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两会结束了。在今年两会上,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代表委员的好议案、提案,以及建议和发言。这一切,被人们统称为“两会好声音”。两会虽然结束了,但这些“好声音”不应该沉没。

两会特殊的气场,很容易形成一种想说话、敢说话的氛围。而且代表委员来自各条战线,本身有着相对较高的知识性和专业性,很多代表委员更是本行业的权威人士、领军人物。代表委员能说、敢说、会说,对一些现象的揭露,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对一些问题开的药方,都给人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思想震撼。他们在两会平台上发表的声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在今年两会上表现得同样明显。

今年代表委员的“好声音”,不仅有重量,讲问题不留情面,谈原因一针见血;而且有质量,针对一些问题,开出了比较好的药方,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思路。一些代表委员认识到“你的不称职就意味着67万人的缺席”,在会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思考,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海宁市华丰村书记朱张金,在两会现场拿出了一袋花生米,数了10颗,用冷水一冲,短短几秒钟,整杯水都变成了黑色。朱张金通过“健康黑皮花生”揭示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没有会前的努力,是难以做到在两会上一鸣惊人的。

从过去的惯例看,这样一些“两会好声音”,有的会以议案提案的形式,由相关部门承办落实。而有一些“两会好声音”,特别是一些即兴性的发言,基本上随着两会的结束,而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这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虽然两会结束了,但这些“好声音”不应该就此沉没。这里有一个建议,不妨把代表委员在两会发出的“好声音”,有声必录,有文必登;特别是把代表委员精心准备的议案提案,登记统计,建档入库,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那就通过专门的网络平台,向社会全文公布。

“两会好声音”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晒晒“两会好声音”,别让“两会好声音”就此沉没,有利于我们甩开膀子、实现梦想。

随着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任命,本次两会的“人事重头戏”落下帷幕。这也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平稳完成了10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机构领导人换届,实现新交接、开启新征程、步入新时代。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政府为民执政。因为没有国家的稳定,就不会有个人的幸福。这次成功换届也意味着在探索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人权力交替机制上又迈出了坚实步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稳步推进。这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从国家权力的平稳交接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更看到了国家复兴强盛的未来。

选贤任能,治国之要。一个国家的政治能否凝聚人心,能否有决断力和执行力,重要一点就在于这种体制能否把真正优秀的人选到重要岗位。经过这次换届,一批“50后”、“60后”领导干部登上了中国政治的重要舞台。习近平、李克强同志都有过农村“村官”的经历,许多领导同志也都曾在基层摸爬滚打,一步步从基层走上来。他们经过基层锻炼,了解中国国情,体察民生疾苦,年富力强、阅历丰富,真抓实干、务实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新领导集体是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团队,必将率领13亿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千年梦想扬帆起航。

实现中国梦,道路并不平坦。发展水平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些都是建设“美丽中国”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新一届领导集体面临的重大考验。在全国两会中,我们听到也看到了,领导集体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对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相信他们有能力、有志气,扫清实现“中国梦”前进道路上各种障碍,带领中国开启新航程。

今年的两会在完成所有议程后顺利闭幕了,这个在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必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隆重一笔。当前,全国上下头等大事就是要把两会精神变成开好局、迈好步的实际行动,在践行国家意志中让两会精神落地生根。

十八大后的全国两会,以其丰硕的成果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形成过程,其展现出的生动图景催人奋进——“中国梦”从这个春天开始加快编织,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奋力起航,以治理环境为第一要务的“美丽中国”建设时不我待,以造福百姓为宗旨的城镇化建设更加强调人的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更加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众多挑战有了更坚实的应对共识……

两会上形成的意志和共识是难能可贵的,但从共识到行动,从意志到蓝图,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现实难题,仍然需要不断凝聚力量。比如“中国梦”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不少群众仍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发展难题,像收入还不高、社会保障还处在低水平,等等;比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等都有了指导方案,但把方案落实到位,仍然是极其繁重的任务,需要制定更为科学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以扎实的改革成效回报人民的信任;比如两会上代表委员所提交的意见、建议、议案、提案,都需要一一加以整理,在提交办理的过程中,如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让代表委员满意,仍然需要做好大量工作;比如在急功近利政绩观的左右下,城镇化建设随时面临着走样、“刮风”的风险,因此城镇化建设需要通过立法、规划、纪律来加以保障,等等。

今年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刚刚闭幕的两会不仅把党的主张变成了国家意志,还选出了一个好班子。两会后,不仅广大代表委员要把两会精神带回到群众身边,带到自己的自己岗位上,学习贯彻,带头践行,更重要的是两会选举产生的新的国家领导机构将在未来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以执政为民的崇高宗旨服务人民、造福人民。

一年之计在于春,虽然前方的道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但乘着十八大精神和两会精神的东风,今年的各项工作一定能够开好局、起好步!(作者系新华社江苏分社常务副总编辑)

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李克强在开场白中说,我们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从担任新职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是重大责任。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

每年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都万众瞩目。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将以什么样的施政目标和精气神来开好局、起好步,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民众的期盼。李克强总理在开场白中,干净利落、直奔主题、只讲“干货”,并坚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展现了大国政府务实为民的一贯作风,同时也为新一届政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对人民的最大尊重。人民,也只有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生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一切工作也必须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从实践中得出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各项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只有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必须坚持法治精神,忠诚于宪法,敬畏法律,依法治国,依法施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只有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谈得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才能真正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红利”。 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反之,如果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靠长官意志、官僚作风来行事理政,不但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也难以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也可能沦为空谈。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必须强化责任担当。人民期盼、民之所望,既是民心所向,更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要不回避、不退让;对于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险滩,要敢于涉足、勇于战胜;对于触及既得利益的政府机构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变政府职能,服务民众、让利民众,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正公平分配,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责任担当,必须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各地党政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坚决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为。责任重于泰山,责任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同心协力、合作共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有诺必践,言出必行。这样的施政目标和履职承诺,需要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将目标和承诺转化为、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务实作为,“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一定能够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

总理记者会是一年一度的两会“压轴大戏”。总理在台上的一言一行,可以说都是万众瞩目。昨天,从新任总理李克强走上发言席开始,在微博等网络平台,各界人士不断发表评价和感言。朴实,可能是大家用得比较多的词汇之一。

当天记者的提问涉及民众当前较为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改革遭受利益阻力、环境污染、城镇化、反腐等等。总理如何理解这些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会影响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对于这些问题,李克强均采用了朴实而形象的表述,可以说把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比如,对政府职能错位的问题,他说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对如何推进改革的问题,他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改革可能遭受的利益阻碍,他说“现在触动利益问题比触及灵魂还难”;对削减政府开支造福民生的问题,他说“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他还用九个字来回答关于个人情怀的问题:“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这些话语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在于语言通俗直白,而且在于确实比较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说出了民众内心的感受。“触动利益问题比触及灵魂还难”,是一些领域改革迟滞的深层原因,而“换手”和“甩开膀子”,则是民众对改革进程中政府行动的期待。

去年底,中央出台“改作风”八项规定,其中提出开会要“力戒空话、套话”。之所以如此强调会风,显然是因其能折射政府日常的执政作风。总理记者招待会也是一种“会”,会上的“文风”,更是民众前瞻政府未来几年执政风格的重要“窗口”。

期待招待会上这种朴实、务实的“文风”,能够续以务实的“政风”,更期待各级政府能够真正“甩开膀子”,解决好民众关注的各种问题。

□喻辛(媒体人)

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在万众瞩目之下落下帷幕。在今天的闭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他要“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则表示要“同全体代表一道,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三位国家领导人在同一天如此高密度地谈及对宪法和法律的忠诚,并非巧合,而是预示着治国理政理念的高度一致。

宪法共识是最根本的共识。在中国这样阶层众多、利益多元的国度里,人们的观念、见解必然形形色色。如何避免因观念的歧见造成行动的冲突,如何防止因利益的纷争引发彼此的对抗,如何消弭各人自以为是而带来的社会混沌无序,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道德、法律无疑都是重要调节手段。但只有通过理性协商、全民讨论并借由一套缜密的立宪程序外化而成的宪法,才能凝聚全民最大共识,并具有最大的稳定性、权威性。宪法乃一国之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依照宪法执政为执政党提供了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打江山、坐江山,改革开放的政绩实效曾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理由,但依宪执政则是执政党未来长期执政的最重要前提。宪法确立了执政党的宪法地位,使执政党的领导有了宪法和法律的支撑与保障;宪法要求“一切政党和社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而能够厘清党的行为与国家行为的边界,确保宪法和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依照宪法治国就能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绝对的权力易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普适性真理。法治能够规约权力,民主能够让权力谦卑,这亦是政治文明的一条重要规律。作为民主制度产物的宪法能够保证权力源于民、属于民、依于民、归于民,从而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宪法规定的预算决算制度、审计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如能严格恪守,则可以打造一个廉能政府,防止政府权力无限的扩张;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制度构成政府权力的边界和政府施政的目的,而司法机关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则能有效防范公权侵犯公民利益,型塑公平、正义的保护者形象。

依照宪法治国能够给予人民关于未来的良好预期,并能提供人民梦想成真的机会。尽管关于幸福的理解有着强烈的主观性,但人格有尊严,权利有保障,发展有机会,未来有预期,却是构成最大公约数的幸福衡量标准。中国有着由法律、法规、条例、政策构成的多种行为准则体系,但只有以宪法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才能力避准则林立造成人们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统一,实质是引领人民生活的行为判断标准的统一;宪法能够把人民当家做主、自由自主支配生活的诉求制度化、法治化,使其“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避免因权力的恣意带来社会生活的彷徨无措;对宪法的忠诚集中表征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宪法被尊重和恪守,是人民对国家、民族抱有信心的力量源泉。

(作者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为中国赢得下一个十年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思路聚焦之一

发展前行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正孕育在锐意进取的勇气之中

仿佛打开一扇时间大门,中国进入新的发展之境。全国两会落幕,从十八大后7位政治局常委在红色主席台挥手致意,到人大表决投票结束后领导人亲切握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登上舞台。“中国的下一个十年开始了”,全世界都在关注,“再出发”的中国,会给中国梦写进怎样的内容?

“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就职宣言;“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履职理念。十八大以来的四个多月里,理念宣示背后,更有改进作风的务实举措、严惩腐败的雷厉手段,勾画出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清晰轮廓。对方向的坚定自信、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对大势的准确把握,必将让“中国号”巨轮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

中国的发展是一幅前后相继的长卷,描画新的风景,既需别开生面,也要赓续传统。“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样的群众观、人民性,来自过去10年、30年、60年乃至90年所坚守的信念。大到对改革开放的不断思考,小到医改、社保的细节设计,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政策,宝贵的连续性尽显不变的宗旨信念。

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大致可以10年为一个阶段。以此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正是在关键时刻的一次次重要转身,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发展的“升级”,成就了今天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初,亿万人民激情澎湃,誓言找回“失去的十年”;南方谈话后,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中国迎来城乡巨变;科学发展的十年,面对各种“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中国经济快车毅然转轨。下一个十年中国向何处去,再一次激发了人们的期待。它不仅是中国人留给自己的问题,也是世界对中国提出的疑问。

有人说,当前的中国是浓缩了上下百年、囊括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盆景”。看不到中国之大、之复杂,就无法把握住中国发展的主线。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无论是“刘易斯拐点”预示的传统红利的消失,还是“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带来的发展天花板,都让人不由感慨: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

方此之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关键因素的“政治领导”,显得尤为重要。几个月以来,从中国方位的“三个没有变”,到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从“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强调“法治思维、法治手段”两个本领,到廓清“政府、市场、社会”三个关系;从提出“中国梦”到坚持“中国路”……无论是“布点”还是“铺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果断清晰,其中蕴含的为民情怀、务实作风、改革精神,让亿万中国人为之振奋,也让世界为之瞩目。发展前行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正孕育在锐意进取的勇气之中。

《纽约时报》刊文称,“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大国崛起的烦恼,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困惑,公民无序竞争的焦虑……中国的发展,个位数的加减法早就做完了,现在需要解的是复杂方程式,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更需要韧性。而在“两个百年”的视野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未来十年,恰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最宝贵、最关键的十年。以天下为公的信念治国理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有为,不辜负全国人民的信任和重托,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自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后,3月17日习近平同志讲话,再次强调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国家梦想”。虽然通往梦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但以科学的理念、扎实的行动,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能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赢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约法三章”,需要改革决心,也需切实可行的路径,还需透明、监督、问责等保障。

昨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表示要“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或许都知道“约法三章”的典故。它从本质上讲的是执政者向民众许下的政治承诺。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政府上任之际,表示将约束政府自身开支,推出指向政府自身利益的“约法三章”,同样也是一份承诺,是一份通往民心的契约。

无论是政府建设豪华楼堂馆所,还是财政供养人员庞杂,抑或“三公”消费,皆是近年来民众意见最多的领域,相关新闻屡屡被媒体曝光。政府开支当然要维持一定的规模,但是,奢侈、浪费的政府开支,无疑就是与民争利,与民生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可谓深中人心。

从今天开始,新一届政府就要开始“甩开膀子”以实际的改革举措,遵从“约法三章”,逐步向民众兑现这一承诺。

由于“约法三章”约束的是政府自身的利益,必然会遭遇改革者改革自己的难题,可以想见,会在现实中面临种种阻力,甚至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阳奉阴违”,消极抵制。这既需要改革的决心,也需要切实可行的路径,还需要透明、监督、问责等制度保障。

李克强总理表示,“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由中央率先垂范,是可行的路径。自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中央自上而下带头改革工作作风、会风、文风,各地、各部门跟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北京等地已率先宣布,今年的三公预算要实现负增长。“约法三章”同样理当如此,中央开始,各地跟进,向公众“约法三章”,停建楼堂馆所,逐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让“三公”经费大幅实现负增长。

“约法三章”,意在通过建设廉洁政府,而取信于民。这就是说,“约法三章”最终执行的效果如何,应该让民众看得见。现在,“三公经费”已经从中央部门公布到了省市一级,有些地方开始公布到了区县。近年来,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社会效果明显,在阳光之下接受民众的监督,“三公”支出逐年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那么,有关方面,是否也可以借鉴“三公”公开的经验,将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等信息也向社会公开,接受民众的监督?

再过一段时间,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将向人大作相关报告,能否做到“约法三章”将一目了然。对那些不能兑现承诺的政府部门,希望问责能跟上。

当然,在此之外,还应该完善制度建设,加快预算法的修改,推进预算民主,让各级政府部门花的每一分钱都能让人大和民众看得见。

李克强总理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相信,这不仅仅是针对政府职能转变而言,“约法三章”同样也是如此。承诺得以兑现,契约得以履行,也就自然得民心。

□新京报评论员 于德清

惟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恪守权力边界,才能稳定推进改革,继往开来,不至于“半途而废”。

全国两会已落下帷幕,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次第产生,顺利完成了换届。

纵观今年的全国两会,无论是两会代表委员,还是普通民众,都高度关注宪法与法律的权威能否体现,此前舆论甚至寻绎出新任领导人的“法律背景”,以为探寻他们未来施政路径的某种可能。

这样的“努力”显然并非虚言。昨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大闭幕讲话中表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强调,“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则表示,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在新一届领导人的讲话里,宪法和法律屡屡被提及,这是一种依法履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宣示与承诺。

一方面,从现代政治的发展趋势看,法治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共识。中国也不例外。多年以来,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迅速推进,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主体,都面临着界定权责范围,确立规则意识的严峻问题。

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导力量,尤其需要进一步厘清边界、约束权力,不使政令凌驾于法律之上。既不能滥用有形之手,随意干预微观经济;更不能朝令夕改,政随人改,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惟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恪守权力边界,方才有可能维护一个稳定的发展机遇期,继往开来,不至于“半途而废”。

另一方面,从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形看,也迫切需要回归到宪法和法律的原点,以期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有所突破。目前一些政策之所以屡遭民众诟病,根源就在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以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说就是,“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若想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只能是从宪法和法律出发,约束公权,保障民权,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大刀阔斧,一蹴而就;而是依法构筑最基础的制度环境,扩大民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在此基础上,调整既有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更公平、更公正的利益格局。

两会闭幕了,大幕刚刚开启。这个国家在完成换届接力的同时,也开始了继往开来的新征程。民众已经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一股股施政新风,相信也一定会在未来的施政过程中看到具体的行动。而所有的每一个个体的嘉言懿行,都将融入并成就中国梦。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昨日闭幕,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向2948名与会代表,系统阐述“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一最新阐释,第一次明确个体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指归。

去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阐释“中国梦”,顺理成章把“中国梦”重心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现在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并把它解释为三种“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现在我们再看“中国梦”,它联接起民族与个人,既体现民族意志又关照个人目标。自去年底以来,“中国梦”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不乏有人以地球村为坐标系进行着横向比较。现在“中国梦”有了更多人间烟火气,既宏大又有血有肉、可亲可感,必将成为催人奋进的时代灯塔。

应当说,“中国梦”离不开特定的国际背景,也离不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国际政治现实下,人仍然是有民族属性的,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民族的大舞台。中国梦是民族梦,它凝聚所有个体,产生向心力;而任何民族的事业都以人为目的,如果离开组成中华民族的那些个体,中国梦就成了一个空壳,没了生机。中国梦是民族梦与个人梦想“一体两位”,两种“梦”互为前提。

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让每个中国人梦想成真。这种个人梦想,大概没什么固定模式或标准,它可以是衣食无忧、一生平安,也可以是事业有成,成为明星、作家、科学家、发明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个人梦想因人而异,但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说中国梦是民族梦,意涵之一就是指人人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每个人都享有机会,意味着大家拥有公平竞争的舞台,为此国家应当把公平正义放到更重要的议事日程。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就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李克强总理昨日答记者问时的说法,就是“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付出努力,就应当得到回报。

要实现机会共享,政府应当做且可以做的事还很多,比如防止权力腐败、消除城乡壁垒、消除阶层流动的制度障碍,而从根本上说,还是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法治一方面是防止权力滥用,另一方面是保障公民权利。国家应当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每个人要梦想成真,也必须被置于法治框架下。

中国梦是一面旗帜,是一座灯塔,我们不仅要靠它把13亿人凝聚起来,而且要用它激发每个人身上的进取心和创造力。13亿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每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贡献自己的力量。反过来,每个人梦想成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也必然得以实现。

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幸福咬定青山不放松民生是重中之重 直面敏感而现实的问题

图/曹一

话题背景: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大会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李克强总理表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不搞空对空

本报评论员:你对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总体印象如何?

严辉文:新总理首秀,务实、干练、自信。他的话语平实、直白、有力。开场白短短的几句话,是对“人民总理”的最佳定位,可谓字字千钧又句句实在。

易国祥:李克强总理思路清晰,表达简洁,能够直面问题本身,有坚定的担当勇气,给人以信心,几乎没有王顾左右而言它的外交词令,许多问题的回答看得见摸得着,不搞空对空,大对大,比如本届政府“约法三章”令人印象深刻。

刘义昆: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专业和热情,他对问题有深入了解,回答在点,看得出有深厚的政治家素养和学养,也乐于与媒体交流,语言风趣、朴实。

以天下为己任

本报评论员:“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体现了李克强总理什么样的理念、胸怀?

易国祥:这九个字是他自己的体会,凸显出李克强总理在价值和人格方面的取向,即追求公平正义、政治清明、人民幸福。总之,“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集中抒发了一个大国总理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不辱使命的政治情怀。

严辉文:“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传达出了一位大国总理对做人做事的深邃思考,对执政为民的执著追求。我以为“行大道”是管总的,是“民为本、利天下”的逻辑起点,既蕴涵了对中国未来的严肃思考,又体现出了一位政治家坚毅、睿智、博大而又切实的个人担当。

为人民幸福咬定青山不放松

本报评论员:从“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可以预期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人什么样的执政风格?

严辉文:大道之行,则一切为了人民福祉,建立民生政府的民生情怀就成为了必然要求,让天下大众共享发展和改革红利的利益认知更是成为社会前行的驱动力,在政治家身上呈现出来的必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风格。

刘义昆:作为国家领导人,不仅有“行大道”的眼界与胸怀,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也要有“行大道”的“勇气、智慧、韧性”,不难预见,新一届中央政府领导人为人民幸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政风格。


民生是重中之重

本报评论员: 依据“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施政理念和方向,你认为新总理施政的重点在哪里?

严辉文:一是和平发展。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国利益所在,也是全球福祉。二是经济转型。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产业升级、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商品质量等问题,让人民有更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三是民生保障。把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食品安全、城乡均衡发展等短板补齐。

禾刀:总理确立的三个执政目标,与社会关注热点紧密相关。可以预见,未来总理将更加重视依法规范约束权力,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设,更加关注民生,特别是更加关注提高中低阶层收入的问题。

直面敏感而现实的问题

本报评论员:有媒体评论认为,李克强的回答比记者的提问更尖锐,你怎么看?

刘义昆:总理的回答确实比记者的提问尖锐,“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这些回答看似朴实,其实非常有分量。李克强总理最后自问自答地回答了一个国外舆论关心的问题:一个是担心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发展;还有一个是担心中国发展起来会不会恃强称霸。这个问题是非常敏感的,媒体记者没有问出类似问题,却被总理自己说出来,可见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所在。

访谈嘉宾

刘义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讲师

严辉文 新洲区文化局调研员

易国祥 青山区人大法工委主任

禾 刀 知名网友

全国人大会议昨天闭幕,2013年的全国两会也就此拉上帷幕。下一步,就是如何真抓实干、实现既定目标。抓落实,务实是关键。这其中,需要警惕的是,在地方操作中,要防止出现中央一些政策法规被“空转”现象。

“空转”现象,在以往的一些工作实践中有所发生。或是落实操作成了会议对会议、政策对政策、文件对文件的过程,“替换性”执行中央的政策法规;或是对政策精神和内容,“选择性”执行对己有利的部分;或是本应细化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却带了附加条件,“附加性”执行中央政策法规。还有个别地方,表面上加大监管力度,暗中却为不法商人和违法企业开绿灯,“欺骗性”执行中央政策法规。

上述情况,严重影响了政策法规的有效性,使政策法规呈现零效力甚至负效力,不仅破坏了法制统一和市场统一,而且削弱了中央的调控能力。这样的政策执行,不利于维护政策实施对象的利益,也有损政策制定、决策机构的形象。

造成中央一些政策法规“空转”的原因,一是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至上,对中央政策法规肢解、曲解,二是少数地方权力运行中扭曲了公共政策的本意。还要看到,一些政策自身也存在脱离地方实际的问题,加上一些地方的干部政绩考核导向不够明确、政策法规执行监控不力,导致政策法规的落地效率、作用发挥出现递减。

因此,当前尤需强调政令畅通,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止中央政策法规“空转”现象。这也是最好的落实。做到这一步,既需要进一步树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正确政绩观,建立干部政绩的科学考核机制,又需要切实完善权力制约体系,理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既需要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使出台的政策法规更具科学性、严密性、严肃性和全局性,也需要完善政策法规执行的监控系统,增强政策执行监控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

走出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能否做到落实两会精神不打折扣、保证中央政策法规不被“空转”,是对各地、各级领导干部的考验。

摘编自《人民日报》3月17日文/孙贵宝

政府职能从权力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能够有效减少政府乱花钱现象。完成这一转变,不光要求中央政府有使命感,更需要地方政府有自觉意识。

17日,在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关于反腐败的提问时,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李克强进一步表示:“这里我们也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总理的“约法三章”,掷地有声。毋庸讳言,现实中存在不少政府合理支出异化为过度消费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机构设施过于豪华,“三公消费”屡禁不止,年底突出花钱等现象,时常可见。尽管,对于这些现象的治理从未松懈,但是,距公众的期盼仍有不小距离。“约法三章”,是在中央政府层面对社会长久以来高度关注的政府支出问题的正面回应,也为中央政府支出

确立了一个公众看得见、社会可监督的“刚性指标”。这对于减少政府的自利性支出,减少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减少“三公消费”,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央政府带了好头,地方能否跟进?从形势看,中央政府的举措,对地方政府形成的示范效应,本身就是改变支出惯性的压力。但客观让“政府过紧日子”并不容易。因此,“一级做给一级看”,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这样,“约法三章”才能产生放大效应。

让“约法三章”产生放大效应,首先是坚持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即将财政体制的主要诉求点,从重视财政收入转向民生投入上来。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收支的平衡。但是,追求财政收入的增长,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唯一追求。民生账才是最大的经济账。财

政对于民生的持续倾斜,对于地方政府支出的分配,可以起到纠偏作用。

让“约法三章”产生放大效应,还需要内部决策机制的进一步科学化。地方政府支出的异化,从程序上看源于决策机制不够合理。如果决策、执行和监管机制能够实现平衡,乱花钱现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让“约法三章”产生放大效应,还离不开有效的外部监管。这既包括预、决算的民主化、专业化,也包括社会监管机制能够参与到政府支出的监管中来。政府支出的阳光化,是杜绝乱花钱现象的根本保证。

从根本上说,政府职能决定着政府的支出习惯。政府职能从权力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能够有效减少政府乱花钱现象。完成这一转变,不光要求中央政府有使命感,更需要地方政府有自觉意识。

本报特约评论员迩晓

铁路系统要降低债务压力,行政垄断式经营也不是出路。更好的出路,是通过建立竞争机制,用市场活力涵养底气和赢利潜力。

17日清晨,原铁道部门口“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牌子被撤下,换上“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新牌。本轮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头戏——铁路系统改制至此迈出了从政府部门到企业转型的关键性一步。这沉甸甸的一步,既是句号也是问号。句号是,铁道部长达64年的历史在换牌这一刻结束;问号是,铁路总公司未来将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

目前,社会最关心的是铁路总公司的债务问题。根据此次机构改革方案,原铁道部在商业银行拿到的贷款都由新组建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继承。原铁道部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铁道部总资产4.30万亿元,总负债2.66万亿元。庞大债务压力是否会束缚铁路总公司的发展,甚至扭曲其经营策略,导致铁路系统的企业化转型主要表现为票价上浮?

这一疑问多少有些悲观。铁路系统转型牵扯面较大,政府会适当支付转型成本。人员不调整不下岗,就是一种兜底保障。此外,原铁道部资产规模庞大,即使完全用市场方式处理债务问题,也不存在资不抵债的危险。

当然,也不能说疑问全然无据。如果铁路系统改制后,经营思路仍沿用政府部门的老套路,铁路总公司就可能继续保持行政垄断体制,铁道部的消失就可能只是换了一个垄断名称。如此,撤销铁道部的历史意义将被消解。

铁路系统改制,不能换了牌子就告结束。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说,转变政府职能“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就铁路系统而言,什么叫不搞变相游戏?就是不以建立行政垄断色彩浓厚的超大央企为目标。解决原铁道部的债务包袱,保持铁路系统经营性指标和公共服务属性的平衡,靠垄断换不来。事实证明,垄断总是具有降低公共服务水平来换取经营性利润的惯性和冲动,这种惯性最后又会演绎成与市场的互不信任。作为战略性行业,铁路系统改制经不起这样的试错。

铁路系统要降低债务压力,行政垄断式经营也不是出路。更好的出路,是通过建立竞争机制,用市场活力涵养底气和赢利潜力。在铁路资源尽在其手的情况下,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因此,结论很清楚,铁路总公司的前景决定于以下因素:其一,能否将管辖范围内的原铁路分局培养成一个个市场主体,通过提倡彼此竞争建立良性市场;其二,能否真正引入社会资本。引入社会资本,不能只看重其融资能力,而必须让社会资本进入铁路经营的各个环节,包括调度和定价这样的核心“权力领域”。没有这样的胸怀,引入社会资本并让其参与竞争,就只能是口号。

真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诚欢迎竞争,铁道部摘牌才能释放出巨大改制红利。政府部门在其他领域的向社会和市场放权,同样需要秉持这样的理念。

大会闭幕工作起步2013-03-18 06:48

在刚刚过去的十几天,来自基层的代表无疑是两会上耀眼的“明星”。“我是一个基层代表,我想发言。”回望两会,基层代表们屡屡摁亮麦克风时说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我想发言”背后,涌动着来自基层和一线的实践智慧与参政热情。来自基层,亲历一线,为民发声,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种职责。正因如此,很多基层代表都在“进京赶考”前,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与走访,成为“百姓有话问北京”的代言人。摁亮麦克风,握紧建言笔,凸显了来自一线的代表们的参政议政自信。他们的所议所言,往往来自实践,带着基层气息,代言百姓心声。通过全国人大这一平台,放大扩音,让更多的人听到了他们的诉求,看到了他们的期待,了解了他们的梦想。

而12天的议国是,也使这些基层代表有了更多站在全局思考未来的机会,对未来中国有了更大的信心,对“下一步”有了更明晰的方向。当来自基层的代表踏上归途,如何把两会上凝聚的共识传递给基层群众,如何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如何带领群众迈上新征途,需要写进每个人的工作计划中。

会议的闭幕,并不意味着履职的暂停。相反,基层代表们不仅需要带着使命与责任,从探索新问题的方向为民思考,更要从两会的共识出发,在真抓实干中,带领广大群众一起追寻梦想。

摘编自《人民日报》3月17日文/朱磊

1 2 3 ...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