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网-福建日报10月25日报道(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王光慧)
平潭流水镇新湖村,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相濡以沫60年,在当地传为佳话。日前,记者拜访了这对老夫妇,聆听他们“爱情长跑”的故事。
新湖村,位于平潭东部,一个临海小渔村,是丁有义和曾青娇相知、相爱、相守一辈子的地方。
记者见到丁有义老人时,他正在自家的菜园里浇水、除草,妻子曾青娇坐在门前,笑眯眯地看着劳作中的老伴。“虽然我81岁了,但身体还不错,平时闲着无聊,就打理这个小菜园。”丁有义说。
回溯至60年前,出身贫苦家庭的丁有义因为自家没有渔船和渔具,便在大户人家当小工。
那年他19岁,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听闻附近中楼乡有位有名的中医,他很早就去请,到达后发现医生外出替人看病,便在中楼的表叔家等待。医生回来时天色已晚,叫他第二天再来。第二天,丁有义怕医生再被人请走,凌晨4点就开始赶路,到达表叔家的时候天还没有亮。丁有义的孝顺、勤劳,表叔看在了眼里,他热情牵线,不久,丁有义便和曾青娇定下了婚事。
1951年农历12月,两人喜结连理,这一年,他们22岁。结婚前,两人拿着对方的生辰八字去选择良辰吉日时,惊奇地发现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从那时起,丁有义便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桩天赐良缘。
刚嫁给丁有义时,丁家家徒四壁,结婚时连个像样的柜子和床铺都没有,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帮别人打鱼的微薄收入,日子虽苦,但曾青娇却没有任何怨言,“毕竟是自己的家,苦点累点不怕”。
婚后不久,夫妇俩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丁有义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为了这个家,他出海的日子也更加频繁。然而,1953年,时逢社会改造,县里规定船主们不许雇佣伙计,丁有义“失业”了。断了收入来源,这个新生的家庭陷入困境。
1954年,经介绍,丁有义帮着公社在海边拉网捕鱼,而曾青娇便做些缝补渔网等简单活。后来,有了点积蓄,丁有义和几个乡邻租了船,自个儿出海打鱼。1956年以后,丁有义有了自己的渔船,生活才渐渐好转。
丁有义出海打鱼的日子,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自然就全部落在曾青娇的身上。上要照顾公婆,下要照顾孩子,还要种地等。累得心烦时,或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她也会对丈夫发发脾气,而丁有义总是耐心安慰,所以“战火”怎么也蔓延不起来。丁有义说:“老伴善良、贤惠,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她含辛茹苦地把7个孩子养大,我觉得要感谢她,这60年里我一直这么想。”
如今,丁家已是子孙满堂,在村里闲聊搭话时说起孙子、孙女,特别是有了曾孙以后,两位老人常常是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全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丁有义说,现在再也没有什么牵挂的了,孩子都特别孝顺,有空就回家看望他俩,问寒问暖,“家里现在用的电饭煲、洗衣机、微波炉等都是孩子们买的”。
记者采访时,碰巧遇到老人的二儿子从城里回来探望。他说,老父亲在乡下呆久了,不愿意住进城里,只好在老家宅地上为老人盖了一座石头房。曾青娇坦言,孩子们一直想让他们搬进城里住,可老伴不答应,她也只好迁就了,“在一起都60年了,一时半刻也离不开啊”,说着她笑了。
每天,老两口同进同出,几乎形影不离,即使做饭的时候,也是一人烧火,一人炒菜。丁有义说,平时自己在屋边的地里打理蔬菜,老伴就在院子里喂喂鸡,闲下来两人便晒太阳、聊天、看电视,还经常帮村里的老人会做点事情,年纪虽然大了,但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今年重阳节,当地政府为7对“钻石婚”老人举办庆祝活动,两人还合了影。照片中,捧着鲜花的丁有义夫妇十指相扣,略显羞涩,却又甜蜜幸福。丁有义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结婚60年来的第一张合照。
- 2011-10-24医生夫妇放弃城市开乡村诊所20年 称唯愧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