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金融“脱虚向实”重在惠及中小企业

2017-07-06 07:36:16 北京青年报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解决金融“脱实向虚”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真正让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到实体经济领域,其中中小企业是重点。二是要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不仅新增信贷资金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存量信贷资金也要调整一部分投向中小企业,从而改善信贷资金结构。

去年下半年,银行新增资金的一大半都来自于个人房贷,更需要资金支持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关照,不少企业只能求助于地下金融,导致非法集资等日益猖獗。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透露,目前各类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个人住房贷款加速扩张的态势趋于缓和。

在各类政策和手段的干预下,资金向房地产领域流动的速度有所放缓,不过这只是初步解决了“过度”问题,资金向房地产领域转移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更重要的是,金融“脱实向虚”不只是资金向房地产领域转移这么简单,一些看起来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经过几道程序以后,也转道到了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直接转移只是一个方面,间接转移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在,不少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投资公司并开展金融业务,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在企业范围内配置资金资源,集中调度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利用金融公司开展金融业务,包括投资、理财、拆借资金等。大型企业设立的金融公司,很多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资金体外循环,甚至不惜利用与银行的谈判优势,低利息拿资金、高利息放资金,赚取利息差。如此一来,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企业、中小企业还怎么能够从银行获得资金呢?

这也意味着,就算金融机构向房地产领域过度放贷的问题解决了,金融机构能够给实体经济放贷了,但是放贷的结构如何,仍然是需要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多数金融机构并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所谓支持实体经济,更多的只是给大型实体企业提供资金。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型实体企业多数是不缺钱的,尤其是央企,更是资金实力雄厚,富余资金很多,再从银行获得资金,就只能转道到其他方面,赚取利息差。表面上的支持实体经济,实质仍是“脱实向虚”,所不同的是,操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从银行变成了企业。

近年来,不少大型企业还都有房地产业务,如当年承诺退出房地产业务的78家央企,至今大多仍没有退出,仍然在从事房地产业务。企业在内部资金调度过程中,是否会在外部融资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解决呢?而企业金融公司的资金,则通过银行取得,不等于银行资金又转入到房地产领域了吗?

解决金融“脱实向虚”的问题,重点之一应当放在中小企业身上,要注意在银行的信贷资金中,到底有多少是提供给中小企业的,尤其是新增信贷资金,有没有提高中小企业的占比,提高了多少,等等。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强调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并用大量数据说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了,但实际情况可能不如数据表现的那么美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仍未有根本缓解,有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甚至更大了,成本也更高了。

在金融政策的作用下,各类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的现象如果能够得到初步遏制,当然是一个好现象,但金融“脱实向虚”不只是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那么简单。解决金融“脱实向虚”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真正让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到实体经济领域,其中中小企业是重点。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那么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也就缓和了。二是要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不仅新增信贷资金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存量信贷资金也要调整一部分投向中小企业,从而改善信贷资金结构。

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目标,金融“脱实向虚”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在此基础上,再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可望得到全面解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