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视难:扩张与管理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收件之初就能够有效识别禁运的是有毒物品,“一死九伤”的悲剧显然可以避免。事实上,《邮政法》第25条明确规定了邮政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并执行邮件收寄“验视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筛查禁运物品、保障寄递渠道的安全畅通。
在此基础上,《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邮政行业安全防范工作规范》又对收寄验视制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而据圆通12月20日发表的官方声明,圆通收件人员也有按照公司制度对该有毒物品进行了验视。
从事故结果看,寄件人谎称该物品无毒无害、未如实告知所寄物品的性质及恰当的处置方法,给收件物品的安全性确认带来一定的混乱。而圆通自身“验视”环节的失效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令业界担忧的是,事件凸显了“验视”环节的脆弱性,并非客观技术难题,也并非圆通一家单独存在的管理漏洞,而是整个快递行业的急速扩张与管理的不匹配,以及第三方安全监管的缺失。
“如果从技术层面来说,目前的航空货运在验视、安检环节,无论机器、人员配置,都已经可以较为有效地实现违禁物品把关,还有铁路货运。”一位快递公司管理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但目前民营快递更多依靠的是汽运,没有航空那么严格的安检措施,有的甚至仅仅只能依靠一线收件员的肉眼及其专业知识储备去判断。
对于目前快递一线的验视执行率能够达到多大比例,多位业内人士都很难给出一个准确数值。“高峰期时,一些大客户往往都已经事先打包好包裹,快递公司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依次开箱验货,全凭信任。”一位快递公司管理层坦言,行业的侥幸心理普遍存在。此外,依旧受困“价格战”的民营快递,受经济利益驱使,还面临成本投入、公平竞争等难题。
同时,由于寄递服务具有简便快捷、人物分离的特点,不法分子通过寄递渠道贩运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管制刀具、毒品等禁寄物品的案件过去也时有发生。这也引起了政府层面的关注,国家邮政局22日发出紧急通知,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落实收寄验视制度专项整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