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不少市民都懒得做家务,家政公司的保洁阿姨最近很“热销”。不过,李女士在请了多个阿姨以后,却越来越困惑:同样一间90平方米的房子,有的阿姨要打扫5个半小时,有的阿姨却2小时就干完了。一名保洁阿姨甚至自爆:“做慢一点,客户一般也发现不了,拖个一小时几乎是行情。”(7月28日《海峡导报》)
规避保洁员“磨洋工”不能仅靠业界良心
晴川
阿姨多干一小时,就多赚一小时的工钱,这种钟点收费模式,无疑是给家政员工“磨洋工”注入的一剂兴奋药。但这并不表示钟点收费本身有原罪。真正的问题在于:员工为什么能“磨”?为什么敢“磨”?
客观而言,这有员工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目前的不少家政企业,员工常常是临时招聘的,素质良莠不齐。而家政企业注册门槛低也是一个方面。一些家政企业,注个册,大旗一拉,就名正言顺地营业了。因为缺乏企业品牌意识和长久发展打算,往往是走一程算一程。走马灯似的生生灭灭,导致了员工流动频繁,随意跳槽现象严重。
另外,钟点收费这一模式也有一定缺陷。事实上,一地的用户对当地家政市场的价格行情是不该陌生的,如果担心钟点计费有猫腻,完全可以通过协商议价的形式,或者实行诸如建筑行业通行的包干制形式。虽也有难度,但却值得尝试。高性价比倘能让双方都获益,则偷懒行为是否可祛呢?
显然,在目前的家政市场这种获利模式下,要凭“业界良心”不再磨洋工,显然行不通。但是不是真如记者所言:有了规范的制度,有了标准的流程,以及完善的评价机制,就能让“客户消费起来更安心”呢?未见得。
一方面,这样的“规范制度”并不缺乏。早在2011年,我国首个家政服务业4项标准就已经开始实施,但另一方面, 4年来这一标准却一直处于尴尬地位,甚至形同虚设。问题就在于,其看到了统一标准的迫切性和共性,却忽视了家政自身所具有的行业特殊性。譬如,钟点工钱可以量化,但对于服务质量这些具有极强主观性的部分,譬如对卫生状况的判断、打扫时间的掌控等,怎样用一个一二三四的标准来对照打分?标准不仅要通俗简单,更要具有可操作性。缺乏实事求是的条条框框,某种程度上,几同于自设死局。
这不是说家政市场不需要标准,而是需要一个能在宏观上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内部运作规范提供范本。从实际看,用户满意与否,一般并不针对家政企业,而是家政人员的服务质量。这看似个人的事,恰恰是企业的事。这个范本的作用就在于,给企业提供一个培训方向,和专业范本,比如要求员工统一服装,持卡上门服务等,并由用户对提供服务者进行评价,这既促进了企业的自我品牌意识,也很好地履行了社会监督职责。
二是对企业行为规范。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可进可出的动态激励机制,譬如设立红、黑名单制度,奖罚分明,以此倒逼企业狠抓内部管理,提升运营之态。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谁拖延谁可耻、谁诚信谁受益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市场监管时刻在场,需要畅通投诉机制。倘若家政企业、员工都能从用户需求出发,都符合用户的要求,谁还能不放心把家交给他打理呢?
更多:
保洁阿姨“磨洋工”背后的爱与痛
保洁阿姨磨洋工,谁来亮黄牌?
保洁阿姨“磨洋工”背后的爱与痛
杨朝清
伴随着社会变迁,聘请家政人员逐渐从一种特殊性需要向普遍性需要转变。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市场供给,导致家政服务价格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保姆工资高过雇主”的鲜明反差。
然而,保洁阿姨“磨洋工”显然背离了劳动者的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是对契约关系的损伤和对雇主权益的变相侵犯——“磨洋工”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添了雇主的劳务支出;在家政计时收费的格局下, “磨洋工”让雇主多掏了腰包,让家政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
如果说 “磨洋工”是一种罪过的话,惩罚的板子却不能全部打在保洁阿姨身上。“磨洋工”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约定俗成“潜规则”的背后,也和家政服务的行业生态密不可分。在家政服务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当下,保洁阿姨素质的良莠不齐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她们也因此有了 “自说自话”的空间。
不论是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还是需要忍受歧视与社会排斥,抑或是向上社会流动的渠道狭小逼仄,保洁阿姨尽管拿着较高的工资,却依然面临着权利困境和发展瓶颈。当保洁阿姨看不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希望,就会将家政服务仅仅视为一个赚钱的门道;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磨洋工”成为一种短视、功利的理性选择。
长期高强度的重复劳动,对人们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造成损伤,是一个在许多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点,在护士、保洁阿姨等工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一个习惯“以财富论英雄”的时代里,保洁阿姨在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让她们和雇主只是一种雇佣关系,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温情——如果我们仅仅将保洁阿姨视为一个劳动的工具,却忽视她们的需要和情感,“磨洋工”就沦为保洁阿姨的一种生存策略。
减少保洁阿姨“磨洋工”,固然需要强化行业标准建设,促进家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也要改善保洁阿姨的生存生态,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更有尊严”。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让保洁阿姨活得更有体面和尊严感,她们的职业倦怠才会越来越少。
保洁阿姨磨洋工,谁来亮黄牌?
朱清建
在足球比赛中,当一方获得一球领先,而且快接近比赛结束时间时,领先一方时常会拉慢比赛节奏,该发球时迟迟不发球,而这,就是所谓的合理利用游戏规则,目的在于消耗掉剩余赛场时间,最终获得比赛胜利。新闻中的保洁阿姨磨洋工,不同于比赛中的想尽快结束战斗,而是想要尽可能慢地完成保洁任务,其目的无非也是为了保洁比赛的胜利——尽可能多的获得劳动报酬。“小时数×小时工资=劳动报酬”,是保洁阿姨的行业规则,她们或许认为,这也是“合理利用游戏规则”。
然而,在足球比赛中,对于领先一方的故意拖延时间,落后方往往会比较着急,而裁判也会对于较明显、拖延时间较长的队员果断亮出黄牌,以示惩罚,维护比赛的公正,确保结果的公平。同样的道理,同样一间房子,有的保洁阿姨要打扫5个半小时,而有的只需2个小时,很明显,前者就是典型的在磨洋工,在“故意拖延比赛时间”,并非“合理利用游戏规则”。对此,我们的雇主们很着急,因为这不仅让雇主多花了钱,还涉及到蒙骗雇主,你骗了我的钱,还侮辱了我的智商。是可忍孰不可忍!
比赛中的裁判公正执法,维护了比赛的公正和结果的公平,而在保洁服务中,雇主的着急只能转化为自己的气愤。根据目前的状况,雇主只能向家政公司投诉,而家政公司要么称“要相信我们,相信我们的阿姨”,要么称,发现阿姨磨洋工,或做得不好,可以在开工后的半小时内要求“退货”或换人。此外,对于阿姨磨洋工,还需雇主举证,无疑既增加了雇主维权难度,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说到底,是在保洁阿姨磨洋工的时候,并没有裁判对其亮黄牌。具体而言,是保洁等家政行业规则、流程以及评价机制不健全中,代表公正、公平的第三方裁判尚未出场。对于保洁阿姨磨洋工问题,不能全凭家政公司“内部解决”,而是要建立健全更规范的制度、更标准的流程,以及完善的评价机制,并成立由第三方介入的公正裁判方,比如说由公司成员、政府部门人员、雇主、社会人士组成的家政纠纷处理委员会。概言之,对待磨洋工问题,不能仅靠“业界良心”,而是要靠“游戏规则”和裁判的公正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