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潮背后存隐忧
十七届六中全会后,从中央到地方,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出政府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心。一时间,文化热席卷全国。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台了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政策,其大体思路基本上通过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多数地方都号称,要建产值千亿的文化产业园。
但“输血”式的政策扶持,是否能培育出优秀的文化企业,一些“文化产业园”,是否在以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公众对此产生了质疑。
今年,在海南海口,有“新中国电影摇篮”之称的长春电影集团圈地近7000亩,投资436亿建造“环球100”电影主题公园;在江苏无锡,雪浪旧钢厂地块,现已被改造为总投资过百亿,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在陕西西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已完成二期规划,已签订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额高达870亿……
从电影公司、动漫公司,到地产商以及与文化毫不搭边的各色企业,都成为这场文化圈地运动中的一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很多文化产业不需要圈地也能做。但真正圈地做文化产业的人,做好的却比较少。”陈少峰直言,众多文化产业园风生水起的背后,多是以地产补贴文化经营,或者直接圈地赚钱。
2010年才借壳上市的地产商中弘股份便是一个试图在文化产业中“豪赌”一把的投资客。今年中弘股份将在云南西双版纳、北京、海南等地同时开工8个文化地产项目,总投资规模高达1000亿元,并成立专项的文化产业基金运作。
但中弘股份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仅18.54亿元,2011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2.4亿元,这场“文化豪赌”结局难料。然而,这样的地产商越来越多。
此外,从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点来看,盈利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个行业。陈少峰说,电影与动漫公司那么多,生产出来的片子那么多,能卖得出去的却很少,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导致企业都挣不到钱。
陈少峰举例说明,在美国要做动漫,一定要有渠道播出,能够赚钱,否则就不做。但在中国,很多公司即使没有渠道却还在做,就是因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支持,愿意给企业补贴,比如企业到政府主导的园区落户可以免租金,甚至直接给予现金补贴。这导致许多企业打着文化的旗号四处套补贴,甚至成了“候鸟型”企业。
上述现象表明,如果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盲目扶持,会让文化“泡沫”越来越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泡沫就是前车之鉴。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高政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土地和投资,而忽略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他表示,从政府角度来讲,如何搭建产业基地,真正支持文化产业?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有一些基本的设备,搞创意的人有了好的创意,能够很廉价地使用这些设备进行产业的孵化;第二,要有配套资金;第三,在基地中,可以形成一种合力,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第四,帮企业做整体的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