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李如成背靠“中国男装行业霸主”雅戈尔而倍受关注,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服装行业创造了多个第一、叱咤中国商界的杉杉控股郑永刚而言,联手缔造了红豆集团辉煌的周耀庭、周海江父子则显得低调、稳健。去年,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有了一次“出头”的机会——获得了“2012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虽然只是提名奖,但是作为中国经济界“奥斯卡”、“见证中国经济前行的脚步”的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评选,奖项的含金量极高——代表的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商业领袖走到的最高位置,依靠的是“目前服装销量居全国第一”、“去年(2011)产销351.71亿元”(据央视网数据)。
红豆集团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在探索红豆这幅宏大画卷之前,笔者想扯一扯一个看法——江浙服装企业比闽派服装企业早起步约10年左右。以红豆为例,早在1984年就正式注册了商标,1997年“红豆”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1999年,安踏以“央视+体育明星”模式开创了福建服装企业打造品牌的模式,并带动了泉州体育用品、食品、男装、洁具卫浴等多个行业的“造牌运动”。据了解,1983年红豆销售收入是60多万,到了2003年达到20个亿,闽派男装主流品牌大致在2012年达到20多亿。2003年,红豆集团开始多元化发展,形成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制药、地产四轮发展的格局。杉杉多元化则更早,1999年左右,它在上海进军“锂电池材料”产业。当然,这不意味,笔者鼓励福建主流服装企业进军多元化。
从集团、品牌名称就可以读出来,该企业领导人非常擅长借力——借助一个非常知名的名词——红豆,还有一首非常知名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佳作。类似的事情,让笔者想到几个如今全国知名的泉州品牌——嗒嘀嗒童装、九牧王男装、九牧厨卫。嗒嘀嗒品牌来源于中央少儿广播电台“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嗒嘀嗒……”(“小喇叭”似乎也适合成为一个童装品牌);闽南林姓族人的门前(旧宅),大多有一块牌匾,上书“九牧传芳”——它有一个林姓先祖尊儒重教的传说,于是九牧王男装、九牧厨卫等品牌应运而生。回到正题,笔者隐约记得中学时期,曾有一位老师提到王维的这首诗及这个品牌(红豆)“捡到便宜”,再到大学时期一位执教《企业文化学》(亦是系里最有内涵)的老师,明确指出王维的那首诗为服装品牌红豆在品牌知名度及内涵方面,给予了很多——老师们的传播成为红豆免费、可信的广告。真实的情况如何?红豆所代表的情感、知名度以及那首诗确实摆在那里,但是如何让它们与红豆服装产生联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部分服装企业负责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商标,周海江提出在中央电视台投广告,160万!“这笔钱等于工厂全年的利润,可以买很多的设备,也可以造很多的厂房”。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如今已美传中华,从这里我们也读到了苏商的敢为天下先。在万元户就是富翁的年代,投入160个“万元户”的钱,去创造、打响一个品牌,所以红豆品牌早早进入消费者心中。
按红豆集团官方记载,1957年,红豆集团前身(港下针织厂)成立,1984年注册“红豆”商标。按正常思路来看,红豆的企业起源要么是1957年,要么是1984年,在阅读大量关于红豆的资料之后,笔者认为1983年最为恰当——那一年周耀庭(周海江之父)接手基本处于停产状态的工厂,之后大力改革、实现蜕变——针织厂迎来了春天(陈士信作品)。正是由于周氏父子“超人的睿智”、坚韧的拼搏,带领大家共同创造,赋予了这个厂子以无限荣耀。
周海江回忆过一个故事,让人颇为感叹创业的艰难。1983年厂子基本停工,时任村支书的父亲用自家的房产做抵押,从银行借了6500元。这笔钱刚够买一吨棉纱。“因为工厂在外欠钱太多,就找到一家不欠钱的染色厂,染完以后刚把布装到船上,对方的财务就追出来,说染色费没有付,把布全搬回去了。当工人看到船空着回来,一片绝望!”后来,周耀庭发动大家把厂里库存的产品拿出去卖,员工、干部到各个乡镇摆摊,周海江也曾挑着上百斤的内衣走村串巷去叫卖。当年年底,港下针织厂基本清理了库存,实现了60万元的销售,为之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周耀庭也实现了当年上任即扭亏为赢的成绩——领导才干得到肯定。在笔者看来,1983年既是红豆集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