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来自福建的黄先生近日向媒体爆料称,自己已经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仍是福建的代码350,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记者随后向银行和房产中介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不过,建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表示,仍正常对福建人的个人房贷申请给予放贷。(7月30日《羊城晚报》)

银行放贷存在巨大的金融安全风险,稍有不慎,就形成坏账,给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银行从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角度出发,对申请贷款的客户严加审核,有条件的放贷,愿意给某些客户提供放贷,拒绝给某些客户提供放贷,应当说这本身是正常的商业放贷行为。但是,上海的多家银行不约而同的直接拒绝给福建人提供放贷,或者给福建人提供放贷设置非常严苛的条件和限制,这就不属于一般的商业行为,而是透露出地域歧视意味。

上海的银行拒绝福建人的房贷申请,或许确实事出有因,如双方所言,主要是在几年前,不少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了巨额贷款,后来无力偿还,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但是,只因为一些福建商人失信,就给所有在上海生活、工作的福建人贴上失信的标签,间接拉入失信“黑名单”之中。这显然不科学、不合理,误伤了很多诚信的福建人,完全是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失的懒政,是典型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做法,就是对福建人的歧视。

一个人是否会失信,实际上与地域之间毫无关系,只与个人品质有关。全国各地的银行都有坏账,但并不全是福建人造成的,很多福建人依然在如约还贷,这些就足以证明给全体福建人贴失信标签没有道理。而且,一个人不再偿还银行的贷款,很多时候除了与个人的品质有关系之外,还与贷款人的还款能力有关。当一个人没有经济能力还款时,即便品德高尚也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深层次角度说,上海的多家银行拒绝给福建人提供房贷,说到底是我国缺乏公民信用体系的恶果,福建人是在为没有诚信体系的社会买单,他们成了社会缺乏诚信和没有信用体系的牺牲品。由于我国公民信用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目前有关公民的信用报告不能全面的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程度,才让银行不放心,才在房贷提供上慎之又慎。

可见,要从根本上杜绝银行拒绝给福建人提供房贷这种歧视现象,关键是要建立公民信用体系,让银行能够通过公民信用体系,掌握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从而最大程度避免被骗。否则,拒绝给福建人提供房贷,结果不尽赶跑了忠实的福建籍客户,而且被其他籍贯的客户骗取贷款。

来自福建的黄先生近日向澎湃新闻爆料称,自己已经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仍是福建的代码350,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澎湃新闻随后向银行和房产中介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来无力偿还,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7月30日澎湃新闻)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不是因为被一些福建人中的败类骗贷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上海的一些银行也不可能“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实在是被吭怕了,情有可原。曾几何时,一些“老赖”不讲信用,给一些商业银行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呆账、坏账,其恶果不言而喻。商业银行不是慈善或公益机构,在承担必要社会责任的同时,更注意把防范控制风险包括贷款风险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结合起来,防范控制风险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前提,不善于防范控制风险就不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既有相关制度规定,也是对过往贷款风险的教训总结。

不过,福建人中的败类不代表绝大多数福建人,因为一些福建人中的败类骗贷让银行遭殃,就对其他福建人拒绝贷款,这是以偏概全的错杀,有失公平,有随意修改市场游戏规则之嫌,最终扰乱的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岂不乱套了?谁的孩子谁抱走,账要算到骗贷者头上。银行应当诉诸法律武器向骗贷者追讨;通过征信系统,将骗贷者列入“黑名单”,让其付出应有代价。其实,银行被一些福建人骗贷,自己也难辞其咎,如果银行严格审核把关,扎紧“制度之笼”,骗贷者难以得逞。因而,上海的银行更应当反躬自省,查找自身破绽,堵塞漏洞,从源头上解决骗贷问题。

来自福建的黄先生因为身份证是福建的,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澎湃新闻网向银行和房产中介求证:“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 已经成了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而不放贷原因则是几年前很多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贷形成大量坏帐。(7月30日《澎湃新闻网》)

个人贷款作为零售贷款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一般来说,只要贷款人提出申请,手续齐全,符合规定,银行不应该拒绝。然而,上海的银行仅仅因为几年前不少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骗贷无力偿还便向4000万福建人开刀,一律封杀“福建人贷款”就显得缺乏理智。且不说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单就封杀“福建人贷款”,银行自身也有较大的损失。

在经济发展疲软,银行放贷风险越来越大的当下,银行小心慎重本可以理解,但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福建人骗贷无力偿还的毕竟是少数,对他们这种违法行为,银行可以诉诸法律解决问题,把惩罚直接“连坐”给所有福建人,这对于老实守法的福建人不公平,而且这本身就不是治本之策,试想想:如果还有其他省份的少数人骗贷不还,同样封杀,银行还能开下去吗?

实际上,几年前,上海的银行被不少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骗贷坑苦了,这确是事实。银行当认识反思被骗的原因、查找风控中的漏洞,据此完善措施,堵塞漏洞,标本兼治,一味地堵,损失了客户是小事,引发地域性矛盾可就是大事了。

据悉,“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来无力偿还,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澎湃新闻网 7月30日)

客观而言说,仅仅因为福建一地做钢贸生意的人失败,就造成上海一些银行至少上千张、真金白银涉案金额至少在3亿元以上的信用卡诈骗(骗贷)死账坏账,进而相关银行对这些地方的人(或有这地方身份标签的人)贷款格外敏感,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话再说回来,当年在上海做钢贸生意,失败的只是一部分人,涉嫌信用卡诈骗和有贷款信用污点的人,毕竟只是这些人中的更少一部分,而这与其他绝大多数福建人的信用等,可以说毫无关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由于这些个别人的信用有问题,就打翻或否定全福建省的人,认为他们都有信用问题。

但遗憾的是,上海一些银行恰恰就这是这样的粗暴简单,对所有福建人或身份证是“350(2)”开头的人一律拒绝放贷,或增加更多申请条款和难度,不但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符合银行贷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常规做法,也与《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相符。

事实上,这些道理,上海的相关银行并非不知道,也不可能不知道这样执行的有关不利后果,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无非直接说明或折射的是当事银行或银行领导管理思维僵化懒惰管理思维浓厚,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依靠手中的管理权力制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企业制度,并强行加以推行实施,幻想藉此做好相关贷款风险堵漏工作,是“有权就任性”的另一种典型有力体现。

而根本上,这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竞争不充分、服务意识不浓的有力再现,是我国银行业一定程度上仍高度垄断下的一个苦蛋。试想,如果我国应行业竞争充分,各相关银行服务意识足够,视顾客为真正上帝,也就不会出现像上海一些银行这样因个别少数人的问题而无视常规、无视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而否定一个省的所有客户的怪现象。

因此,要改变上海一些银行“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的“潜规则”,表面上看,包括银监会等在内的有关方面要严格责令监督相关银行严格落实《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一律平等对待客户,不再出现省籍或身份证贷款歧视。而根本上,这还是要在加快金融纵深改革、打破银行垄断、形成银行业合理充分竞争上下功夫。

当然,这也给包括福建人在内的所有中国公民提了一个醒,贷款等信用很多时候不仅仅牵扯的是个人形象和权益,很多时候也是自己人、同类群体的形象问题,甚至因此还能影响、拖累他们权益的行使。信用是金,人人都有责任构建、践行和维护。

“上海的银行凭啥拒绝给福建人贷款?”来自福建的黄先生近日爆料称,自己已经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仍是福建的代码350,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记者向银行和房产中介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7月30日 澎湃新闻)

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规定,银行对申请贷款的借款人的资质,有权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其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问题上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上海多家银行对已经落户上海,但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是福建代码350的居民不提供贷款,显然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福建人。这样做,值得商榷。

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固然有福建人诚信缺失的问题,但不容回避的是,当时上海的涉事银行也有未尽贷前审查、审核义务,盲目发展贷款业务,未尽贷后检查责任,贷后跟踪未能及时发现问题,相关业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贷款发放时风险控制没有做到位的因素。因此,将所有问题都让福建人来扛,对老实的福建人,讲信用的福建人,有能力按时偿还贷款的福建人是不厚道的。

尽管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在上海曾骗取过贷款,尽管银行有权决定贷款放与不放,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现在申请贷款的福建人,不是那时骗取贷款的福建人,上海多家银行对福建人都采取同一种做法,公平性、公正性就值得置疑。根据福建代码350判断人的信用情况和贷款偿还能力,显然是不合理、没有根据的。

当然,包括福建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应当讲信用,贷款要有借有还,现在的福建人须为当初的福建人承担相应的信用代价,也在情理之中。需要讨论的是,银行发放贷款时,可以对申请贷款的福建人,提出更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与办法,加强风险防范,加大贷款担保措施等,控制贷款的风险,让申请贷款的福建人心服口服。如果都以同一种口吻和方式,拒绝福建人申请贷款的要求,同等条件下,其他人能够在银行申请到贷款,福建人却不行,银行的做法就涉嫌垄断经营,涉嫌歧视福建人。这样的现象就值得关注。

我们宁愿相信“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是一种口误,而不是上海各大银行共同的“潜规则”。但事实上,这又经过多方证实,能够从上海银行获得贷款的福建人微乎其微,那么,银行监管部门应对此予以调查,向公众,特别是向福建的上海人作出解释与说明。否则,银行经营用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对待客户,就有失公理,也有失银行本身应有的信用。

【银行如果因此形成信贷地域性歧视,并暗地实施联合“封杀”手段,既有失银行经营水准,且违背信贷原则。】

据媒体报道,“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成上海一些银行“潜规则”。即便已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350,也会被上海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

消息显示,银行拒绝给福建人贷款的原因可能是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来无力偿还,形成大量坏账,大都关门跑路了事,让银行讨债无果,损失惨重。据《上海证券报》2013年报道,据估计,福建宁德信用卡逾期的钢贸商少说也有数万人,额度达几十亿元。由此看来,银行的确受伤不小,形成“一朝被蛇咬”的心理阴影,也让人容易理解。

但银行如果因此形成信贷地域性歧视,并暗地实施联合“封杀”手段,既有失银行经营水准,且违背信贷原则。

银行贷款被骗并蒙受损失,是值得同情,毕竟信贷是银行经营获利的大头,防范信贷风险是银行生存发展根基。但在某一个时期因某些地区的人贷款形成损失,而就对该地区或从该地区走出来的人都产生贷款歧视,无论如何都违背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信贷运行规则。

而且,即便已有贷款形成损失,银行要做的应该是加强自身风控建设,而不是把贷款损失怨气都撒在某些地区某些人的不守信用上。

钢贸商能从银行轻易骗取巨额贷款,足以表明银行没有严格认真审核贷款者资质和坚守信贷风险防范底线。上海部分银行动辄对钢贸商信用卡额度高达几十万甚至百万的过度授信,埋下了贷款损失祸根。说句“马后炮”的话,如果当时放贷银行都严格把关贷款条件、认真研究钢贸市场行情,又怎会落得贷款损失的结局?

此外,现有商业银行贷款条件,不外乎要求贷款人提供收入证明、房产及其他表明贷款者具有偿还能力的证明。同时,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并考察贷款者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并没有对贷款对象是哪里人作出规定。可见,只要贷款者符合上述条件,无论他是哪里人,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都应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银行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上海部分银行对贷款对象区域性加以限制,实施信贷歧视和信贷封锁,显然与银行现有信贷政策及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悖,且制造了人为信贷不公,使某地区讲诚信、需要贷款且符合贷款条件的人求贷无门,无疑加剧了民众信贷难度。

银行对某一地区民众形成不讲诚信的“呆板”印象,与现实相比,显得荒唐可笑。因为人们诚信观念和水平是与一定阶段教育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具有很大可塑性;随着民众接受教育增多、法治水平提高及社会经济发展,民众诚信状态是可逐步好转的。一个地区部分人不诚信不能代表所有人不诚信,过去一个时候诚信状况差也并不表明现在诚信状况就差,一棒子别打死所有人,金融交易固然需要考核信用记录,但是这种记录里不应该包括地域歧视,放贷审核不能开“地图炮”。

“上海的银行凭啥拒绝给福建人贷款?”来自福建的黄先生近日爆料称,自己已经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仍是福建的代码350,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

记者随后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成上海一些银行“潜规则”。原因可能是在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无力偿还,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多家银行损失惨重。(7月30日《澎湃新闻》) □吴应海

个别福建人在上海骗取巨额贷款后无力偿还,银行完全可以一边通过法律途径向这些人追债,一边借助现有的征信系统,将这些人打入“黑名单”,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上海市相关银行竟把少数福建人的“罪过”,记在所有福建人头上,实行封杀。说得客气点,像是一种情绪宣泄;说得不客气,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银行如此任性而为,不仅损害了普通福建人的权利,甚至也影响了福建人的声誉,令人愤怒。

个别人犯错,就让同一个省的跟着倒霉,这样的极端现象竟发生在当今法制社会,而且主导者竟是整天嚷着要尊重客户、诚信经营的银行,可见客户权利、市场规律在某些人眼里,根本分文不值。只要他们高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很担心,如果听之任之,那么将有一天,霸气的银行业会不会对不同身高、不同体重、不同性别的人实施惩罚,把他们拒绝在申请贷款的大门之外?

因此,上海相关银行应立即取消“拒给福建人贷款”这一潜规则,并诚恳地向福建人民道歉!

 

骗贷有市场原因,有不法分子蓄意图谋,但主要还是银行把关不严,甚至可能有腐败因素。

早在2011年7月,《经济观察报》曾报道:一家银行的苏州分行行长说,“以个人为单位的联保模式贷款,通常只能贷500万以下”。但据了解,在上海,一些福建周宁人可以用联保模式贷出3000万元。

善用银行的钱,“这是钢贸行业公开的秘密”。而作为敏于市场风吹草动的商业银行来讲,在大规模受骗面前装“傻白甜”,说得通吗?

有一些贷款因为贷款方使用各种手段,通过关系,打通各道关节,才顺利地获得银行贷款。这些损失更应该从抓好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堵住漏洞入手,才不至于重蹈覆辙。可现在采取的这种不给福建人放贷的办法,不仅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是因噎废食。

不把自身的管理抓好,却把坏账的罪过栽在福建人的头上,不仅不公平,更是对成千上万的福建人莫大的侮辱,也让那些为大上海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出力流汗的福建人痛心疾首。

必须指出,这些银行“头痛医脚”的做法后面,有可能是在回避内部的腐败问题,让福建人当替罪羊以转移相关问责的视线。

拒绝贷款算什么本事,这些银行有本事就明示“不要福建人存款”。

笔者这样的口吻是“店大欺客”的银行给逼的!这样的“潜规则”,实在不痛击不足以平“闽”冤。

自身渎职甚至染墨放出“不良贷款”,板子打在福建人身上,真比窦娥还冤!美国“次贷危机”,只听说有银行破产倒闭,没听说哪家银行不向美国人放贷,责任在谁自在人心、更在法规。

其次,此“福建人”是彼“福建人”吗?退一万步说,那是做生意的老板,这是要买房的房奴,是一省人,不是一家人。上海出个贪污犯,不能不让全上海的人考公务员吧?

生活在上海的福建人是“新上海人”,他们是上海的建设者、奉献者,同时也是往这些银行存款的客户。这般不分道理地“排外”,伤害了福建人的同时,也令其他神往上海的外地人望而生畏。

上海已是国际化大都市,就别做有违“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和“公正、包容、诚信、责任”价值取向的事了。

来自福建的黄先生近日爆料称,自己已经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仍是福建的代码350,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媒体向银行和房产中介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成为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据说几年前,一些做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

“不贷款给福建人”的逻辑可能是,因为前几年被福建籍的借款人骗惨了,所以上海一些银行对福建人“一视同仁”,只要看到身份证350开头的申请人,就一概拒绝借款。在银行看来,这是一种无奈的防范,既然有了之前被骗贷的经历和经验,就要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而最简单和最直接的预防,就是把所有福建人都列入黑名单。这样既报了之前被骗的一箭之仇,又防止了继续被骗的可能,至少对拒贷的银行来说,这样的点子是个“金点子”。

这种逻辑着实有些可笑和荒唐。福建人与福建人不同,怎么能以偏概全,只因个别福建人骗贷,就连坐怀疑所有的福建人?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人骗贷,按照一些银行的思维,岂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要被拒贷?那银行恐怕要把业务向外国人甚至是外星人开放才行。这种逻辑还有明显的地域歧视嫌疑,虽说银行服务是市场化的,它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优质客户,但总不能把地域歧视作为客户选择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如果这样也可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歧视就会堂而皇之成为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的“变身”,其结果必然是歧视无所不在。

银行自然有其苦衷,它们被骗之后,日子也不好过,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地域作为筛选客户的一个标准。这种无奈的背后有无知,也有值得反思的制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果有完善的个人诚信档案作为判断依据,银行方面何必冒着被指歧视的风险,以地域作为考量客户诚信的指标?当银行出此下策,一定程度上也反衬了诚信档案建设的缺失——我们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诚信档案和社会诚信体系,我们去判断一个人,更多地是凭借个人掌握的材料和个人的感受,既然不是严格的诚信档案而只是个人的感觉,那么出现各种各样的判断标准也就在所难免。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法制和诚信,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与法制相比,诚信是潜在的素质,如何判断一个人、一个企业的诚信,需要具体的评价依据,这就是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档案。有了个人诚信档案,人们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诚信,是否值得信任;有了企业诚信档案,企业就会把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轻易不敢作出不诚信的事情。

当然,诚信档案想要发挥作用,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能够真实全面地记录个人、企业的诚信状况,而不只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当然也不能夹带不相关的“杂货”;二是能够与社会参与、社会评价发生关系,甚至成为决定个人发展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决定性“一票”。当诚信档案充分具备了这两个特点,它就可以成为诚信建设的基础与起点,有力推动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具体到上海的“贷款歧视”事件,如果之前就有完备的个人诚信档案,那些骗贷者想要骗贷就会变得非常麻烦,除非他们确实善于伪装,在骗贷之前一直以诚信者的形象出现,他们的变坏是“基因突变”。同样的,如果现在有了这样的诚信档案,银行方面也大可不必把籍贯作为诚信的一个标签,也不会因此涉嫌地域歧视触犯众怒。看清楚银行“贷款歧视”逻辑的问题和性质后,我们还应该想想,银行为何会出此下策,他们的无奈背后有多少制度改进的空间。

“上海的银行凭啥拒绝给福建人贷款?”来自福建的黄先生近日爆料称,自己已经落户上海,但因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仍是福建的代码350,就被上海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拒绝房贷申请。记者向银行和房产中介多方求证发现,“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似乎已经成为上海一些银行的“潜规则”。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几年前,很多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形成大量坏账,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7月30日 澎湃新闻)

银行如此歧视福建人是有“垄断”撑腰

余明辉

客观而言说,仅仅因为福建一地做钢贸生意的人失败,就造成上海一些银行至少上千张、真金白银涉案金额至少在3亿元以上的信用卡诈骗(骗贷)死账坏账,进而相关银行对这些地方的人(或有这地方身份标签的人)贷款格外敏感,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话再说回来,当年在上海做钢贸生意,失败的只是一部分人,涉嫌信用卡诈骗和有贷款信用污点的人,毕竟只是这些人中的更少一部分,而这与其他绝大多数福建人的信用等,可以说毫无关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由于这些个别人的信用有问题,就打翻或否定全福建省的人,认为他们都有信用问题。

但遗憾的是,上海一些银行恰恰就这是这样的粗暴简单,对所有福建人或身份证是“350(2)”开头的人一律拒绝放贷,或增加更多申请条款和难度,不但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符合银行贷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常规做法,也与《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相符。

事实上,这些道理,上海的相关银行并非不知道,也不可能不知道这样执行的有关不利后果,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无非直接说明或折射的是当事银行或银行领导管理思维僵化懒惰管理思维浓厚,形式主义作风严重,依靠手中的管理权力制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企业制度,并强行加以推行实施,幻想藉此做好相关贷款风险堵漏工作,是“有权就任性”的另一种典型有力体现。

而根本上,这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竞争不充分、服务意识不浓的有力再现,是我国银行业一定程度上仍高度垄断下的一个苦蛋。试想,如果我国应行业竞争充分,各相关银行服务意识足够,视顾客为真正上帝,也就不会出现像上海一些银行这样因个别少数人的问题而无视常规、无视法律法规等规定,进而否定一个省客户的怪现象。

因此,要改变上海一些银行“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的“潜规则”,表面上看,包括银监会等在内的有关方面要严格责令监督相关银行严格落实《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一律平等对待客户,不再出现省籍或身份证贷款歧视。而根本上,这还是要在加快金融纵深改革、打破银行垄断、形成银行业合理充分竞争上下功夫。

当然,这也给包括福建人在内的所有中国公民提了一个醒,贷款等信用很多时候不仅仅牵扯的是个人形象和权益,很多时候也是自己人、同类群体的形象问题,甚至因此还能影响、拖累他们权益的行使。信用是金,人人都有责任构建、践行和维护。


不让福建人贷款,银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卞广春

根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规定,银行对申请贷款的借款人的资质,有权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其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问题上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上海多家银行对已经落户上海,但身份证号码头三位数是福建代码350的居民不提供贷款,显然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福建人。这样做,值得商榷。

在上海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的银行骗取巨额贷款后,让上海的多家银行损失惨重,固然有福建人诚信缺失的问题,但不容回避的是,当时上海的涉事银行也有未尽贷前审查、审核义务,盲目发展贷款业务,未尽贷后检查责任,贷后跟踪未能及时发现问题,相关业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贷款发放时风险控制没有做到位的因素。因此,将所有问题都让福建人来扛,对老实的福建人,讲信用的福建人,有能力按时偿还贷款的福建人是不厚道的。

尽管从事钢贸生意的福建人在上海曾骗取过贷款,尽管银行有权决定贷款放与不放,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现在申请贷款的福建人,不是那时骗取贷款的福建人,上海多家银行对福建人都采取同一种做法,公平性、公正性就值得置疑。根据福建代码350判断人的信用情况和贷款偿还能力,显然是不合理、没有根据的。

当然,包括福建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应当讲信用,贷款要有借有还,现在的福建人须为当初的福建人承担相应的信用代价,也在情理之中。需要讨论的是,银行发放贷款时,可以对申请贷款的福建人,提出更严格的贷款审查程序与办法,加强风险防范,加大贷款担保措施等,控制贷款的风险,让申请贷款的福建人心服口服。如果都以同一种口吻和方式,拒绝福建人申请贷款的要求,同等条件下,其他人能够在银行申请到贷款,福建人却不行,银行的做法就涉嫌垄断经营,涉嫌歧视福建人。这样的现象就值得关注。

我们宁愿相信“不向福建人提供贷款”是一种口误,而不是上海各大银行共同的“潜规则”。但事实上,这又经过多方证实,能够从上海银行获得贷款的福建人微乎其微,那么,银行监管部门应对此予以调查,向公众,特别是向福建的上海人作出解释与说明。否则,银行经营用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对待客户,就有失公理,也有失银行本身应有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