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四点,杨琴到了家。当时的情景把她吓傻了。这是父亲吗!第一次回家时体重还有130斤,半个月工夫,已经瘦得不成样子!
妈妈告诉杨琴:“你在家时,你爸只想陪着你。自你回校后,他就一直躺在床上,再没能起来。”原来,杨光福用尽最后的力气,希望女儿快乐。
女儿就是这位父亲最大的牵挂。他做泥工、干杂活,再苦再累也不在乎。这辈子没为自己买过一件像样衣服的他,却总想把女儿打扮成漂亮的“公主”。杨琴说:“爸爸是农民,他说这辈子自己没什么自豪的事情,考上大学的女儿是他唯一的骄傲。”
女儿确实值得杨光福骄傲。杨琴高中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杨光福经常白天做工,傍晚骑摩托车去学校看女儿。
如今,成了女儿乘火车回家照看父亲。有时父亲疼得哎呀哎呀地叫,杨琴就帮父亲轻柔地按摩。但有时父亲会呵斥她,甚至骂她,“这病会传染!你走开!”
不过这两天,杨光福不能再骂了,他已滴水难沾。
3月13日,阳光洒向大地。杨琴和妈妈将父亲从病床上移到前坪。当瘦弱不堪的父亲暴露在刺眼的太阳光中时,杨琴如梦初醒:父亲将要离开人世。她伤心地大哭。
3月14日下午一点,杨琴收到一封特快专递。她跑进屋,将嘴贴在父亲耳边,一字一句地念着:
“琴的爸爸,您好。我们是湘潭大学孝行协会的志愿者,也是琴最要好的朋友。今天,我们屏住呼吸,给您写信……琴爸爸,我们都是您的儿女,现在我们为您祈祷,您一定要好起来。”
邓榕、潘阿丹、余代娇……一共32个同学签名。
念毕,杨琴双眼噙满泪水,母亲站在旁边泣不成声。杨光福对女儿说:“真好!没想到我又多了这么多儿女!”
孝行协会成员一直关注着父亲的病情。在杨琴第一次离校的早晨,几十个成员相送。有人将身上的钱尽悉递给杨琴:“伯父病重,这钱你拿着,以备急用。”同学都开始摸口袋,10元、20元……
回家后,兄弟姐妹们一直鼓励杨琴。周慧琼每天都能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
“伯母,我是杨琴的同学,以后我就是您女儿。”
“琴姐,太阳出来了,春天到了。我们永远做你坚强的后盾。”
“亲爱的琴,你要加油!”
……
潘阿丹是第一个知道杨光福身患绝症的同学。“那天陪琴买完衣服,我就赶紧打电话询问爸妈衣服的尺寸。儿女长大以后,漂泊在外,与父母相聚的日子很少,累计起来可能还不足一年。要尽孝,得抓紧。”通过这件事,潘阿丹对孝道有了更深的体会。
杨琴说:“长大了,才意识到孝和亲情的重要。进入老龄社会,空巢现象严重,总有人声伐社会冷漠、道德滑坡,自己却不行动。老吾老及人之老。我们做批判者,更要做行动者。”
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杨光福这两天格外清醒。
他叮嘱杨琴,要好好学习,照顾好妈妈;他叮嘱妻子,一定要在女儿毕业工作后,再去找位好人家。
这,是一位病重父亲最后的心愿。
杨光福正在妻子和一群儿女的陪伴中,走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张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