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亲戚朋友聚会,孩子难免成为焦点,因为喜欢,或者好奇,大人们总用些乱七八糟的方式来“逗”孩子玩,“逗”得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仿佛成了一道“欢喜宴”。
四川攀枝花市民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木木(化名)去朋友家做客,王某的3名朋友一直逗木木喝酒,结果,木木在喝下差不多二两白酒后昏睡不醒,两天后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拿孩子逗趣,大人们觉得是件好玩的事,殊不知,在这些大人们取乐孩子的同时,无形中对孩子产生了很严重的后果和伤害。如何懂得去尊重孩子,不以“逗孩子”为乐,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成长,是每个做父母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陈姝
“你爱爸爸还是爱妈妈?”
“你爸爸不要你了。”
“你妈妈说了过年后就把你留在姥姥家,不带你回去了。”
……
近日,微博上一篇关于“逗孩子”的文章中,很多家长们取乐孩子的这些过激行为与语言,引起热议。大人们此番话一出,有些孩子会号啕大哭,有些孩子会不知所措,心里失去安全感。
娱乐成人却伤害孩子
张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孩子5岁那年,她带孩子回老家过年,家里的亲戚就经常逗弄孩子,说妈妈要离开的话,孩子似懂非懂,非常担心,过年这段时间,总是围着她,半步都没有离开过。
直到张女士对孩子说,“放心吧,妈妈很爱你,不会把你一个人留在姥姥家的,你就安心跟小朋友们玩”,孩子才对妈妈放手,与小伙伴们尽情玩耍。
中国婚姻家庭教育高级讲师陈奕霏说,这样“逗孩子”,或许本无恶意,但是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0到6岁的孩子正是心智养成的重要时期,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孩子心里才会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更好地探索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大人自以为是在逗孩子玩,其实无意间会把孩子推入危险的境地。所谓“逗孩子”,娱乐了大人,却伤害了孩子。孩子童年所经历的一切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教育学者尹建莉说,“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孩子慌乱无措的表情虽然能博大人一乐,但给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却异常深远。
“逗孩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认为,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多位专家认为,很多大人爱“逗孩子”,经常用吓唬、哄骗的语气来骗小朋友爸妈不是亲生的、警察叔叔会来抓你等等,这是完全不尊重孩子,同时也是不尊重孩子父母的行为。
家住北京丰台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曾经因为自己出差几天,孩子想妈妈,有熟人就对孩子说,你要是每天讲一个故事,背上就会长出翅膀,到时候就能飞到妈妈身边。孩子信以为真,就每天讲故事,但现实的结果孩子却让孩子的心里形成巨大落差,郁闷非常。
面对孩子的天真,王女士哭笑不得,她认为,虽然这样的谎言并没有恶意,但对孩子而言失去的是对周围人的信任。
大人不尊重孩子,戏耍孩子,已经成为中国式“逗”小孩的典型特征。很多人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怎样逗弄都没有关系。有研究发现,孩子一般要到4岁以后才能分辨出电视中的事物不是真的。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观看录像,录像中有气球、爆米花、海浪等等,并且向他们提出问题,比如“如果我把手伸进去,我能抓一把爆米花来吃吗?”3岁孩子只有三分之一能答对,而4岁孩子答对的比例升到了近90%。也就是说,孩子是在一个认知状态下成长,似懂非懂,但什么都会当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感知越来越多来自外界的信息,大人要尽可能去尊重孩子的感知。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说:被大人们欺骗、愚弄和吓唬,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不要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不要恐吓孩子不听话就会有警察叔叔来抓你,不要撒谎去敷衍孩子,不要随便给孩子喂吃的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要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成长。”陈奕霏说道。
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正确应对
“逗孩子”频频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场合,而太多的父母却碍于面子、碍于关系而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当孩子被逗弄时,做父母的又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尹建莉给出了相关建议,要懂得保护孩子,就是宁可得罪“逗孩子”的大人,也绝不“得罪”孩子。当然,大人捉弄孩子并没有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就不会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当孩子无端受到戏弄的时候,一定是窘迫而且委屈的,父母要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能让孩子感到无助。
现实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威逼利诱”孩子表演节目的时刻,在孩子不愿意的时候,我们必须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不强迫孩子。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并且大声说,“没关系,你要是不愿意,我们就不做,我们不会怪你的。”
尹建莉说,心理学中有一种“权威暗示效应”,说的是大多数人有一种“安全心理”,认为服从权威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所以会下意识地认同权威人物的思想、言语和行为是正确的。
事实上,在孩子被“逗”的过程中,家长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也会强大起来。
如果家长能够做到理性对待孩子被“逗”的问题,孩子会在父母的教导下,知道该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