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朗XT车主的维权路/
据王先生描述,他的英朗XT1.6T车型购于2010年6月。今年3月车辆行驶了大约4万公里,在一段高速驾驶后,车辆发生了剧烈抖动,“甚至车牌也抖动得厉害”。王先生回忆说,“幸好刚下了高速,否则后果真不敢想。”
无奈,王先生将车辆开到了合肥申通别克进行检测和维修。
经过初步检测,“维修技师认为是火花塞和点火系统出现了问题”,王先生表示,“但在更换相关零部件后,抖动问题依然存在。”随后该技师通过电脑系统对车辆的发动机进行了初步检测,“最终发现,发动机的第四缸出现明显失压现象,其压力仅为其他三缸压力的三分之一。”
“4S店认为修复这一问题需要开缸全面检测,维修费用大概需要2.5万元左右。但由于车辆已经过了2年6万公里的保修期,因此这一费用需要我自己承担。”王先生表示。
此后,他将车开到一个专业维修车行检测维修。该车行技师表示:“在对发动机开缸全面检测后发现,发动机第四缸完全失压,缸体出现拉伤,这一切的元凶是第四缸活塞第一环和第二环断裂。”
对此,宋封认为:“这一问题并不是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而是产品质量问题所致。”
北京方晓汽车维修公司总经理、知名汽修专家单方晓也表示:“虽然我没有看到实车,但活塞断裂一般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油品问题,一种是产品质量问题。”
对此,王先生表示,“从购车之日起,我一直加的都是97号汽油,同时所有的保养都是在别克4S店进行的。”
活塞断裂并非个案/
王先生的车辆问题并非个案,遇到类似问题的车主并不在少数。
广东东莞的车主李先生表示;“我的英朗XT1.6T车型购于2010年。在行驶到不到2万公里时,出现火花塞被击穿的情况。更换火花塞后行驶了不到一万公里,出现发动机四缸活塞断裂。”
在汽车论坛中,英朗XT1.6T车主对此问题的投诉非常多。
一位来自上海的车主表示,“29000公里时遭遇故障,要求开缸检查时发现发动机活塞碎裂”。江苏南京的一位车主说,他的英朗是在30000公里时发生的活塞断裂。北京顺义的一位车主也表示,在车辆购买一年,行驶不到2万公里也出现活塞断裂的情况。
据了解,目前广州、北京、上海、武汉、甘肃、重庆等多地多位车主均出现类似的问题,购车时间均在2010年。同时,宋封也表示:“这段时间经我维修的车辆都是在2010年购买的,而2012年之后销售的车辆并没有发现类似问题。”
据了解,目前一些故障车车主经过争取更换了动力总成,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而有些车主只进行了发动机的“修补”,车身抖动、加速阻力较大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与此同时,使用同样发动机的科鲁兹1.6T车型也发生了类似问题。
一位沈阳的科鲁兹车主表示:“2011年初购车,购车一年多行驶4万公里,发动机活塞就断裂三次,且每次都伴有严重的缸体拉伤现象。在2012年5月第三次更换活塞后,目前在勉强驾驶。”
单方晓表示:“活塞断裂出现缸体拉伤,最终将导致车辆点火困难,行驶中阻力较大,怠速不稳等问题。”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蒋苏华表示:“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产品一个批次都出现类似问题,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存在危险,厂家应该进行统一召回。”
不过,截至目前上海通用并没有因为这一问题采取官方举措。目前部分问题车辆更换了发动机活塞,但活塞再次断裂的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而部分问题车辆在车主争取下更换了发动机,但仍有部分车主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上海通用400服务投诉热线在面对王先生的案例时表示:“车主应到我们指定的维修点维修,由于产品已过了质保期,因此需要自己承担相关费用,但发动机的保修期应该可以适当延长。”
涡轮增压之惑/
目前,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汽车厂商开始越来越多使用涡轮增压技术,大众、奥迪、宝马等跨国车企,以及长城、比亚迪等本土企业都开始逐渐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
上海通用亦如此。据了解,目前上海通用旗下多款A级和B级车,以及凯迪拉克等高端车型均搭载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发动机排量包括1.4L、1.6L和2.0L。上海通用的官方资料显示,搭载1.6T发动机君威车型的最大功率、最大扭矩、最大马力甚至高于2.0L车型,与2.4L车型相差无几。
虽然目前来看,上海通用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装机率还低于大众在华销售车型,但是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核准了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配套发动机项目,该项目年产能为45万台,未来该公司将研发生产1.2T、1.4T、1.5T三款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时,3.6T双涡轮增压发动机也进入了研发阶段。这也将成为未来通用叫板大众的重要筹码。
但是,英朗发动机活塞断裂问题,或给通用发力涡轮增压蒙上了一些阴影。
宋封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活塞断裂的最根本问题主要是因为涡轮增压发动机使用之后,发动机功率被调高,然而此时相关技术配套和零配件配套改进工作并没有同步所致,比如发动机保护做得不好、发动机材料不达标、发动机冷却系统效果不到位等。”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大力发展涡轮增压技术无可非议,但是在该技术发展和使用的过程中,相关的配套工作必须同步提升和改进,否则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可能大于市场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