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平台风险被“忽视”?
“从铁道部的信用评级标准AAA级别来看,评级机构非常看重借款人背景以及潜在的偿还能力。按照当前铁道部政企不分的体制,以及潜在的财务兜底偿还能力,给予AAA级别过于乐观。”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目前,对大公国际的更多质疑还来自于其对城投债的评级。记者注意到,城投债方面,从6月至今的两个月间,大公国际的信用评级调高现象最为集中,被调高评级的企业债有20只,其中16只为城投债。据WIND资讯统计,处于关注焦点的城投类债券中,“10辽源债”和“10津海泰债”的主体评级,分别由此前的A+和AA上调为AA-和AA+,上调时间分别为7月5日和7月8日,评级机构也均为大公国际。
但同期的背景却是,央行7月加息导致地方融资平台资金成本上升,银监会将银行信用债占资本比例的计提标准由零上调至20%等监管措施出台,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国海证券近期报告也指出,市场对信用债的恐慌超过了通胀。融资平台信用风险或许并不会爆发,但是信任危机已经实实在在地来临了。
“很多地方的全年财政收入明显不足以还息,这种情况下信用评级还这么高?”某商业银行人士质疑。按照银行的内部评级,信用评级A-已属较好,但是目前国内评级公司给出的信用评级最差的也是A+。
对于风险,大公国际的多份评级报告也提到,“不利因素是政府的基金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较高,2010年公司有息负债有一定规模的增长。”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虽也有提及,但是很多并未影响到其进行的发债评级。
市场份额锐减两成
欧债危机爆发的2010年,经济学家开始注意评级机构在危机中的推动作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揭露”,评级机构诞生之初,市场研究机构立足于向投资者售卖研究报告和市场评估意见;后来开始“变味”,沦为受雇于发债方、为债券提供“信用公证”的服务商。
“我们本来在城投债的市场占比就大,而且到期也该调了,其他公司也都上调了很多。”一位大公人士对此回应。
大公国际某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作为一家内资评级机构,大公的国际化之路并不顺畅,2010年4月15日,美国证交会就曾经拒绝了大公国际进入美国市场。
不过上述人士表示,“大公的评级是客观公正的,虽然有的公司也想通过花钱买评级,但是我们拒绝这样做,宁愿失去客户也要维护信誉。这几年大公的市场份额从40%下降到20%,就有这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