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人口的空间分布
城乡、区域等女性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两性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是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社会资源在性别间的分配。
——女性人口的城乡分布
2010年,中国在城市、镇、乡村居住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0.3%、20.0%和49.7%。其中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女性人口比重已达50.3%,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乡村女性人口的比重。与之相对应,在乡村中生活的女性人口数量和比重呈阶梯形下降,从1990年的74.1%下降到2010年的49.7%。
分地区看,我国女性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很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其中上海最高,为89.5%,城镇化水平最低的是西藏,只有22.3%。
——女性人口的区域分布
“六普”数据表明,与中国人口区域分布的总体特征一致,中国女性人口的区域分布也表现出更多集聚于包括京津沪在内的大东部地区的特点。2010年京津沪和东部地区女性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为41.3%,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占31.8%和26.9%。
值得注意的是,与2000年相比,各区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尽管总人口的性别比从2000年的106.4降到2010年的104.9,但京津沪和东部地区的人口性别比却不降反升,分别由2000年的106.3和103.8升到2010年的108.3和104.5。这一态势可能主要与人口迁移流动中男性相对较多的性别差异有关。以致在人口不断集聚的经济发达地区,男性人口的比重也在悄然增加。这一流动结果表明,尽管经过20余年的发展,非农转移中女性较为滞后的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在发展机会较多和经济收益较高的发达地区,男性仍比女性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女性人口的户口类型分布
在中国,家庭户和集体户的户口类型分布既反映个人居住场所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日常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特点。“六普”有关户口类型的数据表明,在家庭户中居住的女性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为94.2%,比男性的这一比重多2.2个百分点;相应地在集体户中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为5.8%,比男性低2.2个百分点。集体户人口的性别比为144.9。
与1990年和2000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集体户中的女性人口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参与水平的提高和各种限制性因素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工作学习生活在离家人较远的地方,形成以集体生活为主的生活方式。
- 2013-02-19漳州市人口计生委积极帮助挂钩村发展经济
- 2013-02-17新加坡学者:大量引进外来人口可能引发人口外流
- 2013-02-17新加坡上千人举行集会 抗议政府未来人口规划
- 2013-02-11背景多元化 第二代移民将成美国劳动人口中坚力量
- 2013-02-08春节前预计离京人数达900万人 接近常住人口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