影响的群体越容易感受到压力,由此也增加了对社会的诉求。也就是说,“空巢青年”在享受“空巢感”的同时,也希望社会生产出一个集体化的空间,弥补他们缺失的归属感和依赖感。 |
相关阅读:
- [ 04-12]“空巢青年”并非一些人所说的那般娇气
- [ 04-11]空巢青年盛行是“大城市病”的一部分
- [ 04-11]再提“空巢青年”,要抒情更要厘清问题
- [ 04-11]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 世界不欠你
- [ 04-11]“空巢青年”的苦忧绝非个人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