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10家设有产科的医院,其中9家医院均明确表示,产妇必须购买由医院提供的“待产包”,拒绝产妇自带新生儿衣物进产房。“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是多家医院强推待产包的原因。但一些入院待产的产妇却对此并不认同。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大部分医院购进待产包不从医院走账,有些医院和采购方还被指以虚开票据的方式,获取提成。而部分医院提供的待产包厂商,其厂址留守人员却否认生产。而对于待产包的监管,目前也属于“真空地带”。(《新京报》5月5日)

生个孩子,顺产几千,剖腹上万。相形之下,不过几百元的待产包,的确可以忽略不计,通常也不大会有人在意。不仅如此,如今的初生婴幼儿产品,早已是水涨船高,一个奶瓶,一件童装的价格更是相当不菲,包含宝宝服、小帽子、睡袋的待产包要价几百元,即便赚取了一定的利润,还真是算不上暴利。

事实上,正所谓“世上本没有免费午餐”,既然自购待产用品可以允许商家赚取利润,当然没理由要求医院的待产包无利可图,放在以药养医尚且还远未告别的背景下,待产包里夹带一些利润,更是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不仅如此,即便是禁了以药养医,但医院的各类非医药类商品及服务,却没有理由遭连累非要“零利润”甩卖。举例来说,患者在医院食堂用餐,当然不能计较每顿饭被医院食堂赚了多少钱,在这方面,待产包其实也并不例外。那么,区区一个待产包,为何会惹来诸多的关注乃至质疑,或许比待产包本身的利润更值得关注。

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待产包有多么暴利,毋宁说再度更多暴露出医患之间的信任度的岌岌可危。既然医院本身的逐利属性可以无所不在的体现在药品、检查等各个环节之中,患者对于每个与医院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充满了怀疑乃至会否被宰的担忧心理,也就并不难于理解了。本是为了方便产妇的待产包,也成为了怀疑对象,不过是患者不信任心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罢了。

此外,既不属于专业医疗用品,但却有着诸如消毒标准之类的医疗专业要求,在医院这头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而强制统一使用,应该说并非全无道理;而到了患者那头,既然并无相关的标准,医院方面的做法被患者解读为医疗服务夹带商业性强制消费行为,并借机获取提成利润,也并不能说全是恶意揣测。

从这个意义上说,待产包的背后,究竟有多少利润,最终又进了谁的口袋,当然不妨调查清楚。但在此之前,恐怕并不宜简单的抹黑医护人员,甚至因此而放大医患之间的对立。恰恰相反,一个小小的待产包,为何都能引发医患之间的紧张感,或许才更让人紧张,也更亟待反思。

而除了待产包本身的标准明晰,监管归位之外,唯有医疗服务的价值本身得到了体现,医疗机构不必再通过各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来收费或养医了,剔除了趋利属性的医疗服务,才能让医患之间打消了各种猜疑与不信任。小小的“待产包”也才不会如此沉重。

据调查北京10家设有产科的医院,其中9家医院均明确表示,产妇必须购买由医院提供的“待产包”,拒绝产妇自带新生儿衣物进产房。大部分医院购进待产包不从医院走账,有些医院和采购方还被指以虚开票据的方式,获取提成。而部分医院提供的待产包厂商,其厂址留守人员却否认生产。而对于待产包的监管,目前也属于“真空地带”。(5月5日《新京报》)

待产包既不属于药品,也非医疗器械,医院哪里来的经营权,更谈不上强制销售。医院的小卖部或者院中店或多或少与院方的某些人士或者科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营待产包又该如何进行监管?

从商品的流通角度来看,相关医药公司是否具备配送待产包的资质,即便有资质审批,也应该严格参照药品或器械的流通程序进行销售。相关医院收回扣拿差价,成为强制产妇购买“待产包”的主因,所谓“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之类的理由怎能服众呢?

近年来,事关产科医护人员顺带销售婴幼儿奶粉、保健品的等新闻不断被曝光。据了解,在海口,妇产科医生推销一袋400克、价格不到30元的美赞臣爱力大婴幼儿奶粉能得到大约5元人民币的提成,而医生自己购买则可优惠一半价格。相对于奶粉卫生等部门至少还有个《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其中就明确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不得向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孕妇、婴儿家庭赠送产品、样品;减价销售产品;以推销为目的,向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有条件地提供设备、资金、资料等等。然而,待产包却成了监管的空白,不得不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目前,各医院待产包价格、内容差异大,生产厂家过于“神秘”等不正常现象,除了医院方面存在利益的驱使之外,卫生、工商、物价等部门则存在严重失职行为。其一,对待产包的属性应进行明确界定,在其价格无定论、产品包装无行业标准的现状下,只能给一些人带来“浑水摸鱼”的牟利机会;其二,就算待产包属于处于模凌两可的尬尴商品,对相关医院的强制销售和拿回扣利差的违规行为,卫生部门不可漠视;其三,小卖部和院中店虽然给病患带来一定的便利,却总成为衔接“灰色利益”的纽带,没有监管,哪里来的放心合格产品的出入呢?对这点,工商、物价部门是否可以主动介入呢?

如此看来,连生产厂家都如此“神秘”的商品,医院强制销售的理由非常的牵强。如果生产资质都存在违规现象,那医院又如何保障产妇的利益,又何来底气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待产包”的猫腻谁来彻查?首当其冲,承担医院管理职责的卫生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不查处院方的违规现象,怎么保证产妇和婴幼儿的的利益,工商、物价等部门的监管更不能被动式的管理,一切都得有标准、规范管理,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产房作为医院感染重点监督的一个部门,保证其必要的清洁度是十分必要的,但为此要求所有的衣物都必须无菌却找不到法律和学术上的依据。】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了北京10家设有产科的医院,居然发现其中9家医院明确表示,产妇必须购买由医院提供的“待产包”,拒绝产妇自带新生儿衣物进产房。这些“待产包”生产厂家“神秘”,医院许多科室、部门均称不知进货渠道,厂商称有医院虚开发票,收回扣拿差价。

医院之所以强卖“待产包”,理由是“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产房作为医院感染重点监督的一个部门,保证其必要的清洁度是十分必要的,但为此要求所有的衣物都必须无菌却找不到法律和学术上的依据。事实上,即便是对无菌环境要求更高的心脏外科手术室,也没有要求所有物品达到无菌的水平,例如接送手术患者的平车,覆盖术后患者的床单、被子都只是要求清洁,而并非消毒后的无菌。而且,目前多数医院接送新生儿的婴儿车也达不到无菌的状态。

退一万步讲,即使根据什么新的学术调查,让新生儿使用无菌衣物,确实对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具有诸多益处,那么给新生儿在产房准备一套消毒的衣物就够了,为什么要让产妇们购买一套包罗万象的“待产包”呢?这不成了搭配销售吗?

与医院提供“待产包”的热情遥相呼应的现象则是,这些“待产包”的价格大多不菲,至少远远高于这些产品的出厂价格。这也就意味着医院有机会从出售的这些“待产包”中获得不错的利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医院所信誓旦旦的产房无菌问题,充其量只是一个噱头——一个让医院能够敛财获益的噱头。

以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为名,让产妇购买可能并非她们喜欢的物品,这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抢劫行为。而打着医学的旗号来行使这样的抢劫,这无疑又是一种对医学的亵渎,它严重损害了医学本身具有的挽救生命与健康的严谨形象。

令人遗憾的是,“待产包”的问题,在许多医院长期存在,而且一直近乎公开地存在着,这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有关部门对于医院行为管理的松散。这样的现状显然不利于保证医院行为的规范性。

除了“待产包”之外,医院还有哪些强制患者购买商品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利益链是怎样的,为何一些医院的商品部、小卖部能获得垄断销售的权力,这些问题背后是否存在腐败?对此,相关部门理应启动调查,对医院违背医疗伦理,追逐利益的做法启动行政乃至刑事追责。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蔓延,其损害的不仅仅是患者的利益,还将极大地伤害人们对医学和医生应有的基本信任。医患关系不易,需要好好维护珍惜。强卖“待产包”只有负能量,有关方面不但要保持零容忍,而且应举一反三,同时对其他医院、其他强制销售行为加大力度监管、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