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比如一份金融部委普通的工作文件,其出炉的过程中会经过数道“眼线”。
首先,与该文件内容有关的,或者是拟推出该项制度的相关部门相关业务处室起草文件,并在业内进行小范围调研征求市场资深人士意见。
其次,相关业务处室制定了该制度文件的草稿,其他涉及该制度文件的处室相关人士会开会讨论该草稿,成文并呈部门主任等负责人会签。
最后,该部门呈交该部委的分管领导,重要文件要上党委会讨论决定,获准发布后经由办公厅等新闻宣传部门后期组织对外发布,同时信息中心等同步对外网发布,连机要打印室都需要协调一致速度。
这是较为顺畅的一份文件的出炉流程,但很多文件常常会几易其稿,部门之间会签也会多次流转,各部门相关经手人员不计其数,通常有大致登记但不会细到连送交文件的文秘姓名都要记录在案。
如何厘清黑白界限
伍超明和孙振入狱了,一些金融部委官员困惑了。
一名官员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有熟悉的朋友约下班后一起吃饭,随便谈谈对宏观经济的见解、讨论一下对资本市场的看法、聊聊对银行信贷增长的观点,就泄密了?“作为监管者,我们也不能生活在真空中。”
如何厘清黑白界限,尚需良策。
谈及数据保密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杜永胜就表示,比如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密级确定问题,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知悉范围限定问题、关于涉密经济数据的解密时间控制问题等,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今年7月份开始,国家统计局调整统计数据发布方式,将数据发布时间提前。
国家统计局最初的月度发布时间是每月第20日左右,后来改至第11日左右,目前已经改到第9日左右。
其中,月度统计数据发布由以前的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改为网络分项发布。PPI、CPI等月度主要统计指标,力争在数据生产出来后24小时之内发布。
目前,各项指标的发布时间基本固定在每月9日左右,并且排除了假日因素,遇周六、周日照常发布。
而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防止泄密的做法。
根据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OMB)发布的“关键联邦经济指标的编制、公布和评价”,公布机关必须有一岗位,能够提供该机关所有经济指标的公布时间表,该岗位任职人员的姓名、办公地址、电话号码必须提供给公众,在正式公布之前,公开数据库不应获得任何数据或估计。一旦公告材料准备完毕,有关机关须加以封存。(记者马俊对本文亦有贡献)
- 2011-10-24宏观经济数据泄密案已立案侦查6件 两官员涉案
- 2011-10-17东吴证券:9月宏观经济数据前瞻
- 2011-09-098月宏观经济数据发布 姚景源:通胀形势仍不乐观
- 2011-08-24央行是否暂缓加息 还需关注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