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拿到底牌,你必须出奇制胜。
当一只股票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公司未来的业绩、行业的转机和产品的推陈出新时,如何在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的情报,成为上市公司调研员最为头疼的难题。“市场上不知多少人都盯着呢,很多公司对信息也内控严格,挖到核心消息越来越难。”一位私募调研人员对记者感慨。
于是,不按常理出牌,成为调研员日常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当果粉们正拿着新出的iPhone手机细细把玩、爱不释手时,基金公司的研究人员已经把刚到手的iPhone砸开,分析其中的产业链公司,比如是否用了高通的芯片,是否用了某家上市公司的电池,是否用了某家上市公司的插件,等等。
当你还在网络上查找公司资料,或者实地与公司管理层谈笑风生,有些人已经悄悄安排亲朋好友“混入”目标公司打工,对公司状况进行多年的持续跟踪,其业界地位,产品更新,营销状况,一目了然,成竹在胸。
“碰上不肯就范的硬骨头,‘曲线救国’也是家常便饭。”研究员老张笑言,2012年,他对一家上市公司产生兴趣,客户也急需相关资料,但公司高管就是不予理睬,对调研的要求多次婉言谢绝。无奈之下,老张只好避实就虚,走访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甚至找了该公司核心技术替代专利产品的发明人。
迂回包抄也是调研者常用手段。从上游、下游、竞争对手、行业监管者、离职高管等各个角度对上市公司进行研判,这让错判的概率明显降低。
某资深投资人士曾这样说,“研究上市公司,最好的切入口是前董秘,一斤白酒下肚,对方知无不言,你在上市公司现任高管那里听不到的,从前董秘嘴里都能听到。”
与前董秘喝完小酒,还可以看同行睡个懒觉。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的私募投资总监老王对记者表示,联合调研时看同行已是他调研重点关注的方面之一,同行的参与人数,热衷程度,有没有人打瞌睡,开小差,都反映了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判断,衬托出公司吸引力的大小,“这很重要”。
这些只是调研员工作中“千方百计”的冰山一角。某机构对研究员的要求是无论通过何种手段,必须提前半年到一年预测目标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口号是“没有借口”。
“没有借口”,只能被迫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还得稳准狠,这正是公司调研这行目前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