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革新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建立依靠妇女群众推进妇联工作的运行方式,引导妇联干部眼光向下,根据妇女需求调整充实活动内容,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扩大妇联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扩大妇女群众“朋友圈”。健全完善《厦门市妇联下基层直接联系妇女群众制度》,常态化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娘家人三进三送”、党组织挂钩联系村居等活动。市妇联机关党员干部到居住区所在地和单位所在地妇联组织报到。市妇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个区妇联、1-2个机关(系统)妇委会(妇联、妇工委),联系1-2个妇女人口多、工作任务重的重点镇街、村居和园区妇女组织。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和各种方式建立稳定有效的联系渠道,各级妇联组织层层推行直接联系妇女群众“一呼百万”微信工作法,每位妇联干部至少直接联系60名不同群体的普通妇女群众,广泛联系基层妇女群众。 2.深化创新网上妇女工作。厦门市妇联微信公众号现有粉丝近10万人,累计推送微信2122多条,阅读量突破300万次,名列全国妇联“地市级妇联微信公众号传播指数排行榜”15强之内。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网上浏览量达134.1万次;“十佳最美家庭”暨“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评选微信最高阅读量达22.6万次,投票数达16.36万票。2017年厦门市“最美家庭”颁奖仪式暨音乐会首次尝试与腾讯大闽网合作,进行全程视频直播,共有8万多名市民群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用户客户端和PC端在线收看。发展女性网络社群,通过扫码入群、面对面建群等形式,拓宽普通妇女群众直接参与妇联工作的渠道,建立市级妇干微信群、妇女代表微信群、执委微信群及各类工作、活动群65个,形成信息多元、服务贴心、联系密切的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妇女工作新格局。 3.积极培育各类女性社团。发展壮大妇联团体会员,团结女企业家协会、女律师协会等各类女性专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树霞个人调解工作室”、“秀丹法律驿站”等骨干作用,依托遍布城乡的750个妇女互助组、1754个妇女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就妇女儿童和家庭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议事协商活动,带动引导妇女群众依法有效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和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培育活跃在社区的“家长里短妇女互助会”、“靓妈学院”、“爱心天使”粉丝群等各类女性社团,支持更多优秀人才在各自凝聚的基层妇女群众中创造性开展工作。组建思明区“洋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湖里区“辣妈”巾帼志愿组织、翔安区公亲劝和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各类特色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1950支,巾帼志愿者人数达10万多人。 四、延伸工作臂膀,链接项目精准服务 加快社会化工作模式探索,全面推进“妇工+社工+义工”互联互动,引导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妇女工作,满足广大妇女群众多样化需求。 1.发挥平台作用,有效链接多方资源。启动厦门市妇女儿童、家庭领域社会组织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厦门市妇女儿童、家庭领域社会组织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区妇联、已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妇女儿童、家庭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市社科联、市社工协会等单位共同组成,其中以女性为主体、由女性担任负责人,或是以妇女儿童及家庭为主要受益群体,为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均可自愿申请参加。工作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QQ群、微信群、网络论坛每月召开一次,由各社会组织负责人轮班当值,通报各自活动情况,链接共享相关资源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促进横向沟通和联络。 2.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推动购买服务项目。加强与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等沟通对接力度,围绕妇女儿童、家庭领域的民生需求,深入挖掘、培育可操作性强、有潜力、值得推广的社会服务项目。出台《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妇女儿童和家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施方案》,为全市妇联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做好顶层设计。组织开展妇女、儿童、家庭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方案征集活动,建立妇女儿童和家庭公共服务项目库,推动妇联工作需求与社会组织服务的有效对接。市、区妇联共投入资金389.5万元,实施23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街镇、社区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50%以上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实现市、区、街镇、社区四级联动。 3.发挥培育作用,提供孵化服务和成长支持。建设厦门市妇联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基地,为有需求的社会组织提供基础办公、信息收集、培训交流、展示等服务,帮助其发展壮大。组织妇联系统社工专业培训和工作交流,开展妇联系统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专题培训,对各级妇联组织、妇女干部、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宣传,指导各区妇联和基层妇女组织更好地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切实推动工作常态化、有序化、规范化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