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自曝两年前曾想重组李宁
money.fjnet.cn 2012-12-12 08:40 来源:21世纪网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 [匹克自曝两年前曾想重组李宁 李宁回应没有那回事儿]
本报记者 孟岩峰 陈时俊 北京 上海报道
平静了些许时间的国内服装行业,又因为一则整合绯闻而被点燃。
近日,《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社援引匹克体育(01968.HK)董事长许景南的消息称,匹克有意重组李宁(02331.HK)之事从两年前就已开始,但遭到李宁公司拒绝。
然而,李宁及匹克均澄清否认。
“本公司未与任何公司就重组及收购活动进行任何谈判和磋商,亦没有就此达成任何书面或口头的共识和协议。未来公司的重点将依然是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及品牌知名度。” 匹克官微澄清。
“大概两年前确实提过此事,不过是董事长与投行私下接触会谈时,匹克的相关投行提出过这一想法,但并未与李宁接洽。”匹克内部人士透露,“这些投行中包括有共同投资匹克和李宁的投资方。彼时许总就提出,两个国际化目标相同的企业有整合重组的可能,而中国市场正需要一个真正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一旦整合会对中国运动服装市场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有利于行业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国际化之分歧
匹克这位内部负责人指出,彼时,已经做到国内份额老大的李宁确实也想做国际化,而匹克当时国际化已经做得比较深入了,因此匹克方面觉得这样的整合比较理想,一旦抱团产生的效果很明显。“然而后来李宁选择战略投资者美国私募基金TPG及GIC(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7.5亿元的投资,而不是与同行进行合作,等于直接否定了许总当时的提议想法。”
谈及此前希望合作的初衷,该人士表示,国外的经销商模式和中国不同,不是只做一个品牌专卖店,而是多品牌多品类的,如果抱团出击,将能够很好地扩充丰富整个产品线,推动品牌组合效应。在海外经销商的选择以及发展空间方面更具优势,同时在国内市场中,两大品牌联手会对国内市场秩序的管控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今年以来李宁公司频频爆出的经营困局和业务调整来看,此前被看好的合作前景似乎愈发渺茫。
“李宁开始收缩国际化的战线,专做国内市场。这等于和我们当时洽谈时相比出现了战略上的偏差。更重要的是,李宁现在模式转化后,开始和匹克一样主攻篮球业务。这一发展重心的调整等于变成了我们直接的竞争关系了,相应的品牌核心战略上的互补性已经丧失。”
与李宁的国际战略收缩相比,匹克却正在“高调”国际化,且并不排斥并购。
“匹克的整合发展不考虑同质化的企业,对方必须要做国际化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在国际上我们也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希望能在业务上互相帮助的、提升竞争力的。但实际上挑战不小,除了在业务模式上的不同,与海外品牌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都有难度。”该人士指出。
“最初国际化很难,一些老员工都没有信心走掉了。甚至我们在香港上市时,港交所的工作人员不肯将"以创国际品牌为宗旨"写在上面,其实我知道它是担心没人买。” 匹克董事长许景南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我们持开放的态度。前提是可以资源互补、有利于匹克国际化。”
时过境迁,目前匹克已经在包括美国、加拿大、伊拉克、伊朗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共40个国际经销商和200多家专卖店。
匹克在国内上市体育品牌中业绩并不最好,但许景南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国际化战略。“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我们也不是跟耐克与阿迪抢市场,国外也有二三线品牌,可以定位中高端。”
行业亟待整合
虽然匹克已经澄清与李宁之事只是美好愿望,但在匹克看来,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经过十年的快速扩张,已经到了调整期。
“和其他行业一样,行业的并购重组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品牌、产品研发设计资源将进一步向匹克等优势品牌集中,一些资源少、研发能力差、渠道实力稍差的企业,将会在这轮调整中出局。而且,未来的行业整合,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的兼并重组,不一定局限于国内。”许景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许景南表示,国际化进程中如果有合适的并购对象也可以讨论。“曾经与美国品牌AND1谈过合作,最终未能达成是因为我们想要全球的代理,他们只肯给中国区域的,既然是国际化,肯定不满足于只做国内。国内收缩,国外也有机会。”
“目前已经有其他国家的人主动找上门想成为我们的经销商了。”许景南表示,“我们希望在5年内进驻100个国家和地区,并招募100个经销商,争取在10年内使海外收入达到100亿人民币。这个不算大,你想一个经销商做到1亿,就理想了。”
据匹克内部人士透露,许景南正与加拿大两大知名代理商RMP Athletics及Indeka Group谈判,上述两家公司作为品牌代理公司各有20多个品牌,并且与加拿大规模靠前的体育连锁店如footlocker、Champs等合作。如果成功谈下,匹克产品或将覆盖加拿大市场。
截至2011年底,匹克海外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9.9%,为4.65亿元;预计2012年将占比15%至20%。
作者:孟岩峰 陈时俊
平静了些许时间的国内服装行业,又因为一则整合绯闻而被点燃。
近日,《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社援引匹克体育(01968.HK)董事长许景南的消息称,匹克有意重组李宁(02331.HK)之事从两年前就已开始,但遭到李宁公司拒绝。
然而,李宁及匹克均澄清否认。
“本公司未与任何公司就重组及收购活动进行任何谈判和磋商,亦没有就此达成任何书面或口头的共识和协议。未来公司的重点将依然是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及品牌知名度。” 匹克官微澄清。
“大概两年前确实提过此事,不过是董事长与投行私下接触会谈时,匹克的相关投行提出过这一想法,但并未与李宁接洽。”匹克内部人士透露,“这些投行中包括有共同投资匹克和李宁的投资方。彼时许总就提出,两个国际化目标相同的企业有整合重组的可能,而中国市场正需要一个真正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一旦整合会对中国运动服装市场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有利于行业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国际化之分歧
匹克这位内部负责人指出,彼时,已经做到国内份额老大的李宁确实也想做国际化,而匹克当时国际化已经做得比较深入了,因此匹克方面觉得这样的整合比较理想,一旦抱团产生的效果很明显。“然而后来李宁选择战略投资者美国私募基金TPG及GIC(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7.5亿元的投资,而不是与同行进行合作,等于直接否定了许总当时的提议想法。”
谈及此前希望合作的初衷,该人士表示,国外的经销商模式和中国不同,不是只做一个品牌专卖店,而是多品牌多品类的,如果抱团出击,将能够很好地扩充丰富整个产品线,推动品牌组合效应。在海外经销商的选择以及发展空间方面更具优势,同时在国内市场中,两大品牌联手会对国内市场秩序的管控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今年以来李宁公司频频爆出的经营困局和业务调整来看,此前被看好的合作前景似乎愈发渺茫。
“李宁开始收缩国际化的战线,专做国内市场。这等于和我们当时洽谈时相比出现了战略上的偏差。更重要的是,李宁现在模式转化后,开始和匹克一样主攻篮球业务。这一发展重心的调整等于变成了我们直接的竞争关系了,相应的品牌核心战略上的互补性已经丧失。”
与李宁的国际战略收缩相比,匹克却正在“高调”国际化,且并不排斥并购。
“匹克的整合发展不考虑同质化的企业,对方必须要做国际化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标准。在国际上我们也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希望能在业务上互相帮助的、提升竞争力的。但实际上挑战不小,除了在业务模式上的不同,与海外品牌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都有难度。”该人士指出。
“最初国际化很难,一些老员工都没有信心走掉了。甚至我们在香港上市时,港交所的工作人员不肯将"以创国际品牌为宗旨"写在上面,其实我知道它是担心没人买。” 匹克董事长许景南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我们持开放的态度。前提是可以资源互补、有利于匹克国际化。”
时过境迁,目前匹克已经在包括美国、加拿大、伊拉克、伊朗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共40个国际经销商和200多家专卖店。
匹克在国内上市体育品牌中业绩并不最好,但许景南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国际化战略。“任何时候都有机会。我们也不是跟耐克与阿迪抢市场,国外也有二三线品牌,可以定位中高端。”
行业亟待整合
虽然匹克已经澄清与李宁之事只是美好愿望,但在匹克看来,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经过十年的快速扩张,已经到了调整期。
“和其他行业一样,行业的并购重组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品牌、产品研发设计资源将进一步向匹克等优势品牌集中,一些资源少、研发能力差、渠道实力稍差的企业,将会在这轮调整中出局。而且,未来的行业整合,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的兼并重组,不一定局限于国内。”许景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许景南表示,国际化进程中如果有合适的并购对象也可以讨论。“曾经与美国品牌AND1谈过合作,最终未能达成是因为我们想要全球的代理,他们只肯给中国区域的,既然是国际化,肯定不满足于只做国内。国内收缩,国外也有机会。”
“目前已经有其他国家的人主动找上门想成为我们的经销商了。”许景南表示,“我们希望在5年内进驻100个国家和地区,并招募100个经销商,争取在10年内使海外收入达到100亿人民币。这个不算大,你想一个经销商做到1亿,就理想了。”
据匹克内部人士透露,许景南正与加拿大两大知名代理商RMP Athletics及Indeka Group谈判,上述两家公司作为品牌代理公司各有20多个品牌,并且与加拿大规模靠前的体育连锁店如footlocker、Champs等合作。如果成功谈下,匹克产品或将覆盖加拿大市场。
截至2011年底,匹克海外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9.9%,为4.65亿元;预计2012年将占比15%至20%。
作者:孟岩峰 陈时俊
责任编辑:editor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