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中富一天购48家公司内情:国际大鳄左手倒右手
欠下巨债,珠海中富一口气收购48家子公司股权,深交所也为之震动。
不过,这只是故事的一章。珠海中富身上插着三根大吸管,从香港伸过来,真正摆弄吸管的是国际私募大股东——英国CVC亚太基金II(下称CVC)。
这次动用的吸管叫饮料包装投资有限公司(Beverage Packaging Investment Limited,下称BPI),专门用来输送与投资有关的资金。这次以8.85亿元收购的交易方出现,疑为是三年前大股东以定增方式“吸血”5.2亿元的故伎重演。
早在2007年,大股东豪掷16.5亿元,给珠海中富装上亚洲瓶业(香港)有限公司(Asia Bottles (HK) Company limited,下称亚洲瓶业(香港))这条大吸管,多年输送二级市场收益。
最隐蔽的是饮料包装(香港)有限公司(Beverage Packaging (HK) Limited,下称BP(HK)),大股东入主的5年里,以关联交易的方式为大股东吸金3.29亿元。
这里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配角——御用评估机构北京恒信德律资产评估公司(原名广东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以平均一天完成一份溢价收购评估报告的速度,配合“吸血”节奏出具的报告,令人生疑。
你难以想象的是,一个不知名的资产评估师带着两个注册不到两年的年轻评估师,在短短的不到50个工作日内,为48个遍布全国各地的收购标的,速成了48份资产评估报告。
CVC三大管道掏空珠海中富
9月8日,珠海中富一次性发布了五十多条公告,宣布拟向BPI收购48家公司股权,涉及资金8.85亿元,较原账面价值溢价50%。BPI与珠海中富同为受CVC资本实际控制的公司,因此构成关联交易。
这48家公司中,13家2011年亏损,20家今年上半年亏损。公司溢价50%收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引来深交所质疑。公司“优化资源配置”的回答难以令人信服。
珠海中富直接或间接持有这48家被收购公司70%以上股权,收购完成后,珠海中富持股100%。首创证券天津营业部总经理王建铭表示:“公司所谓提高协同效益的理由太过牵强。收购少数股东权益肯定不会提高市场份额;你已经是控股股东了,不可能有太好的资源配置空间。”
实际上,这种打包资产抛给上市公司的做法,珠海中富已不是第一次见识。不过,上一次出面的,是BP(HK),CVC旗下另一个全资子公司。
2009年7月,珠海中富以2.57亿元收购BP(HK)5家公司股权。其中溢价最高(549.75%)的珠海中富胶罐公司,盈利能力也堪忧。其2007年净利润726.54万,2008年亏损214万,评估时仅微盈利58万,且剩余经营期限不足5年。
公司指出,被收购业务与珠海中富目前的大客户没有太多业务。收购完成,胶罐业务、纸杯业务全部进入上市公司。
蹊跷的是,就在这项收购项目前后,彼时第二大股东中富集团大幅减持,累计减持1503.8万股,套现约8798.5万元,持股比例减至2.48%。
不得不说的是,中富集团是引入BPI与BP(HK)的关键套现角色。
中富集团曾经作为实际控制人,持有珠海中富34.87%股权。2007年10月,其将手中29%的珠海中富股权转给亚洲瓶业(香港)。
亚洲瓶业(香港)当时成立不足一年,是专门为这项收购而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实际控制人为CVC。这笔耗资16.5亿元人民币的交易使总部在伦敦的CVC拿到珠海中富的控制权。而亚洲瓶业(香港)成为CVC操控珠海中富资本运作的一大中转站。前述BPI和BP(HK)以及亚洲瓶业(香港)三家公司均为亚洲瓶业控股子公司,它们成为CVC掏空珠海中富的三大管道。
无论是近期8.85亿元收购,还是2009年2.57亿元收购,资产的转移都在大股东CVC手中进行左手倒右手的“内循环”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3月董事会发布拟收购公告时,珠海中富总市值仅35亿元,处于低谷,不足亚洲瓶业(香港)进入时的一半。随后股价开始飙升,到当年7月23日正式出项目评估公告当天,市值高达435亿元,短短4个月内,翻了12.4倍。
但截至此次发布收购公告当天,珠海中富总市值仅为36.7亿元。
此外,亚洲瓶业(香港)入主不到5年,换了4个董事长,包括珠海中富创始人黄乐夫家族。黄曾向媒体表示:“CVC的人只懂投资,不会做实业。”
不过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珠海中富进行五次分红,亚洲瓶业(香港)从中拿到现金红利约6826.5万元。
不少投资者强烈质疑,这次收购,大股东在“借鸡生蛋”,为日后掏空上市公司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