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5月5日电 (记者 王亚光 陈斌华) “闷经济”一词近来在台湾大热,被各界用以形容经济停滞不前、难以突破的当前困境。分析人士指出,台湾经济要想“解闷”,必须注重依托大陆市场,深化两岸合作,打造新的成长引擎。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台湾经济同比增速仅为1.54%,较前一季度下降0.81个百分点,不到原本预测值3.26%的一半,也远低于去年第四季度3.72%的增长率;约占经济总量三分之二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4%,不及前一季度的2.5%,也远低于台湾当局预估目标。
这打击了本地生产和消费意愿。第一季度,台湾工业生产指数年增长率仅0.78%,远低于原预测年增3%的目标;商业营业额同比微增0.4%,增速连续两个月下滑。
对此,台湾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江宜桦等人用“闷”字来形容。针对核心经济增长数据遭“腰斩”,他表示,台湾作为敏感的经济体,对国际景气变化反应较强烈,经济情势不容太过乐观。当局“经建会”负责人管中闵也坦言,要达到今年经济增长逾4%的目标已非常困难,但“保三”应该做得到,不过也要取决于下半年经济表现。
分析人士指出,台湾出口过于依赖欧美和大陆市场;出口产品过于集中在信息通信等相关科技产品;营运模式又偏重“以台湾为上游基地”、“以大陆为中下游工厂”和“以欧美为最终产品市场”的三角贸易及代工出口模式。此模式受最终市场需求成长萎缩、品牌大厂供应链调整及新兴市场加入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已面临形同“崩盘”的危机,相当部分的出口萎缩已难再现旧观。
如何“解闷”、走出困境,成为最近台湾各界关注焦点。江宜桦认为,要打破台湾经济的沉闷,一方面要通过像“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开放措施,从全球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需要鼓励企业转型创新,往品牌和高附加值的方向努力。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张家祝则提出促进投资、刺激出口以及加强资源整合“三管齐下”的经济拉动方案。他表示,台湾出口市场以欧美与大陆为主,目前出口到大陆的产品中有五成是电机电子产品,在大陆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最终市场,凸显台湾并未完全利用大陆市场,未来要积极拓销大陆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大陆经济同比增速为7.7%,虽然也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但仍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且扩大内需和城镇化提速也将为大陆经济提供中长期增长动力。
台湾经济专家纷纷指出,台湾应凭着本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企业发展大陆市场的“跳板中心”。台湾今日拥有的最大优势是两岸关系,应寻求利用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优势来建立台湾经济架构的品牌,积极开发大陆市场。
“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指出,现阶段台湾有很多优势必须镶嵌在大陆的发展脉动中,以两岸共同市场或大中华经济圈的格局来经营,才能够彰显出优势互补组合下争胜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他说,当局正在积极推动的“自由经济示范区”必须做到对陆资、外资采取同等待遇,通过充分开放,做到真正的全球招商,而不是目前这种对于陆资另眼看待、处处设限的做法。否则,就算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台湾经济还将是一个“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