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中央从严治官,让不少公务员感慨“官越来越不好当”,有的甚至准备辞职离开公务员队伍。一些公务员在报纸和网络上谈公务员的苦衷和压力,激起公务员群体的共鸣,抱怨如今公务员太不容易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公众的对抗性情绪,认为公务员太矫情太娇气了,才几个禁令就喊疼,是以前当官太容易了。

这种冲突表现为粗暴的二元对抗,一边撒娇似的说:不想干了,准备辞职。一边赌气式地说:走就走吧,没人拦着,一大堆人等着进来呢。这种情绪化的对抗无助于形成理性的讨论,快意恩仇中只会撕裂社会情绪。舆论应该抛弃对公务员的刻板成见,别上来就打断公务员想辞职的声音,别情绪化地把他们想象成“敌人”,不妨听他们讲完,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虽然我们整天用到“公务员”这个词,但是提起公务员这个符号,脑海里会冒出无数熟悉的标签。其实,我们对公务员这个群体可能还很陌生,并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而都是靠想象和标签所建构的。我们所了解的公务员生活,很少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和听公务员叙述的,而多是靠负面公共事件和腐败案件的碎片所拼凑,要么就是靠想象。很少有人认真倾听过这个群体的声音,走进过他们的生活,他们实际上是这个社会中沉默的一群人。

公务员这个群体之所以陌生并沉默着,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体制形成的形象隔膜,作为公职人员,收入和家庭信息却是秘密,游离于公共舆论之外,自我神秘化和陌生化,人们只能靠猜测和想象去填补这种信息空白。另一方面是舆论压力,贫富差距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结下,“公务员”这个词很敏感,很容易搅动起社会情绪,他们担心言多必失,害怕自己的言论挑起社会对立从而给组织带来“麻烦”,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公务员在公共舆论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声音。

这一次不妨让公务员走上舆论前台,公众认真地听听他们的声音,很多事实可能跟公众平常想象的不一样。

很多人都认为,公务员群体肯定都抵制和反对中央的禁令,因为这导致其隐性收入大为减少。这可能就是一种错觉,一个公务员朋友跟我说,他其实是很支持这些禁令的,因为禁令给他大大地减负了,今年过年再也不用给领导送购物卡和名烟名酒了。一般人都觉得,公务员都是收购物卡和名烟名酒的,其实不然,只有某些位高权重的领导才会收到这些,而很多基层公务员都只有给领导送的份儿,哪有收的份儿。将普通基层公务员想象成手中掌握着权力的“领导”和“官员”,这是最普遍的误解。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误解,就是将公务员当成一个集合概念,提起公务员这个概念,就当成一个对应着一些刻板标签的集体概念:权力大、腐败机会多、隐性福利高、工资基本不用、无数人求着他、关系网中八面玲珑、工作稳定。这些可能都是想象出来的,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多数办事的公务员与掌握着权力的“官员”是不一样,而公务员之间又有着巨大的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公务员生活可能有天壤之别。人们常常感慨普通公众与公务员之间的差别,而公务员群体内部的差别可能远比公务员与外人的差别大多了。都说公务员很闲,可有公务员吐槽说,或闲成猪或累成狗。在北京的机关中看到的公务员,与宁夏一个边远小镇的公务员,可能是完全两个概念。南方城市省城工商局的一个公务员,与西部边陲环保局的一个公务员,也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个基层公务员说自己的月收入只有1000多块,说从来没有什么节日福利,很多远离基层的、习惯把公务员当成集合概念的人也许会说“打死都不信”。这就是社会隔膜。很多无聊的争论正源于这种隔膜,你在说基层公务员不容易,那边说每月上万工资无数隐性福利还不容易吗?唯有无语。不要撒娇,不要赌气,首先需要摒弃偏见而面对真实的声音。

当官不宜成常态2014-01-27 07:34

   在持续一年的公务员禁令和整风行动之后,“公务员不好当”貌似正在成为某些人共同的观感。与此感叹相对的是,就在前些年,“当官是高危行业”的叹息也同样来自这个群体。这样的话语转换背后,所凸显的官场生态的变化,值得玩味。

严格说来,当官如果是高危行业,也可视为官“不好当”。只不过在当时,高危行业只是形容官员难以摆脱“近墨者黑”的厄运,落马的可能性大。但在反腐制度不够严密的背景下,落马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相对较高的特权福利和隐性收入,基本可保证大部分人仍处于“好当”的处境中——那时的“好当”恰与“高危行业”相辅相成。反过来,时过境迁,如今的“不好当”,是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台“八项规定”之后,如连珠炮一般出台了若干项规定、制定了若干条例,并开始了“打老虎,拍苍蝇”的集中整治行动,可谓是一招猛似一招,一环紧扣一环,鞭鞭有痕,刀刀见血,“紧箍”勒得梆梆响——相关特殊福利没了、车辆便利也没了。

毋庸讳言,“公务员不好当”的感叹,一方面直接源自禁令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待遇落差,另一方面,无疑还是长期以来的官本位观念,导致人们对于公务员更趋向于身份认同而非职业认同。如果仅仅是将公务员视为普通的职业,又何来好不好当之感慨?实际上,从目前公务员的选拔机制来看,已经基本实现了职业化的门槛和筛选规制,但是在实际待遇特别是终身制上,它又形成了事实上的“身份”色彩,并没有彻底扭转人们的传统官本位思维。

因此,仅仅有个别公务员感叹为官不易,还远不能说相关改革就已经实现了最终目标。个人以为,严格而言,此次整风和禁令,仍只是存量改革,类似的整顿和禁令以前也不少,只是此番执行和监督力度更大,压缩了执行上的打折空间。从长远来看,对公务员的管理,乃至对权力的约束,必须有更加规范和长效的制度,诸如财产公示、养老金并轨、政府预算公开等,这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增量改革,也是能否实现公务员职业祛魅的关键所在。

站在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角度,公务员职业的祛魅,增进的是社会的整体福利,公务员群体也同样是受益者。公务员本来就不应该是特权和福利的代名词,而只应该是万千社会职业中的一种。历经了“当官是高危行业”到“公务员不好当”的认知转变,好不好当的感慨应该成为过去式。

不是吗?面对公务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可以选择的职业,而不是集特权与福利为一体的铁饭碗。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看完后给我们发来了这篇文章,谈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1月14日《解放日报》)

一名80后公务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历了7年的时间,终于决定辞职。这样的一件事本身并非什么新闻。但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对于公务员辞职却显得异常敏感。而面对这位公务员的辞职,他的人生到底如何走向,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大大的选择题。在这个大大的选择题上,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往往会经历一个从懵懂到彻悟的过程。选择公务员考试,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多少受到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些价值观中,无论是婚恋价值还是社会评价观念都深深影响到这样的最终判断。

在理想的天平上,公务员往往与“铁饭碗”联系在一起,进入这个“围城”之后就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清闲的工作,父母感到荣耀,周围羡慕的目光,所有这些都会萦绕在公务员的周围。但是这些往往仅仅是一种理想,是社会强制附加给公务员的光环。那么,公务员到底如何,只有其中的人知道。像这名80后的基层公务员一样,工资7年没涨,能力就是听话。这样的现实中,理想的光环已经渐行渐远。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辞职并为此感到庆幸,也只能说,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纠葛中最终做出了发自内心的选择,遵循着来自内心的法则。

当然,在这封辞职的感悟文字中,照应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是将青年人在选择的问题上到底应该如何抉择提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理应遵循着自身的逻辑,从自身实际出发,应该成为心中想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受到社会上各种不必要的价值的约束和左右。如果做出错误的选择,一生的路将会变得苦难不堪。正如这名辞职的公务员接受的赠言一般,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

在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墓碑铭文上有这么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常新而日增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法则。”不难看出,从这名80后基层公务员的辞职感悟中,对于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中的青年人来说无疑就是一记耳光,能够惊醒那些迷茫的人,更是能够让青年人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应该走向何方。像康德所说“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那样,这样的弯路应该会少走很多很多。

80后公务员辞职,称收入7年没涨,能力是听话。他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公司、律所等看起来没有那么“铁饭碗”的机会,进入了公务员队伍,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家族孩子的榜样。可在机关工作7年里,他发现自己变得碌碌无为,最终迫于生活压力,前途暗淡,梦想渐行渐远而选择辞职。(1月14日《解放日报》)

目前,在公务员系统内像这位80后公务员一样天天写、年年写,解决问题就靠写人的不在少数,像这位公务员一样不满工作现状、不满工资待遇的也很多;《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公务员在个人幸福感上排名最末,但是能真正下定决心辞职的却很少,据网友推算,公务员年辞职率0.017%,而中国各行业平均离职率是15.9%。这不得不让我们感慨这位公务员的勇气可嘉。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公务员走上辞职路在于不安于现状。

一方面,他们自身工作不够安心。这位公务员谈到,买房结婚后,生活压力陡增,职业收入增长无望,于是我将目光转向股票投资。我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坎坷但仍然坚持,取得了一点成绩并考取了多张证券方面的职业证书,一心想跳槽做专业的证券分析师。这让我们看到公务员微薄的工资在生活面前的无奈,同时,也不难看出他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而是一心想谋取比公务员待遇更好的证券分析师,这样一来他在干公务员的本质工作时难免不会打折扣。笔者认为,像这样一些不能安心“为人民服务”的人,要想重新择业就应该尽早,也许还能趁年轻找到一份自己更满意的工作,不然再在公务员行业待下去就真正的成了“温水中的青蛙”了。

另一方面,他们不安于当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笔者认为,半路辞职的公务员有很大一部分是一开始就没有端正自己当公务员的动机,一心奔着当官发财而来。但毕竟是人多粥少,领导职位有限,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要想被提拔当领导还是很难的。这一些公务员他们经过自己几年时间的辛苦工作后,仍然没有提拔的机会,就会觉得自己的梦想破灭、前途暗淡,有勇气的选择了辞职,没勇气离开的则变得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度日。

笔者认为,选择公务员首先应该端正为民服务的动机,要安于现状,甘于当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扩建楼堂馆所、清理办公用房”、“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

2013年,这些“禁令”如紧箍咒般不断震慑公务员等群体,在近日有媒体针对“禁令”对公务员影响的100份抽样调查中,受访者都表示受到“禁令”影响,九成受访者认为公务员“不好当”,甚至有公务员有离职的想法。这似乎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禁令”对公务员“言行举止”的规范取得了好的效果。

但是回看过往,不止是2013年,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规定、通知等“禁令”并不少。可是公款旅游、公款吃喝,重复修建办公场所等不正之风屡见不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扭曲的官场生态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伤害了公众对为官者的信任。

在违规的现象中不少官员对“禁令”只是表面执行,私底下却悄悄把奢靡腐败之风带入“地下”,变相的形成了吃喝地点由餐厅转入会所、餐饮消费转嫁正当公款消费等现象,形成了将“禁令”化于形式主义的变相抵抗。

其实,面对“禁令”,公务员需要做的不应是简单将“禁令”外化于形,更重要的是应内化于心。紧箍咒再多,如果公务员不能从内心重视,一阵风吹过后,以往不良局面又会重现。因此,公务员应当将中央的禁令刻于内心,视它为内心的清晰坐标与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从心里重视它,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外化于行,形成自己长期为人处世的原则。

禁令再多,从来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让禁令行之有效,除了在客观方面形成长期有效监督机制外,重要的是公务员在心里产生共鸣。只有为人清廉、正直才可能在百姓心中树立威信,为官之路也才能长远。公务员唯有将廉正之风植入内心深处,抵住诱惑,不迷失方向,最终才能成为一个个人人称道的好干部。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看完后给我们发来了这篇文章,谈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1月14日 解放日报)

面对着成千上万浩浩荡荡的报考公务员大军,有的人已经开始从公务员这个岗位中离开。或许,是去是留都是个人价值判断以后的个人选择,无可非议。但在该名公务员的心路历程中不难发现,公务员,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神圣以及光鲜。

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观念仍时刻萦绕在当前公众的心头。数不清是有多少人曾经在高考中是佼佼者、在大学毕业时优秀学子、在研究生就已经成为了同龄人中的精英,但却最终都走向了公务员这条道路。难以说明这到底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还是自己有所希冀而妥协屈服,但却最终都让自己捧起了“铁饭碗”,成为了旁人眼中羡慕的国家干部。

谁人不曾风华正茂、谁人未曾书生意气,青年的学子总是怀揣着激进的梦想走向社会,希冀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生书写出一篇亮丽的答案。然而事实总是事与愿违,当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看到的别人都是锦帽貂裘、豪宅香车,与自己微薄的薪金相比,看到的不知道是否是寒颤与辛酸。仿似一步错,步步错,这一切的“贫寒”也都源自于自己当初的妥协与盲从。

人生,总是有所舍取,如果总是希望生命中兼具一切无异于痴人说梦。其实,公务员也不就是为一种职业,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神秘与神圣,其公共服务人员的本质也就注定其平凡的工作以及“寒酸”的薪水。无论是谁,如果没有清晰认识这一本质,反而怀揣着升官发财的梦想而走向仕途,也就注定了其日后的抱怨以及离去;但如果能够想清道理,时常俯下身子就能够感觉到自己充实的人生。

或许,在不同人的眼中对于公务员都有着差异性的判断,但至少我们应当发现,其中的差异不过是因为价值理念的不同从而导致看到了不同的结果与人生价值。公务员,这一职业到底是去是留、是好是坏,留给每一个人自己心中判断。

人民群众其实更在乎的是公务员在干什么?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加上收入和财产公开透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也包括养老金,待遇高一点人民群众还是可以接受的。

最近有两篇在内容上是“互联互通”的文章,一篇是《海外公务员退休待遇比普通人高》,一篇是《拉平养老金待遇对公务员不公平》,由于撰文的对象是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公务员,撰文的事由又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退休养老。因而,仅就吸引眼球而言,可谓大获成功。

然而,这些文章很不专业。如同一位网友所说,原本是想证明(公务员退休的)“高待遇”的“合理性”。但从网上的反应看,最后导致的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平心而论,这两篇文章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作者对“养老金待遇”这一事物本身的阅读能力不够,过于肤浅,过于表面。

“双轨制”本质问题是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太低

我一直认为,简单地讲养老金“并轨”,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南方有个特大城市,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就已经一起“并轨”了。但是,在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仍然按不同的待遇标准。难道这就让公众觉得养老金待遇已经“公平”了?在这个城市,更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领导一直抱怨政府财政对养老保险制度补贴太多,一年100个亿。其实其中大量的资金应该是用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上了。

从文章列举的几个国家的情况看,公务员的养老金待遇,总的来说,是比普通劳动者高。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经验是,养老金待遇分成两个层次为好,包括基础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即文章所讲的美国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日本的“国民年金”,在这个层次上讲公平,公务员与普通劳动者的所得基本上差不多。补充养老金,即美国的“雇主养老金计划”,日本的“共济年金”和“厚生年金”,与效率挂钩,多交多得,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的差异主要在这里。实际上,试图在一个制度内既讲公平,又讲效率,其实是很难办到的。

所以,我特别强调,“双轨制”的问题,本质上是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太低。如果要彻底改革,就应该按养老金待遇分两个层次的思路改。如果暂时不想动整个制度框架,就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最近传来消息,2014年将继续按10%的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一提高,平均数应该高于2000元了,这个金额已经与一部分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相近。

民众更在乎的是公务员在干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所有的劳动者工薪和福利保障待遇绝对平等是不现实的。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所从事的工作是复杂劳动还是简单劳动,或者说所从事的工作的专业程度和教育程度如何。另外,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还意味着在受教育阶段个人和家庭所投入的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学历越高,工薪越高,世界各国皆如此。

从社会保障的理论来说,养老金是劳动者一部分工薪收入的延迟使用,因此工资高也意味着退休后养老金待遇高,这通常是正相关的。要抹平社会上的心理落差,如前所述,将养老保险制度一分为二,应该是更明智的选择。

这两篇文章这次只帮公务员说话,没有提及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这很不公平。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所谓3000多万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中1500万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有800多万是医护人员,一句话,事业单位中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企业工作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其实在国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养老金待遇,是要高过公务员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批评中国的年轻人当公务员是“严重浪费”,但也不是要让他们都不上大学而去从事简单劳动。

最后,从新京报的问卷调查来看,人民群众其实更在乎的是公务员在干什么?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加上收入和财产公开透明,那么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也包括养老金,待遇高一点人民群众还是可以接受的。现在的问题是,常见的是公务员没有严格地依法行政,而且“自由裁量权”太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其实是这个。

□唐钧(学者)

只要真正把自己定位于人民公仆,就不会对禁令有什么不解和牢骚。

去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2013年因此被公务员称为“禁令年”。近日,新京报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的影响”在东、中、西部省份随机调查100名公务员,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2013年没有收到任何礼品的受访者占到79%,有93名受访者表示“公务员不好当”,65%的基层公务员认为禁令过于“一刀切”,一些公务员在失去隐性收入后,甚至考虑离职转型。(1月9日《新京报》)

严格禁令下,难免有人感慨“公务员不好当”。我对此的看法是:一、好不好当是相对而言,现在觉得公务员不好当,可能是因为以前当公务员太容易、太潇洒、太威风;二、公务员本就应该不好当,公务员是人民公仆,当仆人哪有那么轻松惬意?三、公务员好不好当得看从哪个角度理解,禁令之下,你不必为送不送礼操心了,不必为怎样接待劳神了,不必为喝伤身体担忧了,一切有规可依、按规矩办,以前抹不开的面子和人情,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拿禁令当“挡箭牌”,这样的公务员怎么就不好当呢?所以,与其说是好当不好当的问题,不如说是习惯不习惯的问题,进一步说是思想观念和角色定位问题——只要真正把自己定位于人民公仆,就不会对禁令有什么不解和牢骚。

有些公务员抱怨禁令过于“一刀切”。可是,若不“一刀切”,那还叫禁令吗?以前的很多规定,就是因为“原则上”太多,才导致规定变成了橡皮泥,最后甚至变成一张张废纸。“一刀切”的禁令可能会误伤无辜,比如有些基层普通公务员工资不高,还指望着平时单位发点补贴养家糊口,有些公务员加班如同家常便饭,禁令之下连加班费也被打折扣。但要看到,禁令“一刀切”是两弊相权取其轻,如果开一个口子,这个口子会被越撑越大,加班费、津补贴会变成一只筐,各种名目的铺张浪费就会卷土重来。所以,禁令宁紧勿松,宁可让部分公务员抱怨也不能让老百姓失望。何况,纵观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禁令,都在合情合理范围之内,并没有严苛到“官不聊生”的地步。

当然,有些公务员因为失去隐性收入,因为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而感到不适应,觉得当公务员没啥意思、没啥前途,进而考虑离职转型,我认为这实乃好事、幸事。一方面,对于纯洁公务员队伍是幸事。有些人削尖脑袋挤进公务员队伍,就是冲着隐性收入去的,冲着种种“不落腰包的腐败”去的,冲着安稳安逸去的,甚至冲着将来大权在握可以为所欲为去的。这样的人,不大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民公仆,反而可能成为贪腐分子、害群之马,他们早离职早好,不仅可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纯洁度,而且有利于机关消肿、裁减冗员,提高政府工作的活力和效率。

另一方面,对其本人和社会是幸事。有些人根本不适合当公务员,却为了种种“好处”硬着头皮挤进去,成天在机关里混日子、混职级,耗费着青春时光,实在可惜。不如离职转型,从事自己擅长、喜欢的职业,也许能闯出另一片天地。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年轻人一窝蜂地去“国考”、去当公务员,本身就是非正常现象。年轻人有梦想、有冲劲、有才华、有创新精神,应该更多地在社会上打拼,创造社会财富,而不能都想着挤进机关去分配社会财富。

由此观之,如果一系列严格禁令能“逼退”一部分公务员,并让一些年轻人对当公务员“望而却步”,那么无论对于个人、对于公务员队伍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不失为一件幸事,相信民众也乐于看到这样的效果。

去年一年,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再到多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具体“禁令”,几乎涵盖了公务员们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一些分属各系统不同级别的公务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为官不易”,在失去隐性收入后,一些人甚至考虑离职转型。(新京报,1月9日)

听说公务员因禁令萌生退意,一时间众议纷纭:大骂公务员素质低下者有之,感叹公务员过去窝在富坑者有之,期待禁令继续发力者也有之,各有各的道理。而笔者倒是认为,公务员“萌生退意”未尝不是件好事。

公务员之所以被奉为“铁饭碗”,就是因为公务员工作安稳,没失业压力。虽然也有来自个体的辞职行为,也有来自制度的聘任制设计,但是因为传统观念和体制设计的弊端,公务员和其他行业的流动性还属于少数现象。人们对于公务员的理解,大部分处于“道听途说”的模式里,也就增加了这个行业的神秘性。

于是,公务员行业成了“围城”,里面的人特别是基层感叹不好干、压力大、晋升难、工资低,疾呼被“污名化”,替少数人挨骂;外面的人却说福利高、清闲、灰色收入多,一面骂骂咧咧,一面拼命“考碗”。其实,公务员本也是个职业,理应和其他行业一样,有正常的交流和流动,如果有更多的人带着切身体会在公务员与其他行业之间流动,也不失为公务员“去神秘化”的一个途径,彼此了解各自的利与弊,或许就能消除一些误解,毕竟公务员既不是“神”,也不是“妖”,而是普通“人”。

再者,“萌生退意”的公务员毕竟还是一些感觉到禁令前后差异大的人,是以前有隐性收入多,过得过于舒服的人,是不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让这些人离开公务员队伍,寻找可以发挥自己特长、更适合自己需要的生活,让留下来的人不再慵懒散,不更是件好事吗?

当然,我们更希望更多的公务员能禁得住禁令的考验,牢记使命,以为人民服务为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也希望,能够重视公务员的合理诉求,包括物质待遇与精神满足,从上到下,能够真的看轻“公务员”,只把它当个职业。

所以说,不必再去纠结公务员“萌生退意”是矫情还是吓唬人,让想走的走,想留的留,平常心,冷处理,岂不更好?

去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2013年因此被公务员称为“禁令年”。近日,新京报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的影响”在东、中、西部省份随机调查100名公务员,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2013年没有收到任何礼品的受访者占到79%,有93名受访者表示“公务员不好当”,一些公务员在失去隐性收入后,甚至考虑离职转型。(1月9日《新京报》)

严格禁令下,难免有人感慨“公务员不好当”。好不好当是相对而言,现在觉得公务员不好当,可能是因为以前当公务员太容易、太潇洒、太威风。公务员本就应该不好当,公务员是人民公仆,当仆人哪有那么轻松惬意?

有些公务员因为失去隐性收入,因为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而感到不适应,觉得当公务员没啥意思、没啥前途,进而考虑离职转型,我认为这实乃好事、幸事。一方面,对于纯洁公务员队伍是幸事。有些人削尖脑袋挤进公务员队伍,就是冲着隐性收入去的,冲着种种“不落腰包的腐败”去的,冲着安稳安逸去的,甚至冲着将来大权在握可以为所欲为去的。这样的人,不大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民公仆,反而可能成为贪腐分子、害群之马,他们早离职早好,不仅可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纯洁度,而且有利于机关消肿、裁减冗员,提高政府工作的活力和效率。

另一方面,对其本人和社会是幸事。有些人根本不适合当公务员,却为了种种“好处”硬着头皮挤进去,成天在机关里混日子、混职级,耗费着时光,实在可惜。不如离职转型,从事自己擅长、喜欢的职业,也许能闯出另一片天地。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年轻人一窝蜂地去“国考”、去当公务员,本身就是非正常现象。年轻人有梦想、有冲劲、有才华、有创新精神,应该更多地在社会上打拼,创造社会财富,而不能都想着挤进机关去分配社会财富。

由此观之,如果一系列严格禁令能“逼退”一部分公务员,并让一些年轻人对当公务员“望而却步”,那么无论对于个人、对于公务员队伍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不失为一件幸事,相信民众也乐于看到这样的效果。

□ 晏扬(浙江 媒体人)

2013年被公务员称为“禁令年”。近日,新京报分别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多个省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 2013年后没有收到任何礼品的受访者占到了79%。有93位受访者还表示“公务员不好当”。

在持续一年的公务员禁令和整风行动之后,“公务员不好当”貌似正在成为这个群体共同的观感。这背后凸显的官场生态的变化,值得玩味。

“公务员不好当”,是指种种围绕官员的隐性收入和特权福利大大减少,其实也意味着贪腐风险在下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其实官是更好当了。

由奢入俭难,习惯了隐性收入,突然过上只能靠工资生活的“清水”日子,个中落差肯定会令人不适。但是,要想使公务员回归正常的职业地位,这是必须面对的群体阵痛。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剔除特权待遇,公务员职业有进有退,不正是改革的目标吗?

□朱昌俊(四川 媒体人)

刚刚过去的2013年,可谓公务员的“禁令之年”。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纪委等中央部门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涵盖了工作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他们头上的“紧箍咒”。禁令频频之下,一些官员感叹“为官不易”,更多的人则表示“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1月2日《现代快报》)

禁令越下越多,“紧箍咒”越念越紧,于是很多人开始感觉浑身不自在,感叹“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甚至有人断言,未来几年将迎来新一轮的公务员下海潮。而在笔者看来,不管这是矫情还是实情,说到底都是一种可贵的回归,都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上迈进,不但不能走回头路,还应该在稳妥的前提下把步子迈得更大些。

首先一点,对为数众多的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的潜台词,实际上是过去的公务员实在是太好当了,乃至于好当得不正常,不合理。过去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就可以打发一上午,现在则是在电脑上玩玩游戏,炒炒股票,看看小说就可以打发一天,工资一分不少,待遇一点不变。

公务员说到底也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种,是正常的职业之一种,为什么别人要挣同样多的工资,要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就得付出几倍于公务员的劳动和心血?从这个角度来说,2013年的“禁令之年”,不过是向以前的种种不合理、不正常宣战,是为了扭转这种损害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不正常现象,是为了重新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其次一点,“为官不易”“公务员不好当”实际上恰恰说出了对权力的敬畏,是头戴乌纱、手握权力者本来就该有的一种潜意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必须敬畏和善待自己手中的权力,真正让其变成为百姓谋福的工具。现在频出的禁令,就是要把一些人手中“出轨”的权力拉回正轨。那些在中央各项禁令下感觉受到了束缚,感觉不自在的官员,平时是否正视了权力?

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纪委等中央部门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涵盖了他们工作生活的各方面。“一条接一条,管得是越来越细,看来以后公务员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公务员职业的下行趋势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公务员系统中呆了8年的一位科级官员对记者感叹。(1月1日 《法制周末》)

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本不应该由官员自己来界定。2013年国考人数突破150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让人瞠目。而这其中也穿插着“考不上公务员就别当我女婿”“死也要死在体制里”的人间喜剧之经典台词。不矫情的问下,如果公务员不好当,怎会让无数年轻俊杰为了这块敲门砖无悔地奉献自己青春呢?

应该实事求是的说,个别公务员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整个2013年,是贯穿公务禁令的一年。自党的十八大至今,从八项规定伊始,各部门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几乎涵盖了公职人员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头上的“紧箍咒”。行令禁止的内容甚至细化到月饼、台历乃至吸烟等方面。不仅反腐的篱笆越来越紧,连某些道德上看似微不足道的失范行为也有可能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仕途。

不说过去的一年被打掉的大老虎,就看某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放在显微镜下炙烤的公务员:有被逼的在酒桌上下跪的、因为给子女办超规格婚宴而曝光的、开着公务车出去游玩的……他们的日子现在确实不好过!因为自身对人民公仆意识的缺失,以及对公务员自身定位的缺位,他们为此付出了堪比生命一般的政治前途。而那些类似的公务员们,即便没被砖砸到,但是高压线的紧迫感和人民监督的日益强大,让他们倍感煎熬。

如果图的是在公务员位置上吃香的喝辣的,或者是想在这位置上捞取不义之财,那还是趁早断了念想。2014年将是中央反腐的深入之年,届时对于公务员则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是在公务员位置上图个安稳,也就不要无病呻吟般地说“越来越不好当”了。

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还没浮出水面,在公车改革将以津贴形式来补助,在养老金制度还没打破双轨制,在很多个公务员食堂吃饭仅仅是象征性的一元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的怨天尤人。看看那些万人相亲大会上,公务员是多么的被追捧。市场有的时候能成为体制编制的晴雨表。淡定些吧,让人艳羡的公务员们。只要能把政府门口的那“为人民服务”的五个大字放在心中,你们的日子将会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浙江杭州公安局余杭公安分局公共关系科科长胡冰,在微博表示将辞去公安局的工作,重新寻找生活。在辞职微博发出后,浙江省公安系统的很多熟人都给他打电话,有一些鼓励,也有一些惋惜。(12月24日《瞭望东方周刊》)

身为科级警官的公务员,一份表达“辞职”意向的微博,缘何引发同事朋友的热议,甚至成为网络关注的新闻热点?原因不外两点:一为好奇,这明显有悖“千军万马涌公考”的就业热潮。二为稀缺,尽管公务员也曾自称“弱势”,但鲜见有人主动“辞职”。

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公务员主动辞职都能引发规模不一的舆论风潮。人们好奇其背后有没有什么“暗箱”“压力”,尤其是对于如胡冰这样小有成就的“年轻人”。

与四川泸州那位副镇长直言“基层工作事务繁杂,压力很大、很辛苦”不同,胡冰的辞职则是为了“尝试不同挑战”。既然当事人否认了网友们的各种揣测,我们也不必过度联想。

有理由的“辞职”也好,无厘头的“跳槽”也罢,自主择业都是社会生活的正常现象。公务员辞职,何时成寻常之事?

□张玉胜(职员)

近期,一位夫妻月合法收入达8000元的中部地区公务员,在媒体“吐槽”说,如今管得严了,隐性收入没了,礼品也没了,他感叹“公务员不好当了”,并泄气地表示“考虑离职”。经报道后,这一事件迅速升温,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发声支持“公务员不好当”观点,更多的公众站出来进行反驳或评判,各大媒体也选择性刊载了各方言论。在各方的积极参与下,仅仅十多天就将这一事件演变到了“公务员辞职论”时代。

笔者作为一名“相关”人士,也在不断关注这一被演变的时代,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各方的观点也逐步理性和深入,甚至到了制度层面的探讨。笔者在拜读各家言论的同时,隐隐的感觉这一时代似乎来得过快、来得过早,与此同时,几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为了能更好的自圆其说,期间也和很多人士进行了交流,在这热度逐渐降温的“后公务员辞职论”的时候形成了几条自问自答。

“公务员辞职论”为何火了?“公务员”依然是个敏感词汇。

“辞职论”在现代社会并不是个新鲜语,各个国家的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言论,在我国很多行业的从业者也有类似的抱怨。比较典型的是出租车司机,由于经常下班晚过公交车,所以乘坐出租车的时候比较多,和司机交谈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太辛苦,赚不到钱,想辞职”。相信大家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出租车司机长达数年的“辞职论”却不及公务员短短十多天的“牢骚”,究其原因,公众和媒体,也包括公务员群体,依然把“公务员”当成一个特殊群体,“公务员”依然是个敏感词汇。

公务员们为什么要辞职?其实所有人的辞职理由都一样。

不管公务员是否是一种普通职业,辞职理由和所有人的都一样。尤其是这种所谓“抱怨式辞职”,理由无非是:待遇低、工作辛苦、离家远等。这次发声的公务员主要来自基层,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一些原有的福利消失了,只靠着两三千的工资确实压力很大,尤其是80后们,参加工作几年,面临着住房、结婚、生子和养老的多重压力。之所以会在此时集中爆发,主要由于前后的落差较大,尤其是和自己所期望的差距太大,进而产生了牢骚,萌生了退意。

公务员真的会大规模辞职吗?不如让子弹飞一会。

有的学者开始预测公务员大规模下岗的时间,有的公务员依然在喊着要辞职,有媒体也抛出了不少公务员辞职的事例、感想,这一切似乎会马上来临。但是,笔者认为这最后一个问题不如让子弹飞一会,让大家都可以冷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围墙内的如果想出去请毅然决然,围墙外的指责也请回归理性,站在墙头的请别忙下来,再理性思考一下自己进去或者出来的目的。

公务员成为普通职业是大势所趋,但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很多人没有把公务员当成普通职业,有的民众没有这样认为,有的媒体没有这样认为,有的公务员自身也没有这样认为。所以说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尤其是公务员们,应牢记这个职业不是能让你发财享乐,但服务人民的同时能让你得到成就感和赞誉感,公务员就是这样一个行业,请干一行爱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