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使命担当者才能创造出经典和优秀的文艺作品,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精神得到升华。它所传递的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美,真善美是革命文艺追求的永恒价值。在近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上述闪光的思想。这个思想不仅指出了我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永恒的价值,也给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传播提出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切事物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就是因为它的价值,文学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文艺的价值和标准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虽有探索,但结果都是莫衷一是。有以政治为标准的香花毒草论,有以形式为标准的唯艺术论,也有单纯经济为标准的,例如收视率、点击量、票房收入也都登场了,但都不能深刻而准确地反映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经典之作,能够永留人间的核心魅力就是它的精神价值,世世代代与人们心灵相通,并且能激荡出走向文明进步的思想火花。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思想,可以说廓清了当前文艺领域某些思想混乱和社会焦虑症,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大繁荣指明了方向。

永恒价值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生活和实践是真善美的沃土,也是真善美的评判者。文艺只有坚持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情感,只有真心实意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摆脱自我情感的困扰,也才不会把文艺变成无根浮萍、无病呻吟、无魂之躯。一切苍白无力的东西是没有精神价值的,即使炒作、包装也是过眼烟云。只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真正挖掘出生活中真的善的美的东西,让人们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前进的方向。

永恒价值的载体是经典作品。要创造出永恒的文学艺术价值,就是要静下心来,打磨经得起检验的优秀作品,文学艺术家真正的生命力是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不是在那些热热闹闹的名利场和自导自演的绯闻中。一切有作为的文艺家,应该把精力放到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上,潜心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世之作上。要旗帜鲜明地抵制跟风炒作、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低俗无聊、感官刺激等一类毫无价值的文化垃圾。我们正处在伟大变革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应该是能够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也一定能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永恒价值的实现是净化灵魂。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永恒、之所以经世受用,就是因为它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人们思想、滋润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性情、振奋人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艺术化的作品形象地引导人们辨别是非、分清真假、衡量善恶、评判美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在读者、观众中能够产生这样的正能量,能够打动人心,那么它的价值就一定是永不退色的。

文艺工作者不仅是优秀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文艺作品永恒价值的实现者。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切实把永恒价值的创造当作自身追求的最高境界,把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当成自己的立身之本、职业之魂,静下心来,深入基层,在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创作内容。当我们的文艺家立场上感情上都能自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时候,他们就尽到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生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就融汇在人民的价值体系中,就真正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曾经访问一位文化名家,在谈到当前文化世象时,他颇感忧心地说,浮躁这个流行病一直没有过去,感觉很多文艺作品粗制滥造,不忍目睹。他举例说,舞台上表现老百姓高兴喜悦的心情,几个人就在那里不断重复“高兴,高兴……”如此没有内涵、缺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东西,灯光、舞美再炫,也难掩其文化垃圾的实质。

应当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走出了文化贫瘠,那种同读几本书、同唱几首歌、同看几台戏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一大图书出版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这些头衔的背后,是文化产品的丰富、文化生活的多彩。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想起前些年有识之士的发问:每年创作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堪称海量,但其中能传唱传世的有多少?更有人指出:国内的文艺作品创造力不够,90%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那么,有“高原”缺“高峰”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什么文艺变得如此浮躁?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哪里去了?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源远流长、诗书底蕴深厚的国度,独独不缺的正是文化的创造智慧。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人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卷入功名利禄的追逐,哪有时间精力沉下心来反复打磨、精于创造?有人说,文艺工作者也是人,也要先生存,坐十年“冷板凳”,日子过得清汤寡水,连老婆孩子都对不起。还有人说,看到那些掺水、低俗、劣质之作反赚名得利,谁还有心想传世之作?凡此种种诚然如是,但如果我们忘记了初心,失去了定力,也就愧对“灵魂工程师”的美名。“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如果荒芜了内心那一方圣洁的净土,又怎么能盛开纯美的花朵?

有一幅漫画形象而深刻,一现代作家指着曹雪芹说:“我已经著作等身,你却一辈子连部小说也没写成。”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乃有不朽之巨著。急功近利,不想赢得人民,只想及时赢得人民币,必然会制造无数垃圾,更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艰难困苦固然是成就巨著的一个原因,但那种“发愤”的精神,那种“望尽天涯路”的追求,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却超越了环境的顺逆,而成为我们立德、立功、立言的根本所在。失去了这种坚忍不拔之志,虽有超世之才亦难攀“高峰”,只会在随波逐流中迷失。

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谈到他的写作状态,“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让人误以为他“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但他觉得“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比眼前这种浮华的喧嚣更让人向往吗?”执着于这样一种文艺追求,进入这样一种纯净的艺术状态,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矗立起一座座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