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要开山“造城”了。在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十堰将计划向山要地15万亩。
这个因车而兴的城市,是一座典型的山城,即便是在市区内也难见到较大的平地,山地占全市国土总面积超过9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十堰为何会如此大规模地渴求土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奔赴十堰,对十堰的“造城”运动展开了再调查。记者调查发现,东风汽车的外迁,给了十堰沉重的一击。痛定思痛之后,医治“东风”外迁之痛正是十堰开山“造城”的真正动力。
然而,十堰的高成本造地,将带来上百亿元的资金缺口,这或许又将成为十堰的另一种痛。
十堰只是全国山地开发的一个缩影,在地方财政普遍成为“土地财政”的今天,各地开山造城的冲动尤为强烈。然而,长期来讲,“造城”运动真的能让一个城市涅槃重生吗?
探因:缺地是企业外迁重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获得的一份材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将按照年均800公顷的规模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40平方公里。通过山地整理,已经累计新增建设用地8万余亩。
“现在发展什么都需要用地,但是像十堰这样的山区,土地利用产生了很大瓶颈,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一位十堰当地的政府官员汪毅(化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十堰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虽然是先有东风后有十堰,但后来土地使用受到限制,连片300亩的地都没有,东风两个总部都搬走了。
2003年9月,东风公司总部迁往武汉;2006年6月,东风有限也将总部迁至武汉。至此,东风两大总部均迁出了十堰。
一位曾在东风公司任职的人士告诉记者,东风之所以选择将总部搬迁,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原因是在十堰找不到合适的土地。
记者在十堰采访期间,数次听到不同的采访对象提及,东风总部的搬迁对十堰的影响非常大。
“废都”论也被人提出。有媒体在报道中这样描述当时东风总部搬迁后的十堰,“过去找个席位都难的酒店门前,车少人稀了;一直需求旺盛的楼盘交易,日渐冷落了;商场里,零售额箭头朝下,一些原本走俏的商品,忽然间无人问津了。”
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十堰工业企业中,汽车工业数量占42.8%,从业人员占66.7%,资产存量占85.3%,实现产值占73.3%,创造税收占86.9%。
而东风总部搬迁后,2006年上半年,十堰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同比下降8.3%,汽车产量下降了28.0%。
直击:城市周边成万亩大工地
只能向山要地的十堰,从2007年开始推进十堰工业新区项目,又称十堰城区西部山地整理项目。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十堰工业新区是十堰西部新城发展概念中的核心区域,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分A、B、C三个园区:A园规划面积7200余亩;B园规划面积9000余亩;C园规划面积3700余亩。三个园区规划面积合计近2万亩。
2013年1月中旬,记者到十堰工业新区项目建设现场进行实地探访。该项目位于十堰市张湾区,距离十堰市火车站不到15公里。
在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块靠近山体的地块正在被挖掘机不断向前推进,数辆运输车不停地将挖出的土壤运到旁边的山谷,用这样“挖山填沟”的方式,一块平地已经可以看出雏形。
该园区的道路目前仍是泥土路,如果有车驶过,就变得尘土飞扬。一位在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工地已经挖了有两、三年的时间,最多的时候每天有超过100台的挖掘机同时作业。
十堰工业新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上述工地是正在进行的B园区山地整理。该园区开发采用BT模式,BT投资方为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这不是造城,是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上述十堰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平山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工业,发展工业要用地。
“是否造城要看到底是在搞工业发展,还是在搞商业开发。”汪毅告诉记者。记者还发现,十堰西部新城概念的提出,也意味着这个工业园区不仅包括工业用地,还有一部分土地将用于商业、居住等功能。上述十堰工业新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证实,有一部分土地未来将用于商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