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月14日讯 3个12%,提高幸福指数……昨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频传。政府工作报告的字里行间,到底给市民传达了哪些信息?让我们听专家们来细说吧。

【关键词】12%

【报告摘要】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

【解读人】 林文芳(省统计局副局长)

3个12%,很出彩

“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3.8%,2011年定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的指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这3个12%,是很出彩的一笔!”省统计局林文芳副局长说,“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3.8%,2011年定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的指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生产总值增长12%,最主要应该是靠工业的带动,当然同时一产和三产的拉动也很重要,特别是三产。” 在林文芳看来,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的指标定得是比较恰当的,“以前,我们提出的指标往往是在10%或者10.5%,目前我省正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两个率先也给了生产总值增长更多的空间。”

林文芳告诉我们,生产总值增长12%指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我省的实际,基于对当前形势和今后走势的判断,考虑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考虑了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需要,考虑了增强经济增长潜力、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需要。这样安排,不激进,不保守,有利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引导到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来,引导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上来,引导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一系列社会民生项目的上马,工业的拉动,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人们钱袋子更鼓 幸福感更强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居民和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林文芳说,通俗的理解,就是“钱袋子”的问题。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他告诉记者,农民的收入包含四个方面,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以往的强农富农政策,侧重于基础设施上的改善,以改善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林文芳说,一方面政府给农民减负,免掉农业税,因为“减负就可以增收”,当然,要实现这个12%的增量,政府随之还将出台一系列有效的惠农措施。

在他看来,农民增收,在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上也会有一定的余地,“很多农民在务工,政府可通过增加最低工资来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上去了,劳动者可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手里面可以有更多的钱去支配!”林文芳说,政府是要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月14日讯 今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我省今年将安排116.79亿元办惠民实事。这是记者从昨日召开的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获悉的。昨日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一系列惠民亮点。

关键词:铁路网 港口群

报告摘要:做大做强三大港口群,建设“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完善空港布局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有机场,县县通高速,较大自然村通达硬化道路。

拓展以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产业

报告摘要:开工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翔安玻璃基板、中国移动厦门手机动漫基地、马尾船政重工造船、东南汽车三期扩建等60个以上项目,加快泉州海峡轨道客车、中国重汽永安汽车、龙工挖掘机、东南电化搬迁项目等项目建设,突破福建联合石化乙烯“脱瓶颈”扩建、鞍钢宁德大型钢铁、宝钢与罗源德盛联合重组、中国化工三明装备及新材料基地等20个以上重大前期项目。

关键词:交通 能源

报告摘要:交通、能源方面,开工16条高速公路和10个港口项目,力争5条铁路获批建设,加快核电、风电、火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增快速铁路干线运营里程14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电力装机量345万千瓦。


关键词:绿地

报告摘要: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建成一批公共停车场,改善城市综合交通。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和公园建设,做到步行10~15分钟就能看到绿地。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城市架空缆线下地。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快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内河整治要有看得见的变化。

关键词:就业和保障

报告摘要: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全国要求提前4年;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各类棚户区改造。

关键词:医疗卫生

报告摘要: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为城乡居民提供10项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和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孕妇、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计生家庭特别扶助标准。

关键词:教育文化

报告摘要:教育文化方面,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费,今年对中职一年级学生免学杂费;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完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提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和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县(市)城区影院建设,新建2600个农民体育健身点。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14日讯(本网记者 潘绣文 周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这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

从产业看,预期2011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4%、12%,三次产业协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从需求看,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增长21%、15%、 8%,三大需求协调拉动作用更加有力;从民生看,预期地方级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12%、12%;从节能减排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年度控制目标可以完成。

省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关于福建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表示:要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完成12%的增长目标,必须全面落实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


一、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全面实施全省新增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农田灌溉节水改造和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二、推进产业转型,做大产业总量

组织落实重大产业项目60个以上开工、60个以上竣工、20个以上前期取得突破,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主攻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五大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100个以上,年度投资300亿元以上。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建设1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实现年度投资200亿元。


三、扩大投资规模,强化消费拉动

继续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安排在建重点367个,预备重点159个,年度投资突破万亿元大关。

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地铁、城市轨道、城市公交、核电、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扶持100个集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新建15个“万村千乡”配送中心,建成1500个农家店。

四、提升开放水平,深化闽台港澳侨合作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低于80亿美元。加快推进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

争取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及特殊政策早日获批并实施。

全面实施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布局规划。

巩固闽港、闽澳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和转口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五、推进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继续打好城市建设战役。组织实施1100个以上项目,全年投资增长21%以上。

继续实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成年度投资3000亿元以上。


六、优化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

完成650万亩绿化造林任务,新建城市中心绿地6.2万平方米。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重点集镇延伸,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

增加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

七、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创新能力

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减少至700项以内,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式价格改革,适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将基本药物零差率改革扩大到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大项目,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支持银行贷款品种、担保方式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八、促进民生改善,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打好民生工程战役,实施48项年度惠民实事项目。

开工建设和改扩建169所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制民办幼儿园。

改扩建10个县级医院、8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和百所农村敬老院,建立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525座以上公厕。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14日讯(本网记者 潘绣文 周琳)2010年,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3800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2056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51亿元,增长23.5%。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可谓亮点纷呈。

亮点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平稳发展,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增加值1309亿元,增长3.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万人;预计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收入227.9亿元,增长10.6%。农村3.15万受灾重建户在春节前可搬入新居。

第二产业增加值7081亿元,增长18.3%。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完成增加值2204亿元,增长26.3%;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4010亿元,增长17.9%。

第三产业增加值5410亿元,增长10%。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9亿元;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货物周转量增长20.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3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22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3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增加3015亿元;全省有45家公司上市或再融资;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576亿元。


亮点二:五大战役成效显著

重点项目建设,366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936亿元,166个项目建成,177个项目开工,分别比年初计划增加46个和57个;全省干线铁路里程达2130公里,跨入快速、双线动车时代;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总里程超过240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超过3000万吨,总吞吐能力大3.2亿吨;开工建设沙县机场,启动4个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4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3480万千瓦。

新增长区域建设,完成投资2742亿元,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651个、新开工704个。

城市建设,完成投资252亿元,实施701个项目。

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308亿元,全面启动784个项目。

民生工程建设,新建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1462套、廉租住房31597套、经济适用住房14531套、限价商品住房18590套,改造各类棚户区58517套。

亮点三: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达1088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39项,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4%。闽港闽澳贸易额47.5亿美元,实际利用港澳资金55.1亿美元。

闽台贸易额103.9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合同利用台资16.6亿美元。开通6条福州、厦门对台空中客货运航线和福州至台北海峡两岸邮运航线,新增22个对台空中航班。闽台海上直航运送旅客146.8万人次。对台海运直航集装箱运输67万标箱。

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深化。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比重达66%。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门诊人次医药费下降10.3%,出院者平均药品费用下降16.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新增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亮点四: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关停小火电机组19.7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6万吨、水泥产能600万吨以上。

全省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燃煤电厂、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电站已全部安装脱硫设施,省控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和联网全面完成。

建成21座污水处理厂和15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77%和83%。

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域功能达标率97.1%,130个乡镇、2085个建制村完成农村家园清洁行动。

亮点五:民生保障得到加强

实施203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12所职业教育基础能力、19所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改造完善32个县级医疗机构、241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6700张床位。

支持1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新增群众健身场地105万平方米。

城镇新增就业65.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7%。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21.4万人和374.2万人;18万城镇居民和81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17日讯(本网记者 林芹)昨日,省统计局对外通报了今年1月—11月全省城镇居民收支情况、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及农资价格情况及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等。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9.7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3%。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83.27元,增长9.7%。

1月—11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508.82亿元,增长32.9%;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28.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6.2%。三次产业分别增长29.7%、26.6%和41.2%。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4日讯 近年来,我省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都在增长,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因此缩小贫富差距、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成为“十二五”规划关注的焦点,提出了“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同步”的目标。日前,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省农办农科教处处长陆菁。

缩小差距体现公平

陆菁说,“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预计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738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2%;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将达2163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9%。“两相比较,今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率为2.9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仍然严峻。”

陆菁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同步”旨在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理念。

我省具有实现“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同步”的基础和条件。几年来,随着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外出务工环境的改善,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据统计,今年1-10月,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91.53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农民家庭经营一、二、三产业现金收入达3228.94元、增长7.1%;人均非生产性收入656.12元、增长19.6%;外出务工人均工资收入达2506.47元、增长14.5%,这些为“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

根据“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我省农民人均年收入要达到1.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要达到3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从而使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率下降到2.79∶1,遏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健全增收长效机制

陆菁认为,当前,影响农民收入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方面,我省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可转移农村劳动力有限等不利因素,对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造成了阻碍。

为此,陆菁建议,“十二五”期间我省应通过采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措施,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争取在农民增收的每个方面、每个渠道都有所作为、有所突破。

首先,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第一产业收入,提高农业效益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就是要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对具有发展前景的设施农业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提高农业“五新”推广水平,促进我省农业生产集约化、现代化。

其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就是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力争两年内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建制村的全覆盖;同时,发展规模经营离不开土地流转,目前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仅有14.5%,低于东部省份,今后应进一步健全鼓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再次,要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扩大农民培训规模,开展农村经营管理、设施农业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等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根据自身技能和发展需要,合理、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最后,要不断培育农民增收新增长点,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创办二、三产业;通过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直接参与商业用地开发和经营,让土地资产为农民带来更多财产性收入;通过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低保等保障性政策及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东南网1月7日讯(本网记者 谢添实)2011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2%。昨日上午,福州市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开幕,副省长、福州市长苏增添作政府工作报告,对2011年发展目标作此阐述。

苏增添说,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了今年的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达12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应确保完成。

苏增添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福州市政府的工作重点:

固定资产:力争突破3000亿

今年要继续发挥投资引领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3000亿元;初步安排市级重点项目430项,总投资7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亿元;全面动工建设罗源湾北岸铁路支线,争取建成可门铁路支线;推进福永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等9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建成福银高速公路福州南连接线、西北绕城高速公路闽侯段、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福州段。

全面加快福清核电站建设,动工建设福清高山风电三期、连江北茭风电等能源项目,争取启动永泰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全面推进地铁1号线,争取动工建设地铁2号线。


新增普通公交车350辆

今年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争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获上级批复;加快中心城区危旧房(棚屋区)、城中村500万平方米成片改造;推进螺洲大桥、林浦大桥、淮安大桥建设,确保西北三环建成通车;加快市区地下或立体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建改建五城区公厕75座,实施东南区水厂水质深度处理和城门水厂二期扩建,动工建设东南区水厂、城门水厂水源更换工程,全面完成市区液化天然气联网供气;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闽江及北城区内河整治,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水美”。

此外,提升公交服务。预计新增普通公交车350辆、清洁能源公交车260辆,新辟公交线路33条,优化公交线路20条,新建公交首末站10个以上,全面完成主城区架空缆线下地。

建设温泉博物馆

今年福州大抓产业发展,高新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争取动工建设海峡医药城,实施鳌峰片区花鸟市场等搬迁;加快小商品批发市场、南通建材市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动工建设新南港大桥项目;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推进琅岐、贵安、三江口等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

动工建设温泉博物馆、桂湖生态温泉城、淮安温泉会议中心等一批温泉旅游高端项目,规划建设“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寿山石博物馆及综合交易中心等一批项目。

争取开展外地临时来榕人员赴台旅游就地办证试点,发展海峡旅游。


争取台商投资区扩区

今年福州还要深化改革开放,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施药品零差率。全面推进榕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推进台湾精品商业街、海峡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争取福州保税港区成为海峡两岸汽车贸易专属口岸,着力打造大陆对台贸易中心。

争取海峡银行与台湾金融机构合作取得突破,促进榕台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以及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的深度对接合作,争取台商投资区扩区。、

每个街道至少1所公办幼儿园

福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要新建续建23所中小学校,实施40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32.2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三年建设任务;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6所,确保每个乡镇、每个街道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

加快建设儿童医院等4所市级特色专科医院以及金山、东部新城等2所新区医院,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扩大普通门诊补偿试点范围,全面推进省级医院即时结报。


推动三坊七巷申报世遗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强化重点涉台文物和脱胎漆器、软木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三坊七巷”、福建船政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

今年着力改善民生,争取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8万人。开展四城区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新建30个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和一批农村敬老院。稳定市场物价。新增蔬菜基地1万亩、生猪基地三家、家禽基地5家,升级改造集贸市场20个,新建或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00个,建设便利店80个。


数字点击福州市2010年

3065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065亿元,比增14%

402.51亿:财政总收入402.51亿元,比增23.7%

2310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0亿元,比增40%

156亿:出口总额156亿美元,比增29.9%

227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0元,实际增长8.5%

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实际增长7.6%

4242.33亿:实施“五大战役”项目248项,总投资4242.3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816.46亿元

15.3万: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5.6万人

48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90亿元

1200:新增公交车570辆,新投放出租车1200辆,新增停车泊位1231个

100所:完成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56.1万平方米

厦门市各界人士新年茶话会昨举行

东南网-海峡导报12月31日讯(本网记者 黄智敏/文 黄少毅/图)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厦门市将力争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

昨日下午,2011年全市各界人士新年茶话会在温德姆酒店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在会上讲话。他代表厦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驻厦部队全体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年的祝愿。


于伟国说,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厦门市全力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一年。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将突破2000亿元,增长15%,增幅居全省首位;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6.2%和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一批提升岛内、拓展岛外项目扎实推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创21年来新高,大项目和大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对台交流合作、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文明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于伟国指出,未来的五年,是厦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十二五”要全力推进“五个着力”,实现“五个翻番”,打造“五个厦门”。明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定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主题主线,加快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

于伟国表示,明年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一体化提效提速;二是二三产做强做大;三是内外需并重并进;四是惠民生优先优质;五是抓党建求实务实。他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共同创造厦门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