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亲戚” 越走越亲
东南网-福建日报6月6日报道(记者 何光锐)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特殊性,是在海峡对岸有个同根同源的文化“亲戚”。由于地缘和血缘上的因素,海峡两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岸民众传承着许多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共同的民间信俗。这些共同的文化烙印,在今天成为连接两岸文化情感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上的最大进展,就是“走亲戚”由个别活动变为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互动交流,让彼此在印证中得到借鉴,在互补中获得双赢。
台湾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在大陆,在海峡西岸。据了解,在200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10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台湾有着紧密联系的就达33项。尤其是在闽南地区市、县一级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涉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一半以上。专家考证认为,台湾目前有800多座神庙,供奉各种神明300余种,包括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开漳王等,当中80%的信仰都是福建先民开台时带去的。比如,宋元时期产生的妈祖信仰通过数次移民,在两岸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信众达2亿人的妈祖信仰圈。曾于19世纪80年代末首先开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台中大甲镇澜宫,近20年来每年都要组织信徒前往莆田湄洲岛进香朝圣,使其成为与湄洲岛妈祖庙联系最为密切的台湾妈祖宫庙。
福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全力打造平台,目前已形成海峡论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宁化石壁客家祭祖、长汀客家母亲河公祭、闽台对渡文化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两门(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闹元宵等相对固定的两岸共同参加的文化经贸交流合作平台;二是推进两岸共同民间信俗的交流合作。妈祖信俗、客家祭祖、吴真(慈济宫)信俗、三平祖师信俗、关帝信俗、郑成功(国姓爷)信俗、陈靖姑(临水夫人)信俗等民间信仰活动已经常态化、规模化。两岸之间的祭祀祭典活动、巡安活动,以及宫庙之间的联系交流合作十分频繁,受到广大信众的欢迎;三是加强木偶、南音、闽剧、梨园戏、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等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合作交流。福建主要的艺术团队都相继进入台湾;四是积极推进族谱对接、寻根谒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两岸民间文化一脉相承,相互交融。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眼下,海峡两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的合作已经出现了良好的互动态势,两岸携手、共同保护,必将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趋势。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两岸民众在文化交流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则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 2012-04-27南京“六合猪头肉”申请“非遗” 被指滥用文化
- 2012-03-26闽台非遗博物馆在厦门翔安新圩镇开工建设
- 2012-03-11闽台非遗博物馆将落户翔安新圩 将设闽南传统戏台
- 2012-02-20“百场歌册纪念杯”见证非遗“东山歌册”的辉煌
- 2012-02-13元宵过后探访“非遗”枫亭游灯的“台前幕后”
- 2012-02-13我国非遗生产性保护遇难题:回报有限弟子难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