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昨日闭幕,每年会后的总理答记者问都是“重头戏”。总理答记者问释放什么信号、给国人怎样的信心,历来备受关心。看完今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会,中国是不是出现通缩和中国是不是最大经济体两个问题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
面对“被通缩” 我们有应对
有媒体记者问总理:中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也有一种说法说中国是通货紧缩的输出国。对此您怎么看?
总理回答说:关于通货紧缩,国际上对这个提法有多种解释,比较一致的是一个国家的物价综合水平持续出现负增长,我们国家CPI或者说物价总水平1月份是正增长,2月份还比1月份同比更高,所以不能说中国已经出现通货紧缩。至于中国现在的物价总水平比较低,并不是中国向世界输出了通缩。我们是被通缩,举个例子,去年我们进口了3.1亿吨的原油、9.3亿吨铁矿石,量是增的,但价格下来了,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对这种“被通缩”,我们有应对,也有进一步准备,当然我们更希望世界经济能走出低迷,实现复苏。
我认为总理对中国通缩的判断是清醒而准确的,中国确实还没有走入通货紧缩的发展僵局。虽然PPI和CPI水平持续低水平,但毕竟一、二月呈正增长,且开始有好转趋势,困难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正如总理所言,我们是“被通缩”,因为中国经济对外联系不断加强,许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进口,CPI、PPI持续双降多时,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下降有很大的关联。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矿石、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或在低位震荡,国内资源产品也在下降。比如开车的人会明显感觉到油价下跌,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动物价指数下降,尤其是PPI下行。PPI对CPI具有传导作用,即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变化直接影响CPI的变化;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化,间接影响CPI变化。总之,PPI下行导致CPI下行,通货紧缩压力增大,这是一个由国际外部通缩传导给我们的通缩,是被通缩。
政府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正回购操作,并实实在在地降准或降息,就是意在维持中性偏松的货币环境,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货币供应量看,“通货”并不紧缺,只要资金宽松,贷款增长较好,即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而不是在体内封闭循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物价持续下行的空间就不会太大,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断言中国进入通货紧缩有失依据。
就算中国有适度的通缩,也并非完全是坏事,适度通缩给政府腾出了宏观调控的空间,诸多政策因为没有通胀压力反而更容易执行,所以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快改革,尽快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效率上多做文章,以优化经济质量。比如推进资源类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缓解供需矛盾,这可谓正当其时。
所谓转型,其实是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低通货无疑是很好的切入时机,这既是防通缩的办法,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当然,拉动消费不能光靠推出一些优惠的消费项目,刺激有效需求是个系统工程,尤其是需要落实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建立良好的工资增长制度,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要舍才有得,放水才能养鱼,不要让人民守着钱不敢花。
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
再来说说中国是不是最大经济体,是不是挑战了美国地位的问题。我觉得总理的回答更是清醒睿智。他说:中国是不是世界最大经济体?我在国外经常听到这种说法,总是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因为根据国际权威的统计,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按照人均GDP,我们是在80位以后。春节前我去中国西部,连走两个农村,一家母子二人,住在四面透风的房子,儿子40多岁,因为穷还没有结婚。另一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但妹妹为了让哥哥读书,春节还在外面打工。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还有2亿贫困人口。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
早在2011年时,经济学家林毅夫就说,中国将在2030年超美国,成世界最大经济体。在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最新数据称,2014年中国实质GDP总额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单纯从经济总量看,美国自从1872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国的地位,终于在140多年后被中国代替了,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一平均就落到后面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只有全球平均的75%,而美国人均收入水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70%。
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一个事实,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在加剧,因为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人均GDP或是人均收入也就成了一个“虚假的繁荣”。就像总理所见所闻,中国西部农村还十分贫穷,有人无钱结婚、有人无钱上学,“这样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其实还算不上真正的强大,具体分析中国经济,那就是经济含金量较低、科技创新力不足、经济的高增长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环境代价换取。如果我们单纯为“中国是最大经济体”举杯相庆,那就是盲目和可笑的。我们在教育、文化、医疗、环保、反腐、养老等诸多指标上,都离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必须承认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庆幸的是,李克强总理并没有为“中国是最大经济体”而沾沾自喜,他甚至说“总是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这种冷静让人敬佩和放心,他看到了问题的所在,知道自身短板所在,也清楚努力的方向和路径:“中国把自己的事办好,保持合理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而且中国还在越来越多地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对于一些居心叵测,试图用“中国是最大经济体”,从而挑起中国威胁论,以引起美国打压中国的险恶用心,总理显然胸有成竹,回答得有理有利有节:“中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需要一个和平环境,中美关系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的关系,我们愿意构建相互尊重,互不冲突,互不对抗新型大国关系。”
确实,中国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争取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就是抛弃冷战思维,从“要准备打仗”的错误判断中走出来,重新研判国际形势,确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抛弃闭关锁国政策,变与人为敌为与人为友,打开国际市场,允许国际贸易,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才有了资金、技术、人才的纷至沓来,凭借劳动力、低工资优势,大陆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在全球市场价值链中占据一环,并一步步走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往后,中国还得坚持和平发展的成功经验不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