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安全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两大基本诉求,二者像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亚洲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安全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搞得好,保障安全的资源就会增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增强,只有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才能实现可持续安全。

今天,亚洲各国呈现出总体稳定、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这是长期以来各国抓住机遇聚焦发展的成果。亚洲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今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正是通过发展,地区国家壮大了自身力量,促进了合作与信任,消弭了许多潜在争端。

然而,亚洲国家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的发展问题,成为进一步巩固安全的制约因素。亚洲地区有7亿多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下,这给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滋生提供了土壤。一些国家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动荡不止。亚洲自然灾害频发,应急、救灾的能力和资源不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从现实来看,亚洲许多安全问题,只有从发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只有大力推进共同发展,才能逐渐消除地区安全的薄弱环节,有效应对安全威胁的溢出和扩散。亚洲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各国深化区域合作,支持和帮助有关国家解决发展问题,以提升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地区整体安全水平。

行百里者半九十。展望未来,亚洲的长治久安更要依赖发展。地区国家需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与发展局面,共同抵制干扰地区发展的消极言行,让发展促安全成为亚洲高扬的主旋律。世界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稳定和谐的亚洲。域外国家应积极维护亚洲发展的良好势头,发挥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亚洲发展快车跑得更快、更稳。只有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亚洲安全与和平才有保障。

中国始终是亚洲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亚洲安全的坚定维护者。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发展好了,周边国家将首先获益。中国愿将自身的发展更多惠及亚洲国家,积极促进地区发展与繁荣,为亚洲可持续安全作出新贡献。亚洲各国也要握紧发展这把“总钥匙”,化解安全挑战,共同推动实现亚洲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

(本系列结束)

【复合型安全挑战要以综合安全的新视角来审视和应对。树立新的安全理念,大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机制保障,各国一定能为亚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

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同时也是安全环境极为复杂的地区。亚洲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渐趋多元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具有突发性、传导性和联动性。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是突出挑战。近年来,地区热点问题不时发酵,领土海洋争端有升温趋势,域外大国“重返”或转向亚洲,人为突出了地区安全议程。同时,金融风险、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明显上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亚洲各国上了一堂深刻的金融安全课,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威胁太平洋沿岸生态安全,马航失联客机乘客来自13个国家,搜救工作涉及26个国家……

面对诸多复合型安全挑战,地区国家亟须以综合安全的新视角来审视和应对。“统筹维护传统领域与非传统领域安全”“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习近平主席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深刻阐明“综合安全”的内涵。

实现综合安全,要秉持开放、发展、全面、联系的理念。重要的是,统筹好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传统与非传统以及不同领域安全等因素,树立与尊重亚洲多样文明、谋求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观、发展观相匹配的新型安全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实现综合安全,要大力加强能力建设。综合安全需要长时间经营、全方位投入,各国在加强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和手段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地区整体安全合作水平。要凝聚安全共识,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运用多种手段,形成合力,实现地区总体安全。

实现综合安全,还要不断强化机制保障。中国倡议在亚信基础上探讨建立一个涵盖多个领域、符合各方利益关切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既要利用好亚信、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现有机制,又要围绕特定议题和领域开创新的平台;既要发挥好政府的引领作用,又要广泛开拓社会和民间资源。中方倡议在亚信框架内建立成员国防务磋商机制及各领域信任措施落实监督行动工作组,深化反恐、经贸、旅游、环保、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肯定,各方携手努力,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从低敏感领域向实质性合作推进,必能为提升整体合作水平创造和积累有利条件。

亚信上海峰会进一步提升了亚信在地区合作机制中的分量,也在创新亚洲安全理念,推动建立亚洲安全合作新架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一切,有助于地区各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安全,为亚洲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面向未来 增加互信2014-05-26 07:11

中国在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经济大国以及发挥政治领导作用的国家,中国邀请众多亚洲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第四次峰会。我对中国担任亚信主席国以及中国的领导力和提出的愿景寄予厚望。

亚信于1992年成立。在短短22年时间内,亚信成员国增加到26个。这26个成员国覆盖了亚洲领土和人口的90%,具有重要影响力。亚信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大多数重要亚洲国家参与的平台。

亚洲包含众多非常重要的国家,如中国、印度、韩国等。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比较大的比例,同时也可以在世界和平与安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亚洲很多安全问题尚未解决。但亚洲特别是东北亚是增长和创新之源。国际社会希望今后是亚洲时代。实现这种期待,亚洲国家应该更加团结,为将面向未来的愿景变为现实贡献力量。

联合国非常高兴以观察员的身份代表国际组织参加此次峰会。联合国对许多冲突、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感到关切,本次峰会是各国领导人讨论这些问题的合适平台。

亚洲存在着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等,但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话解决。我对某些问题的持续感到关切。希望各国领导人展示政治领导能力,面向未来,寻求共同的繁荣。亚信第四次峰会是建立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的平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治承诺和灵活性以及面向未来的态度。

在亚洲这个变革、创新、增长、贸易迅速发展的地区,中国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对中国的期待,也是我参加亚信上海峰会的原因。

亚信成员国应增加各国之间的积极互动,在成员国间建立互信。此外,还需要各国领导人作出庄重承诺,提出愿景,加强信任,相互尊重,在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展现灵活性。

(作者为联合国秘书长,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吴云、李秉新采访整理)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21日在上海举行,会议主题是“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大会讲话题目是“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这些关键词的相互交织,勾勒出亚信峰会的基本轮廓。

谈亚洲,各国学者通常绕不开两个表述,一个是“经济增长”,一个是“安全困境”。亚洲的经济过程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这是亚洲安全的时代资源。与此同时,亚洲很多国家都感觉自己“不够安全”,这与国家大小和经济的好坏关系不大,中国作为亚洲大国和强国,我们的安全感受并不比马来西亚或是新加坡更好。

亚洲历史遗留问题多,各国的利益觉醒同经济发展来得一样快,而亚洲缺少有效的安全机制,建立它看上去困难重重。何为“安全”,怎样实现它,尚缺亚洲范围内的共识。

亚洲安全受外部力量、首先是受美国的影响很大。美国同多个亚洲国家分别结为军事同盟,并且有对第三国的针对性,增加了亚洲彻底走出冷战的困难。由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服从于它的全球战略,使得亚洲安全面貌必须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安排,这必然增加亚洲安全的实现成本。

在亚洲安全极其复杂的棋盘上,并无完全意义上的大小力量之分。比如中国强大,经过美国一“平衡”,评估中国是否强大就有了新视角。各种信息刺激了地区内安全姿态的混乱和矛盾,增加了战略不确定性。

亚洲国家需要做一些清理,分清哪些是亚洲当下的客观现实,哪些属于各国的主观愿望,我们需要在这两者中间学会妥协。

关于亚洲领土纠纷,我们需看到:第一这些纠纷是实际存在的。第二不让这些纠纷搅乱亚洲的合作大局是全地区的真实愿望,各国舆论中的激烈呼声大多反映社会的表层情绪,而非终极理性。第三,各方应一定程度上尊重实力,即主张领土主权的综合能力,也同时尊重围绕领土问题的其他要素,只有实现对它们的艰难整理,才能避免最终走向实力对抗。

让一些国家很快放弃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不现实,然而所有亚洲国家需要明白,美国化解不了亚洲安全困境本身,而且致力于这种化解大概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相关国家至少应当不强化对美国的安全依仗,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转向协调亚洲国家之间的安全关切。

亚洲的安全最终要通过亚洲国家增加互信与合作来实现。欢迎外部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建设性角色,但应反对它们支持一方反对一方的深度介入,因为那样只会增加亚洲摩擦的潜在破坏力,它所营造的所谓“安全”也将是更大安全困境的过渡状态。

亚洲安全在实现体系化和制度化之前,哲学就成了重要的东西。哲学能创造态度,能在危急关头提供决定性的理性。中国至少是世界上少有的耐心大国,对和平的呼喊不遗余力。无论横看纵看,这都是亚洲长久和平的宝贵起点和支撑。“安全困境”的头绪再多,但维护和平的决心可以是亚洲安全那条无形的底线。▲

被称为中俄“天然气大单”的两项重要文件21日在上海签署,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见证了文件签字仪式。从2018年起,俄罗斯将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围绕这一“天然气大单”的谈判持续了十年之久,双方就价格在最后阶段问题相持不下。两国20日签署约40项合作协议,唯独天然气合作不在其中。当西方媒体兴奋猜测这一轮谈判或已“失败”时,购销合同的签署却在21日“意外举行”。

这个情节反映了双方价格谈判的艰苦和复杂性,它让人看到中俄战略关系对两国坚持各自利益的包容。

中俄签署“天然气大单”是地缘经济和政治重大事件,它规模巨大,持续长久,必将把两国经济更紧地拴在一起,并因此产生一连串的利益效应,直至延伸到政治领域。简单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多了一根结实的纽带。

两国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俄罗斯卖给中国天然气的价格,这是两国舆论最关心的合同细节,但两国政府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宣扬这个价格的“贵”或“便宜”都会让一方舆论满意,另一方不开心,而保持模糊性最有利于让最终签约这件大好事保持好的社会效果。

但我们可以从外围猜测这一最终价格的区间。我们知道,价格是实现双方利益的核心环节之一。中俄都是大国,都处于国家复兴的途中,对两国开展战略合作都有强烈愿望,在这种条件下,由一方的意志主导谈判进程、另一方只能接受对方意见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双方的国家能力和地位可以支持谈判的平等。

近来俄罗斯与西方发生严重对立,其向东看的战略意向更加明显。由于欧洲购买俄天然气呈现未来的下降趋势,中国成为新战略买家的意义得到加强。毫无疑问,当下是更有利于中国的谈判时间点。

但这种有利是相互的和具有市场意义的,中俄双方都不会把它转变成一个地缘政治倾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度稳定,双方的天然气合作是互利经济合同,它的公平更多取决于长期因素和两国的战略预测,临时性因素的影响在这当中会是有限的。

对中俄两国社会来说,最重要的是“天然气大单”最终得以签署的事实,它的双赢性质不容置疑。任何一方祈望己方“全胜”、对方“溃败”都毫不现实,决不会有那样的合作,它即使能签,也不可能执行30年。

中俄利用普京访华的很短时间,给双方天然气合作画上“完美句号”,这展示了双方推进彼此战略合作平稳前行的能力。两国经济合作同时伴随了利益博弈,两国的政治关系现状帮助这种博弈更趋理性,而不是刺激它变得肆无忌惮。

对于外部世界,中俄实现天然气合作将产生链式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增加了中俄两大国外交及经济合作其他关键方向的主动性,有利于促进亚太地缘政治的进一步均衡。西方对中俄21日签约的意外,尤其是舆论对日本“备感挫折”的分析,是效力的快速反应。但预计中国将保持一如既往的克制,不会愿意展示合同对于任何第三国的意义。这种额外的东西,还是让各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21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中国将同各方一道,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作为中国今年主场外交的重头戏,在上海举行的本届亚信峰会,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特别是习主席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在发言中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既受到与会各方的瞩目,也获得了举世关注。新亚洲安全观,体现了中国外交奋发有为,更彰显出中国不回避责任、愿意承担责任和能够承担好应该承担的责任。特别在错综复杂的现实语境中,维护亚洲安全更显得必要而紧迫。

在七大洲中,亚洲局势堪称最复杂。这体现在人口众多——全世界67%的人口,是众多文明、民族的汇聚交融之地,还体现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制度差异明显,再加上潜在的领域争端,就导致亚洲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较大。为此,就需要刷新理念,诚如习主席所称,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

抛弃旧观念,拥抱新理念,就应该明确最基本的一点,不管诉求如何多元,既然大家共同生活在亚洲这个大家园里,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已经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就应该努力维护亚洲安全,亚洲安全了,自己才能拥有稳定的发展前途;亚洲安全了,世界也有安全稳定的前景。因此,只要不断凝成共识,不断为共识加劲、添力,亚洲安全才不会遥远。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正因为亚洲局势较为复杂,更需要珍惜团结。有摩擦不可怕,有猜疑很正常,关键是通过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更应该明白,亚洲的事情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只有自己才最关心自己的安全,有了摩擦就寻求外力,只会使局势更复杂。我们有能力,也有智慧通过加强合作来实现亚洲和平稳定。

维护亚洲安全,还需看清何谓真正的敌人。在当前,亚洲所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其中,既有热点敏感问题又有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等。而且,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正在危害亚洲安全,不容小觑。

安全离不了发展,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正因为亚洲各国发展不平衡,更需要集中精力搞发展,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不断夯实安全的根基。碰到了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先放一放;遇到了无法回避的争执,不妨拿出更多的诚意。解决的办法有千万种,前提应该是和平,立足点应该是不影响发展。这不是比拼拳头的时代,我们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多年来,中国一直敢于担当,比如推动六方会谈进程,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应有贡献。如今,中国已经接过了亚信主席国的职责,可以预料,中国势必更有动力尽责,也更愿意看到和平稳定发展的亚洲。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亚洲梦,需要多方努力。“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只要亚洲各方有诚意、有行动,美丽的亚洲梦就不会太遥远。

今天上午,习近平主席主持第四届亚信峰会并作主旨讲话。针对当前亚洲面临的安全问题,习近平对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深刻阐述和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得到与会领导人高度认同,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共鸣。同时,习近平描绘了搭建亚洲安全合作新架构的蓝图,并积极倡导亚洲每一个国家携手共同走上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的道路。峰会也就新的亚洲安全观达成更广泛的共识,人们对亚洲的和平和发展更具期待。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亚洲各国在在经济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和推力,国际影响力上升。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区域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非传统领域安全的挑战在加大,“三股势力”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此情况下,要实现安全与稳定,亟需一个新的安全观,以达到合作共赢。近些年,中国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并持之以恒地在世界各种场合推介这种安全主张。亚洲作为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地和发展繁荣之基,新的安全观理应首先在这里生根。

但亚洲的现状是安全理念和安全合作发展相对滞后,缺少具有行动力的整体安全框架,成为严重制约亚洲发展的短板。在今天的亚洲,还有人信奉冷战思维的陈旧安全观、热衷搞军事同盟,这是在逆历史潮流,不利于亚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更不能适应当今亚洲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而习近平提出的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亚洲新安全观,正适应了当下与未来亚洲的需要和亚洲各国人民的诉求。

本届峰会秉承亚信宗旨,以“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为主题,与会领导人围绕“亚洲安全形势”、“推进亚信对话、信任与协作的措施”等议题发表意见,有助于促进亚洲共同安全理念的形成。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言,“世界上没有各国领导人通过对话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峰会,覆盖了欧亚大陆90%的领土、人口占全球的50%的亚信成员国在谋求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合作,为亚洲和世界安全、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在峰会上,亚信成员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表示对中国接棒亚信轮值主席国寄以很大期待,对中国在担任亚信主席国过程中的领导能力与远见卓识表示信任。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肩负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责任和义务。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发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尊敬。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平等民主;在发展进程中寻求合作共赢;在全球治理中实现公正实效;在多元文明中推动共同进步;在相互依存中谋求普遍安全。中国所倡导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政治理念,为亚洲和世界发展注入了新内涵。各地区国家间同舟共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

作为多个区域组织的参与者,中国为亚洲安全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以此同时,中国致力于同亚洲和世界各国一道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在和平与安全、可持续发展、环境、国际贸易等方面,中国已是全球的重要力量,这些经验对担任亚信主席国大有裨益。

展望未来,笔者相信,亚洲安全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证明,秉承和平、尊重、诚信和包容理念,积极促进地区安全与经济平衡发展的中国理念以及全面促进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的立场经得住考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念,也在推进亚洲热点问题解决和维护地区和平发展方面逐步显现着它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亚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亚洲地域辽阔,不同的次区域有不同的特点,是世界上民族、宗教、文明等最为复杂的板块,同时也蕴育着交流互鉴、共同繁荣进步的巨大能量。因此,在亚洲提出一种新的安全观,使不同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在共赢的理念下,实现和平共存,是至关重要的。借此次亚信会议的机会,提出并推进中国的一些主张,在成员国中间寻找共识,携手努力,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近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在中阿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已举行了几次文明对话大会。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明通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类似的和平发展举措,都是中国一直在倡导并且身体力行的事。

中国一直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地区安全,通过谋求合作和发展来促进安全。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民生改善了,才会有利于安全的推动和促进;而贫穷和落后则会产生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素。通过共同发展来保证安全,这需要亚洲各国共同努力,寻求广泛共识,并扎实推动。中国政府提出“一路一带”战略构思,加强与亚洲各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亚洲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这也给亚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会继续深化、促进经济合作和文明交流等方面的努力,以增进互信,增进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落到实处。此外,建立有意义的多边机制,将区域、亚洲、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都是此次会议推动和努力的方向。亚信上海峰会给亚洲各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增进了解和互信,加强合作,实现区域稳定、合作与发展。

目前,中国周边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热点问题频发,这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谋求安全与稳定是亚洲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普遍愿望。中国一向主张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来解决区域矛盾,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推动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社会发展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武力观念来解决矛盾,实现政治意图,将会给社会和民众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用政治的、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是唯一正确的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亚洲的未来会更美好。

(作者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握手言欢的图片,在世界各地媒体辗转相传时,地球另一端的一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此刻在华盛顿的白宫中也许有些失落。再没有比俄罗斯和中国结成“准盟友”关系,更令美国头痛的事情了,这两个世界上都举足轻重的大国联起手来,可以在国际上使一些事情成功,也可以使之失败。

借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之机,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本年内的第二次会晤,而且都是在这两个国家举办重要国际活动之际,其中所释放出来的相互支持之意,再也明显不过。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在深化战略协作关系、全面推进合作的同时,在能源合作领域正在实现重大突破,双方于21日签订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有报道称,该协议总价为4560亿美元。(相关报道见A8版)

俄罗斯大幅度提高向中国供气水平,绝非一时冲动,但又受当前事态所激。这些年来,欧洲一直是俄罗斯油气的最大买家,俄罗斯从中获得了最大的能源商业利益,但也给自己的行动自由带来极大困扰。苏联解体以来,能源出口一直是俄罗斯的主要财政来源,欧洲买进俄罗斯的油气,使自身能源安全受制于后者,但一旦前者找到替代渠道、减少购买后者的能源,俄罗斯的能源利益就将受到很大损害。欧洲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不断逼迫俄罗斯顺应前者的轨道。最近的事件就是不断恶化的乌克兰局势,这是由美国和欧洲共同导演,一下子将俄罗斯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也空前激发了俄罗斯加速调整能源出口方向的危机感。

能源合作是中俄形成“准盟友”关系的突破口,一个是急需购进能源的国家,一个是急需卖出能源的国家,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两国达成时间如此之长、数额如此之大的天然气买卖协议,其影响和意义已不只在商业层面,而必将逐渐分解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国际能源贸易的主导权,改变全球能源交易地图,连带引发世界地缘政治的改变。

中俄此次达成的能源协议,在两个方面都令人瞩目:其一就是数量巨大,另一个不太为人所提及的是,两国可能开创能源交易的新模式,具体说就是绕开美元。在这方面,俄罗斯有更强烈的意愿。近年来,俄罗斯一直致力于在经济上摆脱美元束缚,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更是加快了退出美元的步伐。今年3月俄罗斯减持美元债券达20%以上,创造了单月最大减持幅度。由于俄美已因乌克兰事态而陷入准冷战状态,未来若干年份俄与西方关系都不可能有大的改善,俄罗斯退出美元机制的决心,极为坚定。这也促使俄罗斯积极推动形成一个以金砖国家为主的新经济世界,以替代传统世界经济的主导机制七国集团。

一旦中俄能源贸易转向以卢布和人民币为结算单位,世界经济、政治将会进入一个新的时刻。它极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鼓励更多早就对美元担惊受怕、欲去之而后快的国家,也大胆在国际能源交易中不再使用美元。由于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费,都已转向亚洲,当亚洲两翼的国家,借由诸如亚信峰会这样的机制,逐渐形成能源联盟并在能源交易中改用其他货币形式时,其后继影响首先是在能源领域,全球能源贸易地图将改写,围绕能源的地缘政治面貌也将改变。其次是,世界经济和金融将全面进入去美元化进程,美元霸权未来将逐渐失去支撑,美国掌控全球经济、政治事务的能力,将受到更大挑战。

未来若干年内,如果这一切成真,美国将会为当前的乌克兰和东亚的鲁莽冒进而后悔。这违背了冷战时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一个重要警告。在反思尼克松政府决定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时,基辛格强调了一个重要地缘战略逻辑,那就是:“我们与潜在敌手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我们对它们两个当中任何一个的选择,永远要比两个敌手之间互相的选择要多。”现在,当美国不谨慎的作为,同时激起中俄两个大国的不安全感时,中俄两国的合作水平,明显已高于彼此与美国的合作水平,这也使美国失去了同时制约中俄的筹码。

即使在冷战时期,美苏处于极度对立的状态下,这种状况都未曾出现过。美国很可能要为自己的战略短视付出代价。

程亚文(北京 学者)

【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这一建议如能付诸实施,将是一项惠及整个亚洲、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工程。】

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提出亚洲的事情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这就是说,亚洲的事务归根结底要由亚洲人拿主意。

亚洲的事务要由亚洲人拿主意,是因为亚洲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搞好亚洲的愿望最迫切。目前,亚洲形势存在着两大趋势:一方面,亚洲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逐渐形成群体性崛起的势头,出现了21世纪是“亚洲世纪”的说法,充满发展机遇与潜力。另一方面,亚洲国家拥有不同的制度、宗教、文化、发展阶段,相互之间又存在各种领土主权、海洋划界纠纷和纠缠不清的历史恩怨,热点问题相对集中,而且往往热度不减,棘手问题此起彼伏。如何推动头一个趋势,管控第二个趋势,需要亚洲人拿主意。

亚洲的事务要由亚洲人拿主意,必须要有适当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平台。环顾亚洲,各种次区域组织有不少,但迄今没有一个地区性安全合作机制,这是亚洲合作的短板,如何有效弥补这块短板,是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亚信是本地区覆盖范围最大、成员数量最多、代表性最广的地区安全论坛,有担当全亚洲安全对话合作平台这一重任的潜力和可能性。因此,习近平在上述主旨发言中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建议,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这一建议如能付诸实施,将是一项惠及整个亚洲、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工程。

亚洲的事务要由亚洲人拿主意,关键在于亚洲各国能否秉持新的亚洲安全观。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并以生动、明晰的语言,对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这四大安全理念进行了深刻阐释,特别指出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

亚洲的事务要由亚洲人拿主意,并非亚洲版的“门罗主义”。新的亚洲安全观具有包容性,亚洲之外的国家可以为亚洲安全和合作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大家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应该说,美国是亚洲能否实现和平稳定繁荣的最大外部因素。妥善处理亚洲事务中的美国因素,至关重要。亚洲的事务要由亚洲人拿主意,并非要排除美国的存在和影响。亚洲各国仍把对美关系放在各自对外关系的重要甚至首要位置。亚洲各国应促使美国因素成为积极因素,防止其成为亚洲事务的复杂因素。

中国今年接过了亚信主席国的职责,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将是中国2014年到2016年担任亚信主席国期间的重要着力点。这将为实现亚洲人的事务要由亚洲人拿主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贾秀东

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第四次峰会在上海成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在亚信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中国还正式接任2014年至2016年亚信主席国,倡议成立亚信非政府论坛等推动亚洲安全合作和亚信发展的重要举措。中方有关倡议与举措引起与会各国、各方普遍共鸣与积极响应,大家认为亚洲安全合作迈入加强对话协作、创新安全理念、推动亚洲安全机制建设的新征程。

当前亚洲地区形势总体向好,同时也面临各种新老问题困扰,亚洲怎么办,世界都在看。亚信上海峰会召开可谓恰逢其时。峰会提出了加强亚洲安全合作的观念、原则与路径,对外释放了亚洲将继续保持和平发展的积极信号,增进了各界对亚洲发展前景的信心。

加强亚洲安全合作,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离不开安全观念上的革故鼎新。无论是冷战结盟对抗的老路,还是损人利己的邪路,都不能维护亚洲和平。这次峰会提出了亚洲安全观的新理念,既是对亚洲国家历史传统的尊重,也照顾到亚洲多样性、差异性、成长性的现实特点,起到了思想上扶正祛邪、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

加强亚洲安全合作,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归根到底要靠亚洲各国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亚洲人民素有追求独立自主、反对外来干涉的优良传统。中国、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益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亚洲国家通过加强区域贸易与金融合作,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随着亚洲在世界经济与战略格局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亚洲人办好亚洲事情的诉求、信心与能力进一步增强。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亚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加强合作来实现亚洲和平稳定。亚洲国家在加强自身合作的同时,要坚定致力于同其他地区国家、其他地区和国际组织合作,欢迎各方为亚洲安全和合作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加强亚洲安全合作,维护亚洲和平稳定,需要遵循亚洲方式。亚洲国家安全关切多种多样。只有遵循平等协商、团结合作、互谅互让、循序渐进的亚洲方式,凝聚各方共识与智慧,将亚洲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动力,才能为亚洲安全真正撑起一片蓝天。

加强亚洲安全合作,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务之急是推动亚洲各国加强对话,增进互信,妥善管控分歧。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形成各国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再进一步,则是要不断推动建立亚洲安全合作机制,打造亚洲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共同体。亚信作为亚洲地区重要多边安全平台,具有代表性广泛、机制建设日趋完善、法律基础更加完备、主要合作方向明确等特点,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为维护和巩固亚洲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维护和平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是亚洲各国的共同梦想。有梦想、有奋斗、有追求,一切就有可能。亚信上海峰会在亚信发展史以及亚洲安全与合作进程中已经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以亚洲安全观为指导,在亚洲各国、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亚洲安全合作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俄领导人在上海见证天然气贸易的合同问世,足以说明两国正朝着能源统一空间的目标前进。中俄能源合作已进入一个双向驱动、稳步加速的全新发展阶段。】

中俄两国领导人的上海会晤,留下了一份“重量级”的联合声明,其中双方有关构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表述尤为引人注目。紧随其后,昨日,中俄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然气供气协议,历经十余载的中俄天然气管道谈判终于结束“长跑”。

中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是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2011年倡议中俄建立能源战略伙伴关系的升级版,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与阿联酋、土库曼斯坦等国先后建成能源战略伙伴关系之后,对外能源合作关系的最高等级。西方媒体已用“能源联盟”来界定这一组极为重要的大国关系的新特征。

中俄能源合作跃升为全面能源伙伴关系是国际大环境、地区小环境和双边以及各自国内微观环境综合作用下自然演化的产物。两国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互有所求是显而易见的。全球能源市场上价格高企似已成为大趋势,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自身供给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寻求外部稳定的能源供应。这涉及中国的能源安全这一重大命题。

俄亦是如此,但作为生产国,这种能源安全关乎的是另一种利益,即如何顺应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的大势,更多加强与本地区国家首先是中国的能源合作,获得更多的能源红利,为本国的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金支持。

最新的外部驱动力在于,“页岩气革命”使得原先分割状态的地区市场逐渐变为全球市场,原先向美出口液化气的西亚北非国家的天然气被迫转入欧洲市场,导致俄在欧洲能源供需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在此意义上,从长远角度看,作为增长最快和潜在份额最大的市场,中国拥有了部分对俄议价的主动权。

而且,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陷入僵局,可能导致俄和西方在能源领域相互较量的可能性增大。欧洲进一步谋求减少对俄能源依赖已被列入优先议程。俄罗斯将不得不加速寻求新的替代市场。聚居了最多新兴经济体、其中包括正在不断成长的中国这一亚太庞大市场,将成为俄的优先选择。

中俄天然气合作已谈判经年,这次终于在普京访华期间、在中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下顺利开花结果。两国领导人在上海最终见证天然气贸易的合同问世,也足以说明两国正朝着能源统一空间的目标前进。

整体而言,构建全面能源伙伴关系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从石油到天然气,从电力到煤炭,从核电设备到其他技术供应,从下游到上游,两国的能源合作最近几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方位的拓展。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能源合作历史上双方均曾出现的“一头热”不同,中俄能源合作当前已进入一个双向驱动、稳步加速的全新发展阶段。

可以预期,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很可能会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快速扩张期。中俄应该在合作中凝练共识,逐步营造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能源合作文化。这不仅是姿态的体现,也是中俄构建成熟大国关系典型范式的必要基础。

□杨成(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亚信,意在亚洲安全与信任。亚洲的安全与信任有着人类安全与信任的共性,有国家防御、国家间合作以及地区性共同安全三层内涵。同时,由于亚洲的区域特点,亚信与其他地区的安全与信任必有差异,因此需有针对性地去建设。

由于亚洲十分庞大,从西亚到东亚幅员极为辽阔,外部世界并不总把亚洲当作整体看待。在欧洲殖民时代,欧洲自诩为世界之中心,把亚洲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亚洲更是欧美殖民扩张的对象。即使在去殖民之后,列强仍给亚洲遗留诸多主权与权益争端,而这种基于民族利益的竞争与冲突迄今仍在为域外势力所利用,尤其是区外强权在亚洲拉帮结伙,以强权政治与军事同盟的方式,长期干预亚洲内部的均衡与合作。

亚洲丰富的多元文化既为世界文明增添了瑰丽色彩,但由于各种文化本身难免的中心主义也不时给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带来困扰。无论是在耶路撒冷还是在克什米尔,亚洲局部地区的宗教文化分歧,已经衍生出多场重大武装冲突。基于对历史的选择性认知而引发的国家间纷争,亚洲决不比其他地区来得少,甚至更严重。

亚洲各国迄今仍采取传统方式来维护国家安全,即强化单国防御或双边同盟,这种方式普遍推行的结果必然导致国际安全中经典的安全两难,即一国安全能力的提升在现实主义视野中基本被认定等同于他国安全环境的弱化,而国家间无休无止的军备竞争则引起国际安全环境的失稳。根据欧洲的经验,对此纠偏的最好方式是在国际安全中引入集体安全的理念,通过国家间合作来组织区域联防,从而弥补单国防御不足并防范军备竞赛。

无论是在政经一体化还是在塑造与落实集安体系上,欧洲都已走到人类前端,尽管其经验还远未完善。在苏联解体后,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哈萨克斯坦率先提出仿效欧洲在亚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构思,由亚洲人来实现亚洲的安全,从而奠立了当今的亚信原则。亚信,就是亚洲国家之间要实现互信,通过集体合作实现共同安全,最大程度地消除传统意义上来自外部对亚洲国家的威胁。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在亚洲安全体系上提出了思想,亚洲大国中国则要为亚洲共同安全注入内容,这是中国的历史使命。除西亚外,中国处于亚洲正中,同时与东亚、南亚与中亚接壤。中国的地缘与禀赋使得它能够承担这一使命,中国的传统历史与和平定位也使其必须肩负起这一担当。

我国在上海峰会上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理念,它是基于自身和平外交路线与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亚洲各国能够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作为比较,那种由一国主导国际事务、在提供公共产品同时谋求一己私利的霸权观念,不具备让亚洲各国都能接受并且协力的公信力。上海亚信提供的理念,终将生根发芽。

沈丁立(作者是复旦大学教授)

此次亚信会议要搭建区域安全合作的新平台,相信其所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将为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俄之间的务实合作,为亚洲互信合作树立了榜样,足资各国借鉴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将在上海隆重召开。亚信会议倡议召开22年来,诸如安全、经济、生态,以及人文合作等地区间合作,在其框架内得以顺利开展。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亚信会议成员,多年来积极推动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构架,双方的务实合作也正收获新的果实。

当前,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发展阶段。以双方经贸往来为例,目前中国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俄中双边贸易额达216.54亿美元,同比增长2.2%。根据俄中两国领导人提出的目标,俄中双边贸易额2015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此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青年交流等各个方面。这次亚信会议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峰会,此访也将有助于中俄两国开展更为广泛和紧密的合作。

中俄之间的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其中,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能源合作。两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内在需求是双方加强合作的内在动因。对于俄方而言,欧盟市场这块大蛋糕已难以独享。由于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5月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美方拟利用即将与欧盟签署的贸易协定扩大对欧天然气出口,七国集团也一致决定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对俄依赖。对此,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在4月份发表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俄现在对天然气出口多元化的兴趣空前。对于中方而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对于清洁高效能源的渴求进一步加剧。即便是去年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天然气消费仍增加了25%。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预计今年的天然气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或增至6.3%,天然气的供求矛盾依然难以缓解。在此条件下,中国不可能无视俄罗斯这一稳定、安全、可靠的气源。

不仅仅是能源合作,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中俄双方互利互惠的经贸关系也在不断加强。俄罗斯“向东看”战略,客观上也需要不断加强中俄双方的合作。俄罗斯正在积极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只有依靠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帮助,俄罗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中俄两国“必须建立坚实的技术和产业联盟,吸引针对基础设施和能源的投资,共同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文合作,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和现实均说明,一个地区要保持长期的安全稳定,离不开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密切的经贸联系。此次亚信会议要搭建区域安全合作的新平台,相信其所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将为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俄之间的务实合作,为亚洲互信合作树立了榜样,足资各国借鉴。

【随着中、俄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深度参与,亚信会议将成为更具号召力的安全对话平台,可在国际反恐协同、危机管控、国际搜救合作、核不扩散协同等领域突破。】

5月20日至21日,第四届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峰会(亚信峰会)在上海举行。作为主办方,中国迎来了“主场外交”拓展边界的时机;作为运行了22年的多边安全论坛,亚信会议也从发芽期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时机。对于中国和区域内所有成员来说,这都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亚信会议有其独特价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亚信会议的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几乎覆盖了所有热点地区。在亚信会议的版图内,有机制化的经济一体化平台,有快速发展的自由贸易区,但一直缺乏一个高水平的安全对话机制。最多元的地缘政治诉求和最复杂的安全博弈,在双边安保机制等碎片化安全机制的分割下,变得更加不可协调。这已然成为亚信会议版图内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这同样也是中国面临的风险因素。现在,中国的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传统的、非传统的安全挑战,在内外两个层面都对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环境构成了一定级别的风险。从保持和平发展环境的角度讲,中国需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从履行国际义务的角度讲,中国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国际新安全价值观的建设,丰富安全价值观的内涵,为国际安全秩序注入“中国基因”。

亚信会议本身就是优化当下区域内零碎的安全机制,构建基本的安全互信,尽可能避免高烈度对抗的现实平台,关键是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既是所有成员的课题,也是中国作为现任主席国的课题。

目前看,让亚信会议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正在成熟。一方面,随着中、俄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深度参与,亚信会议将告别过去“小马拉大车”的阶段,成为更具号召力的安全对话平台;另一方面,亚信会议更加“实心化”的路径也正趋清晰。

在安全利益不可能完全协调的情况下,亚信会议可以在容易取得共识的领域率先突破。一是加强国际反恐协同。反恐双重标准的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国际社会的安全互信水平。建立清晰统一的反恐标准,有利于提升亚信会议成员之间的安全互信。二是加强危机管控。亚信会议成员之间的安全问题,既包括一些国家间的领土纠纷,也包括如何平衡大国关系问题。危机管控机制是否有效,其实涉及建立解决领土纷争的适当程序和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两大层面,因此尤为重要。三是强化国际搜救合作。马航MH370事件,已经显示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四是加强核不扩散协同。

安全互信,就是先易后难,积少信为多信的过程。如果上述容易取得共识的领域取得了进展,则亚洲“新安全共识”就有了可依托的底线。扩大中国的国际安全空间,也将有更广阔的场地。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昨天在上海召开。如果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1992年提出建立亚信会议构想算起,亚信会议已走过了22年历程。回顾亚信会议发展史,前十年大致属于酝酿和筹备阶段,专家论证、外交协调、确定原则是此阶段亚信会议走向实践的三部曲;2002年6月,亚信会议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在阿拉木图召开的首次峰会,成为其成长历程中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今年的峰会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新特点,将成为亚信会议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上海峰会是亚信会议首次在一个大国召开首脑会议,必将大大扩大该会议机制的影响力。2002年和2006年,前两届亚信峰会均在其诞生地阿拉木图召开;2010年,第三届亚信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其间,2002-2010年,亚信会议主席国一直由发起国哈萨克斯坦担任;从2010年开始,土耳其连任两届任期各为两年的主席国。从2014年开始,亚信会议主席国由中国担任,中国也成为亚信会议的第三个主席国和峰会主办国。

从四次亚信峰会的召开地点和主席国轮替规则中,我们不难发现,亚信峰会的开放性和制度化水平正在不断增强,而此次中国担任主席国和上海峰会的召开,尤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由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和迅速崛起大国的重要性,亚信峰会的影响力必将随之得到史无前例的扩大。

上海峰会已成为亚信会议史上规格最高和最具开放性的会议。上海峰会共有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负责人或代表参加。其中有国家元首11位、政府首脑1位,还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这在亚信峰会史上堪称规模空前。除了“我们亚洲”的成员国、观察国队伍得到壮大,“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也成为亚信上海峰会的突出特征。这种高规格,对于一个开放性论坛提升影响力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峰会将推动新安全观成为亚洲共识。早在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核峰会期间就曾提到“亚洲新安全观”概念。习近平主席作为东道主国家的领导人,主持上海峰会并阐述中方立场,无疑会大大推动亚洲新安全观的形成,并使其深深打上中国烙印。这种亚洲新安全观,既包含中国政府多年来坚持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精神内核,也体现了习近平主席一再呼吁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新近阐释的“总体安全观”原则。

此次上海峰会将会议主题确定为“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表明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国安全观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并已成为亚洲新安全观的蓝本。有鉴于此,体现上述精神的亚信会议上海宣言,也将成为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

当然,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诞生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和“欧安组织”相比,亚信会议在覆盖面、制度化水平和影响力方面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迄今为止,亚信会议仍然是一个没有强制力的开放性论坛,其决议也不过是原则性和倡议性的。

换个角度看,开放性和非强制性正是亚信会议得以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当今世界国家间对立和互不信任严重、历史和领土问题纠纷众多、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安全两难”最为普遍的大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目标和倡议的“协作”、“信任”以及“新安全观”,转换为亚洲各国普遍遵守的实践准则,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亚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能够把各类不同的国家置于同一个论坛之中,本身即具有重大价值;而根据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在冷战后异军突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这种开放性论坛所形成的规范、观念和共识,及其所建构的国家间互信,终将成为塑造国际关系的重大力量。目前的亚信会议,已经涵盖了“金砖四国”中的三个国家,同时容纳了伊朗和以色列这样尖锐对立、差异巨大的宿敌,开放性、包容性和非强制性,正是其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上海峰会通过对亚洲新安全观的倡导,将上述精神发扬光大,也必将开启亚信会议历史乃至亚洲安全进化史上的新征程。

卜永光(浙江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