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办银行,门在哪里
业内人士认为,按目前金融改革的进度来看,可以想见未来几十年内,民营银行的牌照必将是稀缺资源,“未来金融领域逐步放开已成趋势,但是步伐未必快,至少在这一阶段中,银行牌照肯定值钱。”
“我想做银行已经十多年了!”68岁的温州民间金融元老杨嘉兴如是说。然而蹉跎至今,杨嘉兴早已经放弃了成为“银行家”的梦想。最近几年,得了糖尿病的他自觉精力不如从前:“这些事情让年轻人来做吧,他们总能做成的。”说着这话,一直对《浙商》记者表示“很想得开”的他,眼里流露出些许迷惘。
那些事都是很好的,只是与我无关——在民营企业家寻求成为“银行家”的道路上,已过耳顺之年却终于郁郁放弃的杨嘉兴只不过是其中一道缩影而已。
作为中国经济浪潮中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家或许是最能体会到银行力量的群体——企业从“生”到“长”,若不幸而“亡”,银行所担任的角色息息相关。
民营企业家或许也应该是成为“银行家”的不二人选:金融的法则在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拥有足够的判断力,能让他们站在实业巅峰,企望另一块“暂时不属于”他们的天空。
然而,一年又一年,“银行家”依然只是个梦想,“民营银行家”依然在路上。民企要办属于自己的银行,面对着的是一堵看不见、摸不到又爬不过的墙。直到今天,情况仍未改善。
“百业之首”的诱惑
“你虽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这句网络中时兴的话用来形容民营企业家们的“银行家”情结或许最是合适不过。
在本期特别策划中,《浙商》记者采访到了数家参与发起民营银行的企业,大部分企业家对前景表示乐观,但多不愿意以实名出现在报道之中:“现在这个节骨眼太敏感了,说好说坏都怕有影响。”然而他们还是同意由《浙商》记者记下他们艰难跋涉中的心声,“好为同样有志于‘银行梦’的企业家们参考。”
在民营银行并未开放之前,很多企业家已经通过参股银行的方式,实现了“曲线救国”。一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家对《浙商》记者称,他早在10年前就投资了一家商业银行,当时还是大家都不愿意投资的时候。六年后,他又投资了农村信用社。“现在看来,收益都不错,如果要转让,(收益)可在10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