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喜迎十八大特稿
本报记者 段金柱 卢雅 林蔚
金秋时节,福州项目建设热潮涌动。
世界500强可口可乐福州项目一期纯净水生产线投产,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5亿元,利税超亿元;
央企巨头神华集团落户连江可门港,动建煤港电一体化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亿元;
本土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脉科技公司电信网络技术服务基地(二期)也开建,总投资5.23亿元;
……
对外开放火热,对内开放加温。“三维”对接持续发力,“三群”联动精彩演绎。站立新起点,闽都再兴开放潮,“龙头”引领更给力。 2011年,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4.78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大关。今年1-8月,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3%,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8.8%。
福州一直是开放的沃土,先贤林则徐等人是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因为对外开放,昔日的“前线”福州变身为“前沿”福州,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到较深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飞跃。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福州,如何在当前“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区域经济激烈比拼中再领风骚?
“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从市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的发展取向。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区位、政策、海洋、侨台等独特优势,进一步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说。
开放,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观念、思维。今年2月,福州组织各级主官赴珠三角、长三角“取经”,两地解放思想力度之大,震动人心;“5·18”期间,福州举办了开放型经济海西发展论坛;9月,首届福州论坛上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菲尔普斯精彩演讲,激荡起头脑风暴。
信心和共识因此凝聚。“发展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开放上的差距。”“只有迈大开放的步伐,才能实现福州大发展大跨越。”
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在产业、在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
去年底,福州在京举办央企项目对接会,共签约21个项目,总投资2256亿元。今年2月,福州分别在深圳、上海举办民企项目推介会,达成意向项目15个。今年第14届海交会上,福州签约“三维”项目377项,总投资1122.76亿元。“内外”并举,“三维”对接,福州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日渐形成。
与此同时,作为实体经济重要支撑的工业,发展迅猛。冠捷电子,液晶显示器全球产量第一;福耀玻璃,全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出口基地;长乐,全国最大的纺织化纤产业基地。截至目前,福州已形成3个千亿产业集群、4家百亿企业,工业结构由“轻”向“重”转变。今年1-8月,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88.78亿元,同比增长36.9%,超全省平均增速8.9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五个月居全省第一。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47项,全部达产后将年新增产值3000多亿元。
大开放呼唤“大福州”。围绕建设滨江滨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福州加快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步伐,作为主攻方向和战略支点的马尾新城加快崛起,“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福州新市区峥嵘渐露。海洋经济风起帆张,蓄势待发的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已在福清启动建设。同时,携手莆田、宁德,加快推进福莆宁同城化,支持和融入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着力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三市联手开展的大都市区总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推进,三市旅游“一卡通”等工作已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