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1月26日至4月18日的反弹过程后面再表。4月15日(星期五),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CPI同比上涨5%。在“十二五”规划和年报季报行情逐渐沉寂后,通胀再次成为主导市场情绪的因素,4月18日,央行年内第四次提高准备金率。从事后来看,从去年10月至今年7月,每个月都有加息或提准动作,甚至一个月提准两次。在缺乏新的利好政策出台下,不断攀升的CPI数据和不断加码的流动性收紧力度压得大盘毫无还手之力。4月19日到6月20日,大盘再次经历2个月的下跌。
流动性收紧并发症和国际传导再加两根稻草
伴随着流动性的不断收紧,一些其它问题也衍生出来。比如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萎缩、地方债务问题等。从去年开始,从银行利率,到信托产品,再到限购政策,房地产的调控力度日益增加;同时,流动性的不断收紧也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不仅是房企的贷款,还有地方融资平台的10万亿债务都让市场对银行股望而却步。对股指有重大影响的权重股一旦上攻乏力,大盘便徘徊不前。
在利空逐步聚集的情况下,创业板和中小板扮演了火上浇油的角色。从去年年底开始,市场重要选择抛弃“三高”的两板,大半年时间,创业板下跌36%,中小板也下跌26%。
从近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通胀似乎并没有按照去年设定的上涨4%标准执行,反而带来了并发症——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去年10月份的54.7降至今年8月份的50.9。从今年4月份开始,经济增长放缓成为市场除通胀外的又一大心病。而从国家的政策走向来看,治理通胀依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国内的准“滞涨”已是绵绵细雨,但祸不单行,国际经济环境以及金融市场再为A股加上一根致命的稻草。去年11月12日的暴跌有着国际市场对当周周末G20峰会的担忧,从而引发连锁反应波及A股。
而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今年7、8月份的美国债务危机,美国两党为债务上限问题纠缠不清,道琼斯工业指数自7月22日至8月10日狂跌不止,而A股在四连阴后于7月22日收出十字阳,市场似乎受影响不大。熟料,7月23日的一场温州动车突发事故成了导火线,点燃了外盘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大盘在短暂的反弹后再次下跌。突发事故对A股的影响一直存在,包括今年2、3月份的利比亚动荡和日本地震。
翻盘的力量
外盘自然是影响A股的一大因素,但从近期大盘跟跌不跟涨的情况来看,更多的因素则来自内部,利空来自这里,利好同样来自这里。
去年11月12日大跌以来的第一波反弹始自今年1月26日,止于4月18日。这段时间出现了近3个月的市场回暖期,一个是“十二五”规划和“两会”的刺激,另一个则是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预告发布的传统行情期。同时,技术上也获得了10月行情启动时点位的支撑。利好的密集出现暂时冲散了通胀带来的乌云,也是在这波反弹中,大盘3次冲上3000点。
另一个反弹期则出现在6月21日至7月18日,这波反弹更多的被市场认为是技术上的超跌反弹。但应该注意的是,在经历了连续的加息和提准后,市场开始出现通胀见顶和流动性放松的声音,预期开始转向乐观。并且经历了长时间调整的小板股和新股重现生机,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市场氛围。但这波短暂的反弹被证明缺乏动力,因为市场依然被缺乏主线和低成交量困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内高通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双重压制下,在国际环境不稳定的包围中,在市场内部缺乏支撑下,大盘上攻乏力。同时,在这样的弱势中,上涨的动力更多的是利好政策的密集刺激。但归根结底,整体环境的向好才能为大盘上升提供持久、强大的动力。
7、8月份的经济数据依然不容乐观,同时之前被认为可能出现流动性宽松的预期也被7月7日的加息和8月底的存款保证金上缴准备金政策浇灭。未来可能还要等待。
- 2011-09-1313日A股消息一览:财政部鼓励物联网企业筹资
- 2011-09-1309月09日A股市场表现
- 2011-09-13东吴证券顺利过会 A股将迎第18家券商
- 2011-09-13通胀预期高启+外围股市不振 A股承压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