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办银行,门在哪里
业内人士认为,按目前金融改革的进度来看,可以想见未来几十年内,民营银行的牌照必将是稀缺资源,“未来金融领域逐步放开已成趋势,但是步伐未必快,至少在这一阶段中,银行牌照肯定值钱。”
“我想做银行已经十多年了!”68岁的温州民间金融元老杨嘉兴如是说。然而蹉跎至今,杨嘉兴早已经放弃了成为“银行家”的梦想。最近几年,得了糖尿病的他自觉精力不如从前:“这些事情让年轻人来做吧,他们总能做成的。”说着这话,一直对《浙商》记者表示“很想得开”的他,眼里流露出些许迷惘。
那些事都是很好的,只是与我无关——在民营企业家寻求成为“银行家”的道路上,已过耳顺之年却终于郁郁放弃的杨嘉兴只不过是其中一道缩影而已。
作为中国经济浪潮中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家或许是最能体会到银行力量的群体——企业从“生”到“长”,若不幸而“亡”,银行所担任的角色息息相关。
民营企业家或许也应该是成为“银行家”的不二人选:金融的法则在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拥有足够的判断力,能让他们站在实业巅峰,企望另一块“暂时不属于”他们的天空。
然而,一年又一年,“银行家”依然只是个梦想,“民营银行家”依然在路上。民企要办属于自己的银行,面对着的是一堵看不见、摸不到又爬不过的墙。直到今天,情况仍未改善。
“百业之首”的诱惑
“你虽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这句网络中时兴的话用来形容民营企业家们的“银行家”情结或许最是合适不过。
在本期特别策划中,《浙商》记者采访到了数家参与发起民营银行的企业,大部分企业家对前景表示乐观,但多不愿意以实名出现在报道之中:“现在这个节骨眼太敏感了,说好说坏都怕有影响。”然而他们还是同意由《浙商》记者记下他们艰难跋涉中的心声,“好为同样有志于‘银行梦’的企业家们参考。”
在民营银行并未开放之前,很多企业家已经通过参股银行的方式,实现了“曲线救国”。一位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家对《浙商》记者称,他早在10年前就投资了一家商业银行,当时还是大家都不愿意投资的时候。六年后,他又投资了农村信用社。“现在看来,收益都不错,如果要转让,(收益)可在10倍左右。”
参股听起来简单,似乎没有发起开办民营银行那道看不见爬不过的门槛,却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大部分民资能够忍受的投资回报期一般在3年左右,但参股银行要想得到分红,按过往情况来看至少在数年以上,在此期间往往还需要不停的持续增资投入。这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沉重的包袱——要参股银行,得抱着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的决心。
与此同时,虽然参股银行也能获得不菲收益,但随着民营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参股已经渐渐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从企业家变身银行家是一种很难抵挡的诱惑,金融是百业之首嘛。”一位企业家如是说。在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俊波称:“未来金融业增量巨大,企业都应该在这个领域分得一杯羹,而不是现在的一小勺。”
本轮关于民营银行的吹风过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重庆、江苏、湖北等地的民营企业扎堆宣布要涉足民营银行。据统计,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0家民营银行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名称预先核准,27家企业提出成立民营银行意向。10月中,有消息传出,首批民营银行的名额已经下发至各省,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分别获得两个名额。
民营银行能改变什么
另外一种声音是,如果只靠开办几家民营银行就想改变过去僵化、保守的金融格局,恐怕也是奢望。在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上,马云[微博]就称:“靠今天这样的机制,我不相信还能够支撑30年以后中国所需要的金融体系。”
他认为,中国不缺银行,但“缺乏一个对十年以后中国经济成长承担责任的金融机构”。在他看来,阿里巴巴[微博]并非在做金融,而是在建立一个可靠的信用系统。“互联网拥有着大量的数据,今天中国缺的是银行改造,缺的是一套动态的、准确的信用体系,而我们正在做这样一套信用体系。在我们眼里,企业没有大小、国有民营之分,只有有信用、没信用之分。”
既然如此,为何民营企业家对于银行业如此“迷恋”?
“企业家们去做金融,动机很复杂。”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导汪炜称,“产融结合、多元经营、转型升级,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需求。以传统行业为例,商业企业对于资金流动性的要求很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苏宁去申办银行,我认为他们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有人表示,按目前金融改革的进度来看,可以想见未来几十年内,民营银行的牌照必将是稀缺资源:“未来金融领域逐步放开已成趋势,但是步伐未必快,至少在这一阶段中,银行牌照肯定值钱。”对于收益的预期似乎也建立在对改革进程的看空基础上,也有一种吊诡之感。
前述已经申报民营银行的企业负责人对《浙商》记者表示:“中国的金融再不开放就迟了,这是时代的需要。按照现阶段的金融格局来看,哪怕一两家银行倒闭了,也是兴不起大浪的。国家要对这个有信心。”
谁是幸运儿
“民营银行的事情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不少企业家对《浙商》记者抱怨。温州联豪商业保理公司董事长毛信吉则表示,不久前他刚咨询过一位银监会的朋友,其友告诫说“这事还很远”。一句话让本来有意于民营银行事宜的毛信吉如当头浇了盆冷水,只能将原先的打算先搁置。
毛信吉对民营银行的兴趣由来已久。此前一段时间,关于民营资本设立银行的政策正在密集出台,从政策角度来看,似乎民营银行设立就在眼前:继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营银行”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又于近日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很多人认为,这份被称为金融“国十条”的《意见》出台,为民营资本设立银行亮起了绿灯。
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尚有天堑。外围乐观的同时,内场却压抑得寂静,比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成立民营银行最为热衷的地区之一的温州。《浙商》记者从多个渠道获知,前不久温州金融办刚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家对于成立民营银行应当谨慎。官方的声音向在场的民营企业家们表达了“不支持”的立场。
这为民营银行的未来抹上了一层晦涩不清的颜色。杨嘉兴也从多个渠道获知,即使民营企业能办银行,也必须是“当地的龙头企业”。这是让杨嘉兴放弃梦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龙头企业”这一门槛,拦住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触摸银行业的可能性。什么样的企业才是龙头企业?答案不得而知。
还是有少部分人成了“幸运儿”。“这次的试验,国家很重视。”目前已经申报了民营银行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对《浙商》记者如是说,“其中最重视风险控制一环。我们作为主发起人,是要承担无限责任的。我们企业对此没有意见,国家这么重视,压力也是我们的一种动力。不过这次我们的注册资金是50亿元。即使出什么事情,我们也好控制。”然而他对申办的进度还是保持审慎,“我们认为结果应该是乐观的。但是现在真的很难有预期时间。还是要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结果。过去已经有先例,说改革说开放的领域,开个会又重新关闭的也有。这次能做成什么样子,真的不是我们民营企业说了算的。”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可能。去年5月26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然而一年多过去,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当时银监会的态度集中在“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并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等方面。最终,众多如毛信吉一样兴冲冲而来的民营企业家们又如他一般怏怏而回。
即使如温州金融办这样的官方声音亦对此事讳莫如深。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正式回应关于民营银行的消息了。在回应《浙商》记者的一条短消息中,他如此解释闭口不谈的原因:“对不起,我现在不了解这方面情况。因为银行的审批在银监部门。”
审批环节尚且如此纠结,不难想象,即使民营银行艰难落地,在未来的经营中也将面临更多困难。开放、支持;有限的开放、有限的支持;说了开放但是还要继续研究——民营企业家们在自己无法把控的两端徘徊,等待着“宣判”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