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女性风采 > 正文
沈莉:墨笔成章 师心如痴
www.fjsen.com 2011-12-19 09:20   来源:中国妇女报    我来说两句

淡定的神情,优雅的气质。第一眼见到北京市朝阳区书法协会主席、女书法家沈莉,娟秀清雅之气迎面而来。喝着沈莉亲手沏的铁观音,听着她讲述自己的书法历程,心绪在茶香墨香中不知不觉升腾……

个性书风从取法高古中脱颖而出

从小就喜欢书法的沈莉,在父辈和老师的引导下描红临帖,到北京朝阳区少年宫工作后,沈莉先后得到欧阳中石、刘炳森、张荣庆等书法大家的谆谆教诲,更得到同窗或书友王友谊、李松、刘文华、王学岭、张继、曾翔等北京书法界实力派高手的帮助。这个书法氛围对她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人戏说:“在这样的圈子里想写不好都难。”而写好的最大标志是能否形成自己的风格。

问及沈莉习书的感悟,她说:“走传统之路。”她的好友乔桢告诉记者,沈莉眼光很高,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坚持尊重传统,取法高古,力求在书法的线条、结构、笔墨、用意、布局中求真求善求美。她介绍说,沈莉的书法初由唐楷入手,上溯秦篆汉隶,在广泛研习临摹古人法帖中,用心吸收营养,化为自己的线条、笔意、神采。沈莉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学一家为骨骼,化百家入血肉,成自家之风格。她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兼及隶书和行书,行书取法“二王”,融合米芾、赵孟頫笔意,意韵恬淡从容,线条刚柔相济;隶书得于曹全、张迁、礼器诸碑,隽永厚重,刚健清新中隐隐透出雅拙之味。她形象地说,沈莉的作品在稳健之中有一种超拔脱俗的意象,平和之中又蕴藉着无限的生命律动,久久观之,那些字仿佛一个个小生命似的呼之欲出,跃跃而动。

但在临摹古人法帖中,沈莉又极力反对那些不假思索,照抄古人法帖的行为。她告诉记者,临帖不是抄帖,临古人法帖为的是吸取营养从而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形似之外要求神似,于是就有了她的习书“三阶段”之说,即学习临摹阶段,体会感悟阶段,通变创新阶段。她说,临摹古帖,要先阅读、体悟、研究,从起笔、运笔、收笔、线条、结构等呼应关系中寻求书法线条的变化节奏,感受书写的心态性情,体悟当时的文化意韵。她认为,从古人那里吸收得越多,体会感悟得越深,形成自己风格的可能性就越大。

乔桢说,在首届“兰亭奖”文化考核时,沈莉随手拈来一首诗《碧草》:“春雨飘柔落,漫山举碧绒。朝朝饮清露,日日衬花红。”这首诗意象清婉、平和如水,既是沈莉的艺术追求,更是她的人生追求。

为了这一桶“活水”

沈莉还有一个头衔: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书法教师。在课外教育耕耘了40年的沈莉说:“我的定位不是什么家,而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努力做点事。”

沈莉曾问过很多学生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学书法,很多家长给她的回答是:想让孩子跟着您学做人。沈莉认为教书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一部书法史即一部人文史。

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法知识和驾驭广博的书体,沈莉组成以书史为纵向,以书家为横向的教学体系,联系对比各种字体,向学生细细道来其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现象。通过她的讲解,学生不仅对祖国书法文化有了全貌印象,还培养了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观察、体会中国书法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和思想感情,沈莉通过对各种碑帖的风格特点、书法家性情与书法线条表现力的渗透理解、培养学生辨别作品优劣、格调高低、选择取舍的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心正则笔正”的道理,她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身上“有一种力量,有一种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并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做人的真谛,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曾经有许多人不理解,问她:“你的名誉奖励有了,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学生有了,何苦还要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她则坦言,“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教师好比是水,学生好比水中船,只有‘水涨’才能‘船高’,教师若停滞不前,学生则有被‘搁浅’的可能,岂不是误人子弟?”而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须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是一桶“活水”。

为了这一桶“活水”,从1978年至1982年,沈莉每周五都会骑着自行车横跨半个北京城到西城区少年宫参加全市教师书法班学习,整整5年,从未缺勤一次;为了这一桶“活水”,从1980年至1984年,沈莉在白天完成6个教学班的课程外还要每周四个晚上坐在课堂上,完成中文大专学业;为了这一桶“活水”,沈莉刻苦临摹各种名碑法帖,并先后跟随刘炳森、赵家熹、欧阳中石学习多种书体,聆听启功、蓝玉崧、沈鹏等书法前辈们的讲座,同时从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心理等群书中广泛汲取营养;为了这一桶“活水”,年已不惑的沈莉再一次走进教室,成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课程班的学生。

“书法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什么?孩子的书法练习应该怎么开始?面对记者带来众多家长的疑问,沈莉一一给予了解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沈莉说,“学生们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心理素质不稳定,正处在多变的年龄,多梦的季节,兴趣往往如同闪电火花,一瞬即逝,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点点宝贵的火花,加以引导培养巩固,以使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她一方面用书法界的奇闻趣事,成语典故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毛笔厂参观毛笔制作,到大自然中陶冶心灵,参加各种展览、笔会,到部队、农村、社区为战士、农民、居民们书写春联,让他们享受到有一技之长后为他人服务的幸福感。

多年来,我国的书法教学内容一直沿袭“颜、柳、欧、赵”、“唐诗、宋词”、“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老模式,是否所有的孩子都要这么练呢?沈莉告诉记者,为了引起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入门时她会拿出各种字帖让孩子们挑着学,并根据孩子不同的心性、特点、爱好,帮他选择一种字体学习。在书写内容上,她也增加了反映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易学易懂的好诗、好句、新诗、新赋等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亲切感。比如,抗击“非典”那一年,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孙娅冰同学书写的北京抗击“非典”、歌颂白衣战士的两首诗歌的小楷作品就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北京市唯一的书法一等奖。

在教学过程中,沈莉还努力将书法理论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为孩子们编辑出版了《赵体楷书临摹技法》、《柳体楷书临摹技法》、《书法练习册》、《楷书楹联50例》、《楷书格言50例》、《小学书法教材》等多套教材和光盘,弥补了校内外书法教育缺少教材和学习资料的不足。

对书法教育的热爱与坚持,也使沈莉在课外教育界获得了和在书法界一样的成就,在她先后教过的两万多名学生中,有2000多名学生先后在国际、全国、市级等重大比赛中获奖,她个人也因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得到各级政府表彰。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教师,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光荣称号。多家新闻媒体为此对她进行过多次专题报道。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