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理财产品 > 正文
银理“量增价减”“货比三家”成常态
money.fjnet.cn 2013-01-18 16: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来说两句

活期存款向理财分流

银行理财产品量增价减,更多的主动权正向投资者转移。百姓“用钱投票”更加频繁,存款在银行间的转移已屡见不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很多银行争夺客户的法宝。为了便利投资者跨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些中小银行推出了“刷POS机存款”“凭转账单报销转账手续费”“跨行买银行理财产品送购物卡”等多种优惠,将“挖角”进行到底。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孙建华认为,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存款竞争的重要工具。浮动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不是存款,属于表外业务,但是在存续期前后都是活期存款,争夺理财资金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潜在存款。

百姓“用钱投票”,同样促进了存款、理财间的转移。

家住天津的白领李先生告诉记者,把钱存活期利息太低,存定期取现又不方便,于是把闲钱买了10万元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不耽误事儿。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年平均规模增长接近100%。2012年11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在90万亿元左右,同期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7.61万亿元。

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副教授张尚学认为,“风险相同”,收益不同,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肯定要向银行理财产品转移。2010年以来,利率较低的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量的比例持续下降,“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渠道的兴起,是活期存款分流的原因之一。

享收益也需警惕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如今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放开,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反映资金的真实价值。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只是银行把利润蛋糕多分给投资者一点,一定程度上也是储户资金的价值回归。

统计显示,2012年披露到期信息的银行理财产品,绝大部分都达到了预期收益率。但频频爆出的理财产品负面新闻,也使蓬勃发展的银行理财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永壮认为,在看到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的同时,也应看到背后的风险,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不可以把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画上等号。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也应该及时揭示风险,逐步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陈艳婷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