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CPI遇上全球市场动荡 央行加息或趋谨慎
⊙上海证券报记者 李丹丹 梁敏 王媛
一边是最新出炉的7月CPI——6.5%的同比增速创下37个月新高;一边是在评级风雨中飘摇的国际金融市场,这样的经济格局,给中国央行带来不小的难题——加息还是不加?市场传来的声音显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可能使央行出手更趋谨慎,延缓加息。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环比上涨0.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环比持平。这显示当前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分析,7月CPI涨幅可能已达高点,8月开始将缓慢回落,但真正大幅回落要等到10月之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也认为,物价涨幅在9月份以后才会出现较为明显回落。
此情此景之下,为了稳定物价总水平,央行近期应有加息的必要。但是,上周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市场分析人士就此认为,这可能导致央行推迟加息。
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称,7月份的CPI和PPI已经触发加息,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会推迟加息。澳新银行也认为,由于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加大,中国央行很可能暂停目前的紧缩步伐,以待局势进一步明朗。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认为,7月CPI同比增速再创新高,三季度CPI仍将处于高位,国内负利率状况持续扩大,似乎有进一步升息的必要。但由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恶化,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我国进一步升息将导致中外利差再度扩大,使得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加大国内流动性压力。
因此,交行金研中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进入一个审慎平衡操作阶段,当下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可能性都不大,公开市场操作将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使用。
与此同时,国内利率互换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也反映了部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加息的谨慎。
目前国内利率互换的参与机构主要包括三类,即以工行、农行、国开行为代表的做市商,以外资行为代表的交易类机构,及保险机构为代表的套期保值类机构。
昨日利率互换的报价显示,基于1年期存款利率的2年期利率互换价格继续下跌,中间价跌至3.60%,略高于1年期定存利率。而此前,2年期利率互换报价一度跌至3.5%,与一年期存款利率相同。
市场分析,这表明利率互换市场上的部分参与机构认为未来12个月加息次数不会超过一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昨日5年期互换利率中间价为3.53%,与2年期品种形成7个基点的“倒挂”。
“这种现象是极为少见的,利率互换曲线倒挂表明经济增速将减缓,紧缩政策或将掉头。”光大银行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说,这说明近期不加息的概率大于加息。
但是业内提醒,稳定物价总水平仍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可能只是进入谨慎期,并非放松。
7月CPI涨幅创37个月新高 通胀拐点隐现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环比上涨0.5%,显示当前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其中,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仍是推升CPI的主要因素,7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对CPI的贡献超过两成。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本轮通胀的拐点已经出现,7月CPI涨幅或将是年内高点,随着翘尾因素以及食品价格回落,CPI涨幅将逐月回落,但回落步伐会比较缓慢。
⊙上海证券报记者 梁敏 ○编辑 衡道庆
食品价格仍是主要“推手”
7月CPI同比再创新高,食品价格仍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数据显示,7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其中,肉禽、鸡蛋、水产品和粮食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尽管7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已经连续两周回落,但仍处于高位。据统计局数据,7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对CPI的贡献仍超过两成。其他新涨价因素中,禽蛋价格的上涨也很明显。
“原来鸡蛋每箱(22.5公斤)150元,现在都涨到210元了,这意味着鸡蛋零售价每斤涨了一块多。”北京西城区的一位批发商说。
自端午节过后全国鸡蛋价格出现短暂回落,7月以来鸡蛋价格再次进入上涨通道。记者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了解到,7月份鸡蛋价格同比涨幅接近20%。
此外,水产品和粮食价格7月份同比涨幅也分别达到15%和12.4%。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表示,7月CPI涨幅再创新高,主要原因仍是猪肉价格上涨,7月上旬猪肉价格涨幅仍较大,而翘尾因素也处于高位。
据统计局测算,在7月份6.5%的CPI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3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3.2个百分点。
7月CPI或已见顶
尽管7月CPI涨幅再次创出新高,但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本轮通胀的拐点已经显现,7月CPI可能已经见顶,之后会逐渐回落,但难以快速回落。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7月CPI涨幅创新高主要是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推动,但7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出现小幅调整,预计下个月将有所回落。“7月CPI涨幅将是年内的高点,下半年有望保持逐月回落态势。”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也认为,7月CPI已达高点,8月开始CPI涨幅将缓慢回落,但真正大幅回落要等到10月之后。
“CPI涨幅要到四季度才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一方面翘尾因素会回落,另一方面,由于季节性因素,新涨价因素也会逐渐回落,加上国家一系列物价调控措施效果显现,物价涨幅在9月份以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
近期标普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加剧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在此背景下,美国第三次量化宽松(QE3)或将很快出台。市场认为,QE3的出台将会加大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输入型通胀压力。
对此,汪涛表示,QE3若推出就意味着全球经济更糟、需求更弱,也就难以支撑价格上涨,因此,美国经济和货币状况不会改变中国通胀压力下半年回落的态势。
控通胀仍是首要任务
一方面国内仍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有可能出台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我国控制通胀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下半年我国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控通胀仍是宏观经济首要任务。
李慧勇表示,有关数据表明控通胀仍是第一要务,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经济出现大的风险,否则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都有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债危机尚未平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不少专家表示,在国外金融市场尚未平复前,央行不宜轻易加息。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未来国外政策继续宽松,国内政策更应稳健,在国际金融市场平复之前我们不应该加息。
不过,鲁政委也强调,如果美国主权评级风波能够在一周内平息的话,不排除8月中下旬加息的可能性。
发改委:下半年价格总水平将有所回落
2011-08-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升6.5%,再创近期新高。哪些因素导致物价总水平居高不下?如何看待当前的物价形势?后期我国的物价走势将如何?国家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控制物价?记者9日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
周望军认为,当前价格运行拐点特征明显,预计下半年我国食品类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稳中略有波动的态势,但由于翘尾因素快速下降,预计后期价格总水平同比将有所回落。
他说,从具体商品看,大宗商品价格呈趋稳或回落态势。随着国家扶持生产、调控市场各项政策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粮油、生猪、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趋于改善,食品类价格涨幅已经趋稳或出现了下降。钢材、水泥等主要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上下游传导压力有所减弱。近期国际市场原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环比价格大幅回落,国际市场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
“从翘尾影响看,后几个月降速较快。从翘尾因素看,8—12月份翘尾因素下降速度较快、幅度较大,月均下降0.66个百分点。虽然后几个月仍有一些新涨价因素,但新涨价因素将明显低于翘尾下降因素。”他说。
另外,从周期性波动规律看,此轮物价上涨已将近拐点。他说,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的价格上涨,分别在2003—2004年、2007—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周期分别为27和24个月。到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已经持续了25个月,从周期性波动规律看,价格运行已经将近拐点,涨幅趋于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周望军表示,当前,稳定物价的有利因素逐渐增多。国内经济增长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国民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内货币供应宽松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外汇储备充裕;粮食连续7年增产,夏粮再获丰收,粮油库存充裕;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总体供大于求;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秩序明显好转;翘尾因素明显减弱。这些都为稳定物价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从后期走势看,价格运行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国内能源资源需求增长偏快、秋粮生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生猪和水产品生产恢复还需要一定时间。”他说。
周望军说,在应对这一轮物价上涨过程中,中央政府打了一套“组合拳”,综合施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对于今后稳定物价的举措,他表示,“我们将按照中央关于‘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的要求,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基础上,重点采取以下四项措施稳定物价。”
他说,我国将对流通环节进行清理整顿,取消高速公路的超期收费项目、降低过高收费标准,大力清理整顿农贸市场、超市进场费以及银行卡的不合理收费。
另外,国家将继续推进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督促各地在年底前全部建立起来。
他表示,各级政府将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炒作、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下半年国家还将继续加强粮食、生猪和蔬菜的供给,保障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据新华社电)
外部风险加大 加息宜谨慎
⊙上海证券报记者 石贝贝 ○编辑 衡道庆
7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新高。多位外资投行研究人士认为,仅从7月CPI数据来看,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可能触动央行加息举措。但由于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等因素,料将延迟央行加息举措。此外,考虑到外部需求可能出现低于预期的情况,中国政府有可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支持经济增长。
巴克莱资本经济学家常健认为,7月CPI同比增长可能已达顶峰。“8月份CPI涨幅可能降至6%左右,到10月份下降到5%左右,这主要是由于食品、猪肉价格随着供应上升而逐渐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放缓,经济增长减慢,以及有利的基数效应。”
持续上涨的CPI和PPI,以及进一步升级的外部风险,使得中国政府平衡经济增长和控通胀风险的任务更加复杂。常健说,美国经济数据疲软、金融市场动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以及标准普尔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降级,无疑会促使中国政府重新评估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姚炜认为,仅从7月数据来看,有可能触动加息,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外部环境可能致使加息延迟。
花旗中国高级经济学家丁爽也表示,此前预期7月可能会加息一次,然而美债评级下调、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等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有关部门可能对加息持更谨慎态度。因此,预计今年年底前央行不会再次加息。“但可能会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比如调低中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舒缓中小企业信贷压力等。”丁爽说。
7月PPI上涨7.5% 输入型通胀仍须警惕
⊙上海证券报记者 梁敏 ○编辑 衡道庆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尽管这一数据与上月持平,但仍处于高位。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11%,环比上涨0.1%,显示输入型通胀压力仍较大。
分类别来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4%,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8.1%、原料工业价格上涨12.1%、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6%、衣着价格上涨4.5%、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4.5%、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5%。
工业生产者购进同比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8.9%、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2.6%、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0.2%、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13.3%。
分析人士指出,7月PPI同比涨幅较高与去年基数较低有关,但这一数字仍超出市场预期。不过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预计8月PPI也将回落。
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由于4月底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下降约30%,并且由于全球经济衰退给原材料价格带来下调的压力,预计下半年PPI下降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从短期来看,随着全球经济放缓,需求减弱,价格上涨失去支撑,将会减轻国内通胀压力。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尽管7月CPI同比涨幅略超市场预期,但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油价持续下降,减轻了中国通胀的外部压力,预计未来CPI同比增幅将回落。
不过,专家也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全球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迹象显现,这将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加大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这一点需要警惕。
种种迹象显示,目前几大发达经济体再次出现一轮流动性注入的情况。8日,意大利等国国债价格出现强劲回升,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已入市购买意大利国债。而此前,日本和瑞士都表示,将进行干预以抑制本国货币的升值。此外,在美债危机下,分析人士认为,QE3出台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昨日表示,美国可能“二次救市”,QE3会很快推出。
对此,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目前大宗商品价格虽然出现了下跌,但无法判断这种下跌是否会持续。另一方面,现在西方主要经济体都面临出台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这会加大中国控制通胀的压力。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7.2%
2011-08-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金银珠宝领涨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08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增幅最高的商品类别为金银珠宝,同比增长45.0%。
按消费形态分,7月份,餐饮收入1627亿元,同比增长17.1%;商品零售12781亿元,增长17.2%。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6171亿元,增长23.6%。
统计局提供的图表显示,7月份,金银珠宝、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商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较高,分别达到45.0%、40.6%、33.6%、33.1%和32.4%。
数据显示,1至7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41亿元,同比增长16.8%。从环比看,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7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490亿元,同比增长17.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919亿元,增长16.4%。(据新华社电)
工业增速趋稳 缓解经济“硬着陆”担忧
⊙上海证券报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0.9%。市场人士认为,这表明工业生产并没有出现继续下滑的态势,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7月同比数据略低于预期
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增幅比6月回落1.1个百分点。此前,市场对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值的预测是14.7%。
尽管实际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7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放缓,除前期紧缩政策继续显效外,更主要的因素应该是统计技术层面的,而且放缓幅度相当温和,因此这种放缓有利于11月及之后月份的物价回落。他认为,总的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将“平稳放缓”,不会出现“滞胀”。
环比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9%。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增速与1-6月份持平。
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称,预计10月之前工业增加值增速都会维持在13%-14%左右,表明工业生产并没有出现继续下滑的态势,这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更可喜的是,7月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2.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5.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5%。
轻重工业比重失衡加剧
另一方面,最新数据显示,在投资的拉动下,7月份轻重工业比重进一步失衡,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
数据显示,7月重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4.5%,轻工业增长12.8%。
市场人士指出,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是受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的刺激以及投资需求较快增长的带动,产销呈快速增长,企业保持良好的盈利状况,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家电、服装、乳制品等消费类行业一方面受国际需求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房地产调控对住房相关消费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市场需求不如上述重工业强劲,价格比较平稳,同时受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企业盈利状况有所下滑,销售利润率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对此,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轻重工业发展失衡的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也就是常说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这正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花大力气予以修正的。
最新数据还显示,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4%;从环比来看,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27%。
三季度经济或平稳放缓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并对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交通银行认为,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1000万套保障房有望在11月之前全面开工,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方面,未来欧债危机长期化趋势明显,美国在通胀压力加大的同时就业和经济增长状况堪忧,美元长期维持低利率,以及QE3出台可能性增加,这些将进一步推高新兴市场通胀压力,中国外部出口环境很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好转。
综合各方面因素,市场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在三季度将呈现平稳放缓的势头,经济的放缓也有利于物价涨幅收窄,因而不会出现“滞胀”。
“北大CMRC朗润预测”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GDP增长将达9.3%。交通银行的预测报告也显示,三季度GDP将同比增长9.3%。预计今年四季度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和政策收紧力度的减缓,经济增速将企稳回升,四季度GDP增速为9.5%,全年经济增长应能保持在9.5%左右。
基金:物价见顶趋势明显 后市不宜过度悲观
⊙上海证券报记者 吴晓婧 ○编辑 张亦文
统计局昨日公布7月CPI同比上涨6.5%,再创新高。虽然上述数据再度超出机构的预期,但多数基金投研团队倾向于认为,7月CPI或已见顶,结合考虑全球经济动荡的时间点,央行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的概率较小,对于后市不宜过度悲观。
预期通胀逐步回落
近期国际油价以及大宗商品的大幅下挫,加之猪肉价格开始回落,多家基金投研机构认为,未来通胀压力将逐步减小。
交银施罗德基金表示,7月CPI虽然仍旧保持在高位,但鉴于猪肉价格见顶回落的格局,通胀压力将逐渐减弱。
大成基金指出,7月食品价格上涨14.8%,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事实上,7月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商务部食品价格指数涨幅均低于6月份。食品价格在7月份已经出现拐点,商务部食品价格指数7月第一周是最高点,后3周连续显著回落。至于PPI,尽管7月同比升幅达7.5%,但环比已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鉴于国际油价及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大幅回调,加之国内猪肉价格将见顶回落,CPI及PPI于7月见顶将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泰达宏利基金认为,随着猪肉价格逐步稳定,PPI领域通胀压力消除、经济减速、房租及劳工工资稳定,通胀粘性正在消除。此外,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下跌,也加大了CPI回落的概率。综合来看,CPI从8月起有望进入缓慢回落通道。
紧缩力度或将缓和
7月CPI仍旧保持在高位,但目前来看,央行并没有再一次采取加息政策。在交银施罗德基金看来,上述举动表明海外市场的动荡及其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冲击已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下半年货币政策虽然预计不会有非常显著的放松,但是紧缩的力度将可能会有所缓和。
长信基金认为,综合食品价格和翘尾因素看,7月CPI或已见顶;结合考虑全球经济动荡的时间点,从政策层面来看,央行或将致力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这将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市场的维稳,采取进一步紧缩政策的概率较小。
信诚基金表示,由于短期内通胀压力仍处于高位,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松动。但同时考虑到外部环境,欧美债务危机严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信诚基金认为,市场仍将维持弱市震荡格局。而近日A股市场受外围股市的拖累,大幅度下跌至2500点,估值底部或已出现。
华富基金研究部认为,虽然通胀高位徘徊,由于海外局势变数增加,预计政策会以静制动,短期不会加息抑制通胀,保持政策观察的概率较高,避免国内政策和海外因素叠加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汇丰晋信亦认为,央行再度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小,原因在于目前全球经济局势动荡。在此背景下,当局将保持高度警觉且维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采取紧缩措施的可能性不大。A股市场对于该数据的反应应该是中性偏好,在当前市场整体受外围大跌影响而已经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的背景下,短期市场借机企稳短线反弹的可能较大。
物价创下三年新高 “七上八下”尚难断言
“猪坚强”“油他去”轮番推高CPI
7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创下37个月以来的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6.5%。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
预期中的拐点“失约”
在官方数据公布之前,市场对关系着下半年乃至全年经济走势的7月份CPI高度关注。受7月25日至31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回落的利好消息鼓舞,大家以为7月CPI能出现拐点,然而拐点未现却持续升高,原因何在?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平新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这一轮通胀压力源头主要是2008—2009年“保增长”的通货扩张政策。10多万亿元的地方融资平台和几乎无限的货币供应从2008年下半年起,到2009年7月才终止。那一年中释放出这么多的流动性,总会或迟或早在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或者产品市场上流出来的。既然股市不涨,房地产受控,又由于养猪的“蛛网定理”,因此,今年的CPI以食品价格为核心,食品价格又以猪肉价格为领涨主角。
食品、猪肉价格成为此轮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在6.5%的涨幅中,食品类价格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虽有回落,但依然涨幅最大,为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肉价刚一企稳,但食用油、鸡蛋等食品价格又接棒出现明显涨幅。网友戏称:“猪坚强”没走,“油他去”又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研究员对本报记者分析说,过去农村是家家户户养猪,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养猪的人少了,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同时,饲料上涨、农村雇工成本增高,生猪养殖公共服务、技术服务跟不上,也造成猪肉价格上涨。
此外,还有翘尾因素导致了CPI高位运行。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3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3.2个百分点。
劳动力成本上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周景彤认为,我国物价正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转化,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成本长期上涨压力,这种压力也导致了7月份的拐点没有出现。
下行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下半年物价走势如何?
专家预测,7月CPI涨幅已见顶,下半年将保持逐月回落的态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本报记者说:“四季度CPI应该下行,因为PMI(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4个月回落,说明景气回落,景气回落就伴随着物价回落。”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系教授张铁刚分析认为,7月CPI涨幅仍然在可控范围之内,预计下半年会逐步回落,主要原因是内地进入秋收,农产品供应较多,可以纾缓食品价格升幅,而中央政府会继续采取措施以预防通胀急升。
目前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已有所缓解,这为CPI下行留出了空间。刘尚希说,下半年CPI会降下来,因为猪肉一涨价,养猪的就会增多,价格自然下降。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指出,全球大宗商品、原油,除了黄金以外都处于下滑阶段,通胀相对得到缓解,因而目前的CPI数据已经基本上保持稳定,或已见顶,下半年CPI下行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市场还预计,中国经济在7月乃至三季度将呈现平稳放缓的势头,经济的放缓也有利于物价的涨幅收窄。
不能为了一头猪就紧货币
政府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控制通胀?这引发市场诸多猜测。
一种推测是,国家将出台新的紧缩政策以稳定通胀预期,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都有可能。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鉴于7月CPI达6.5%,表明本轮通胀或在九十月份才能到顶,因而会继续维持年内1—2次加息预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局势动荡,政府应保持高度警觉且维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采取紧缩措施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再度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小,政策的重点应更多关注经济增长方面。
对此,刘尚希分析说,货币政策应该松紧有度。他对本报记者表示,物价上涨不能简单看数字的高低,而要看到其结构性的变化。此轮CPI上涨主要不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否则不会主要表现在猪肉、食品价格因素上,是农业生产方式跟不上社会需求变化而导致的,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能为了一头猪就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应该通过加速经济结构转变、刺激供给来控制物价。加息解决不了物价上涨问题,相反,还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因为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艰难,使他们融资成本上升而导致物价上涨。货币政策的松紧很重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平新乔认为,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来看,适当控制流动性的方针应该继续下去。但是,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危机格局:当美国国家信用等级被标准普尔调低以及由之引发的全球金融恐慌之后,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增长”仍然是要“保”的,流动性控制得有灵活性。(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进入“高通胀”时代了吗
编者按: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近日,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给全球经济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国内外都十分关注、关心中国的经济走势,形成了一些讨论的热点。比如,中国是否进入了“高通胀”时代、中国经济是否存在“硬着陆”的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否可控等。从今天开始,本报在“人民观察”栏目陆续推出“经济热点怎么看”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这些热点问题,敬请关注。
6.5%,7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下37个月的新高,似乎让人有点担心。
其实,在抗击通货膨胀的舞台上,中国并不孤独。
如果把这个水平放在国际上比较,最有可比性的是经济发展阶段一致的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6月份俄罗斯通胀率为9.4%,巴西为6.7%,印度为8.7%,越南为20.82%。
为什么是新兴经济体?难道中国进入“高通胀”时代了吗?
7月通胀率为何创新高
食品价格仍领跑,但当前价格运行依然处于温和可控区间
虽然7月份的CPI在6月份6.4%的基础上继续上行,但整体物价的水平并没有让各方感到意外。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没有超出此前社会对物价上涨程度的预期,导致物价上涨过多的主要原因还是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多。”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占物价上涨的2/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占整个涨价因素的22.5%。
总体看,导致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国际输入性较强、货币流动性充裕以及前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有资源性产品以及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上涨累积效应不断释放的影响。但从结构上看,食品价格领跑的特征仍然鲜明。从环比看,猪肉、蛋、水产品价格继续上涨,涨幅分别为7.7%、0.8%和1.2%;鲜菜价格受阴雨天气较多、季节性品种更替等因素影响止跌回升4.1%;受暑期旺季来临影响旅游价格上涨4.6%;拉动食品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和0.6%,合计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45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当前物价走势?
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表示,7月CPI虽然再创新高,但属于正常水平,没有太大的异动,总体上反映了前期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些因素没有根本消除,而且影响仍在继续。
国家发改委的分析认为,从国际比较看,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较高通胀压力,即便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的消费价格也上涨了3.6%和4.2%,大幅度超过其2%的警戒线。
从长期趋势看,1978年—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CPI年均上升5.56%。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9.6%,CPI上升5.4%。从30年经济运行的统计结果看,当前CPI上涨与GDP增长仍然处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
为应对价格较快上涨,各级政府综合采取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安定民生、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价格运行依然处于温和可控区间。”周望军说。
本轮通胀成因复杂
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是正相关,本轮价格上涨是诸多因素叠加
CPI持续高位运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高通胀”时代?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向记者表示,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物价上涨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一般说,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是正相关,经济高速增长必然拉高需求,需求增大必然拉高价格。处于高速发展中的“金砖四国”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他一些国家像越南等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的通胀率。
姚景源分析,与改革开放以来几轮物价上涨相比,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复杂。“历史上大的通胀主要是经济过热,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造成的。例如1994年的CPI涨幅是24.1%,但是199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61.8%!所以以前解决物价问题的办法也简单,就是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紧缩信贷。”
本轮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国际的,有国内的;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深层次的,还有现实的,是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
首要的是货币因素。姚景源分析,正常情况下,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应该是GDP增幅加CPI涨幅,再加上两个百分点左右的系数。按这个标准衡量,这两年我国的广义货币增速显然太高了。“流通中的这么多货币冲到哪里,哪里就有问题。为什么出现炒绿豆、炒大蒜、炒字画,甚至炒宣纸?因为流动性过剩。”
但是,姚景源认为,要历史地看待这两年的货币政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对欧洲的冲击不一样。对欧洲主要是冲击金融体系,对中国冲击的是实体经济。最严峻的时候,我国有15%的企业倒闭,还有20%的企业被迫减产,上千万人失业。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当时只能而且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4万亿投资,否则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任何经济活动都有成本,有代价,保增长、战胜世界金融危机也有成本,就是今天的流动性过剩,并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是战胜世界金融危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我们别无他路。”
第二是国际因素。本轮通胀比前几次多了输入性因素。过去我国对外依存度不像现在这么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原油、铁矿砂、铜矿砂的对外依存度都在50%—60%的水平。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结合成一体了,国际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反映到国内市场。
2008年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主要都是“发票子”,全世界都是流动性过剩,所以直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今年一季度,我国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仔细分析,我国进口数量没有大幅增长,但是用美元计算的进口金额大幅上涨了。比如铁矿石进口数量增加了14.4%,而以美元计算的进口金额增长了82.5%;黄金价格去年年初时一盎司刚过1400美元,现在涨到1600美元。“原材料、有色金属、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通过进口直接推高了我们的价格。中国作为第二大进口国,只能接受这种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这是以前没有遇到的,也是我们左右不了的。”姚景源说。
第三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CPI中食品权重较大,为什么70%左右的涨价因素是农产品上涨?姚景源认为,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太低,企业规模太小,流通环节太多,流通手段陈旧落后,市场秩序混乱,是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近些年一直在呼吁改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
“全世界绿豆、大蒜都不会成为投资品,但是中国出现了。这说明我们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太薄弱了!”姚景源说,“我国农业一边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一边是千变万化大市场,两个‘千万’的对接是很难的一件事,可是我们把这副对接的千斤重担交给了农民,农民挑不起来啊!这需要政府来帮,支农惠农的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要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流通领域。”
第四是整个社会成本上升。比如农业生产成本,农药、农资、化肥、塑料薄膜的价格都在涨,农民务工成本也在上涨,这些成本上涨也为价格总水平上涨奠定了一个前提。
下半年物价总水平可控
当前价格运行拐点特征明显,预计后期价格总水平同比将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在一个研讨会上曾表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往往是密切相关的,只不过通货膨胀一般比经济增长滞后一些,本轮通胀也是前几年经济增速较高的一个滞后反映。CPI从去年11月份突破5%开始,一直在5%左右徘徊,到今年6月份突破6%, 7月份达到6.5%,应该已经达到本轮的高点,下半年应该会往下走。周望军也表示,“当前价格运行拐点特征明显,预计下半年我国食品类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稳中略有波动的态势,但由于翘尾因素快速下降,预计后期价格总水平同比将有所回落”。
对今年后几个月的物价走势,姚景源表示应该有信心。
一是宏观环境有利于物价的稳定。从国内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这为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近日表示,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压力。从国际看,下半年世界经济复苏依然缓慢乏力,使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不会高于上半年。近期国际市场原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环比价格都大幅回落,国际市场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
二是有物质基础。一方面粮食供给充足。今年春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本来大家很担心的夏粮却比去年增加了25亿斤。再看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5%的秋粮。黑龙江、吉林、辽宁三大主产省的播种面积增加了,气候条件也不错,只要剩下两个月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中国粮食还将丰收。另外,我国粮食库存储备充裕,远远超过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另一方面工业消费品仍然保持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市场格局,一些行业还产能过剩,所以中国工业消费品价格不会大涨。
三是有政策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物价稳定问题,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今年又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确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应对这一轮物价上涨过程中,各级政府坚持贯彻中央精神,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市场保障,降低流通成本,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对困难群众采取有力有效的救助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是翘尾影响大幅减弱。8月—12月份翘尾因素下降速度较快、幅度较大,月均将下降0.66个百分点。虽然后几个月仍有一些新涨价因素,但新涨价因素将明显低于翘尾下降因素。
稳定物价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周望军分析到,主要有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国内能源资源需求增长偏快、秋粮生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生猪和水产品生产恢复还需要一定时间等。特别是美国后期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极大,一方面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使得国际输入性压力加剧,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发更多热钱继续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可能导致国内投机性资金增加,增大我国稳定物价总水平的难度。
面对重重挑战,周望军表示,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基础上,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采取四项措施稳定物价:一是对流通环节进行清理整顿,取消高速公路的超期收费项目、降低过高收费标准,大力清理整顿农贸市场、超市进场费以及银行卡的不合理收费;二是继续推进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督促各地在年底前全部建立起来;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炒作、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四是继续加强粮食、生猪和蔬菜的供给,保障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人民日报)
经济增长缓慢下行 8月上旬将成今年最后加息窗口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数据,CPI为6.5%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比6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缓慢下行,通胀处于高位,加之全球市场动荡,给国内调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加息的可能性降低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通胀创出新高,但基于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不确定的国际环境,是否加息央行会谨慎处理。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表示,6、7月份是全年通胀高点,进入下半年后翘尾因素显著减弱,CPI将随经济增速一同回落,而一旦进入增长与通胀的下行区间,决策层会审慎调控。
“加息与否要关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比如美联储、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利率未来的走势和变化。”诸建芳说。
经济缓降
此前市场判断6月份是通胀顶点,现在7月份又创出新高。诸建芳表示,下半年通胀压力会有所减缓。
“食品、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已经达到高点,上升空间不大。而且全球经济增长没有预想中的乐观,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有回落,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就会减轻。”诸建芳告诉记者。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则认为,考虑到目前国内的通胀环境仍然较为复杂,即使同比通胀率下滑,仍需对整体通胀形势作出更加细致的评估。
上周,央行在河南郑州召开分行行长座谈会,从会议传达出的信息来看,央行认为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旦政策松动就有反弹的可能。下半年,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处理好经济平稳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尤为重要。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6%,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9.7%、9.5%,连续两个季度增速有所回落。
“下半年经济增长肯定是减速的,但是幅度不会太大,达到9%左右没有问题。”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记者,下半年通胀会减缓,但不会明显下降,应该在6%左右。虽然PMI连续数月偏弱,但不会大幅回落,重点关注第四季度该指数的表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由于出口的影响可能受到全球市场一定程度拖累,但是不会因此而出现大幅的下滑。
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近几年GDP对净出口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同时欧元区和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即使外需出现恶化,也不会对中国增长造成太大影响。据他们测算,美国经济增长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的外需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增长0.18个百分点。
对下半年经济走势和政策选择,诸建芳分析:“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是逐步放缓的,这种放缓到第三季度会告一段落,第四季度是否回升,很大程度上要看政策调整,紧缩力度是持续还是在保持稳定基础上做微调,这对以后的经济增长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紧缩继续还是放松
接受采访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鉴于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仍将下行,下半年紧缩加码的可能性并不大。
李迅雷表示,如果下半年加息,时间窗口就在八月中上旬,因为进入通胀下行区间加息并不常见。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国的通胀环境将出现一定的好转,当通胀不再严重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央行可以腾出手来,逐步放松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有经济学家预计,由于全球经济的下行风险加大,央行将很可能暂停目前的紧缩步伐,以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但总体而言,紧缩暂停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而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开始出现上升。
不过,彭文生表示,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将增加中国的资本流入压力,导致中国央行增加对冲力度,将货币条件维持在偏紧水平,以实现控通胀的首要政策目标。
考虑到全球债务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地方债务的难题,银河证券研究所总监张新法认为:“中央在政策层面会比较谨慎。”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下行,最近标普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无疑给在债务危机中艰难前行的全球经济沉重打击,此举对全球经济造成‘二次探底’的风险远超欧债危机。因此,在这个紧要关口,未来诸如加息之类的政策的出台会更加谨慎。”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胡迟表示。
不过,即便是在国内偏紧的政策前提下,面对全球宽裕的流动性,央行仍有可能采取加大对冲力度,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等工具加以抵消。
“目前政策调整的背景是通胀压力比较高,因此政府不会轻易降低紧缩政策的力度。”诸建芳说。(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1-08-10特里谢:欧洲央行已入市购买意西两国国债
- 2011-08-10专家分析受外围环境影响央行加息时点或将延迟
- 2011-08-09印尼央行将维持基准利率维持在6.75%不变
- 2011-08-09欧央行购买意西公债 能否力挽狂澜?
- 2011-08-097月CPI同比涨6.5%专家称央行政策或微调
投诉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