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领衔机构“抄底”主板蓝筹
尽管5月份才刚刚过去3个交易日,但以机构投资者和产业资本为代表的主力资金却在大盘反弹的同时掀起了一波“抄底”A股的热潮,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现在尚不能确认大盘已彻底企稳回升,但主力资金的主动出击至少反映出A股市场主导者对未来走势相对积极的预判。
QFII领衔机构“抄底”
2012年11月,海通证券国际部、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等QFII席位通过大宗交易市场买入总计5.98亿股的A股股票,较10月份环比暴增864.51%,而此举事后也被视作当年年底行情到来的先兆。但此后QFII在A股市场中的活跃度逐渐回落,至4月份时,QFII席位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的月度买入总量仅1843.42万股,海通证券国际部等一度积极参与A股交易的QFII席位更是销声匿迹。
不过进入5月份后,QFII席位再度在大宗交易市场中躁动,据本报数据中心统计,虽然本月刚刚过去3个交易日,但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高华证券北京金融大街营业部等QFII营业部已经通过大宗交易市场完成了54笔买入操作,总共购入各类A股股票1.41亿股,合计市值13.56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54笔交易皆以平价完成,并没有出现大宗交易市场常见的折价现象。
实际上,QFII席位在大宗交易市场中的“扫货”行为只是机构投资者近期积极布局A股市场的一个缩影,本报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本月机构席位已经先后81次出现在个股龙虎榜中的主力买方名录之中,买入金额总计超过10.38亿元,净买入金额约2.1亿元,而在4月份机构席位的净买入金额为-23.37亿元。
产业资本掀回购增持潮
除了机构席位积极买入A股股票外,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等产业资本也在财报披露期结束后重新启动了回购、增持的阀门。
以昨日发布回购进展公告的宝钢股份为例,截至5月2日,宝钢股份的累积回购股份8.07亿股,回购金额总计已达38.5亿元。由于宝钢股份于4月26日公布一季报,其回购在4月12日至4月25日一度暂停,而截至4月11日,宝钢股份的累计回购数量为7.67亿股,截至当时回购支付总金额约为36.5亿元。对比5月2日和4月11日的数据可以发现,在4月26日、5月2日短短两个交易日内宝钢股份即回购股票4000万股,涉及市值2亿元。除宝钢股份外,诺普信、宗申动力、安凯客车等公司也都在最近3个交易日内发布了回购股份的公告。
在回购股份的同时,产业资本的增持热情也迅速升温,据本报数据中心统计,本月已有2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大股东或高管增持公告,增持总量约2750.78万股,买入总金额约1.18亿元,仅中国联通在5月3日就获得公司控股股东联通集团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2194万股,增持市值高达7972.64万元,而在4月份的最后3个交易日中,仅有1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增持公告。
主力出手暗示大盘见底?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机构投资者主要布局的对象以及实施回购、增持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属于蓝筹品种,比如,QFII席位在本月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的53笔买入操作中,有50笔的对象属于主板蓝筹股,其中仅涉及中国人寿、中国石化、中国重工等“中”字头权重股的交易就多达18笔;除了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以外的其余14家上市银行也均在本月成为QFII席位吸纳的目标。
“主力资金突然发力布局主板蓝筹股可以被视作市场情绪好转的迹象。”海通证券投资顾问余西里认为,2012年年报和2013年一季报显示,以银行为代表的权重蓝筹股的基本面状况相对于整个A股市场而言仍具备一定优势,而其估值仍处于偏低的位置上,随着大盘整体回落至半年线以下,市场普遍认为A股已存在超跌因素,在此背景下主力资金突然密集“抄底”蓝筹股也就情有可原,短期来看,在利好消息的提振下,A股市场缺乏深跌的可能,但大盘真正企稳回升还需量能配合。
广发证券投资顾问郑有利指出,主力资金的行为或许表明大盘已经开始脱离最为艰难的阶段,而机构投资者和产业资本的买入举动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相关个股股价的“安全垫”,比如宝钢股份在最近3个交易日连续收涨,2.29%的阶段涨幅也好于同期钢铁板块1.62%的整体涨幅。鉴于近期大盘出现震荡盘升的可能性较大,从稳妥角度出发,投资者可以选择那些有机构投资者连续买入或大股东增持力度较大、一季报业绩增长稳定、6月底以前不存在限售股解禁的个股予以阶段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