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观察 > 正文
平安帝国隐忧:官司不断 5问题或是黑天鹅滋养地
money.fjnet.cn 2013-06-03 09:50   来源:证券时报    我来说两句

  十字路口的平安金控

  深圳益田路与福华路交会处,一座摩天大楼正在拔地而起。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这座由KPF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计划于2016年竣工的大楼,将拥有118层地面楼层,设计塔顶高度达到660米,这个高度将超过目前深圳最高建筑——441.8米的京基100,成为深圳第一高楼,同时也超过在建的636米武汉绿地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另一空间,一个无形的、更为雄伟的摩天大楼亦在同时崛起。

  1988年,中国平安以3000万人民币加3000万港币起家,员工仅13人;2012年底拥有近3万亿资产,超70万员工,资产规模进入世界500强。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金控集团方面的探索,自1988年设立产险起,到2012年彻底整合深发展止,平安已补上最后一块关键短板。

  至此,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金控集团横空出世,覆盖保险、银行、投资,握有金融行业全牌照,“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多种服务”的梦想已触手可及。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平安集团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毁誉随之,而到了第25个年头,平安已然处在风口浪尖。

  平安毁誉系一身

  2013年5月27日,中国平安迎来了第25个生日,此刻的它带着耀眼的光环。但与此同时,其主业却出现下滑端倪。

  2012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业绩稳中有升,营业收入2993.72亿元,同比增长20.3%;营业利润323.75亿元,同比增长8.2%。

  细看其年报却不难发现,其核心业务中包括保险和投资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其中,人寿保险业务实现净利润64.54亿元,同比下滑35.26%;财产险净利润46.48亿元,同比下滑6.65%;证券业务净利润8.45亿元,同比下滑12.25%。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总投资收益亦下滑13%。

  中国平安业绩稳定的背后,主要来自平安银行的贡献,平安银行业务2012年对集团贡献利润68.7亿元,占比由2011年的26.4%提升至34.3%。进一步细究,可发现平安银行的业绩隐含调节成分,2012年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68.66亿元,较年初增加35.71亿元;不良率0.95%,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但平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却从2011年的321%大幅下降到2012年底的182%。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保持在300%左右,平安银行拨备覆盖率只占同行的60%。假设平安银行拨备率与2011年一致,其2012年业绩非但未升,恐已出现下滑。

  与此同时,随着自身规模的膨胀和旗下子公司的扩张,自去年底以来,中国平安及其旗下子公司便屡屡处于质疑之下。

  自1988年成立以来,中国平安股权变化不断,从最初的招商局蛇口社保、工行深圳信托,其后新豪时、摩根士丹利、高盛、江南投资、汇丰控股身影陆续闪现;2006年底公司上市后股东稳定;其后在2012年底,汇丰控股与泰国正大集团签订协议,出售所持全部中国平安H股股权,交易规模高达93.85亿美元,而与之对应是,泰国正大2011年净资产为90亿美元,以农业投资为主。一系列反差正引起外界关注,有媒体质疑,名义买家泰国正大集团的背后,另有其人。对此,中国平安表示了否认。

  与其他以国有为主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平安的风格相对激进,这有利也有弊。正是出于对规模扩张的强烈渴望,才会有对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的多方并购,才能在短短25年间建立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金控集团。但过于激进的风格,往往带来风险和争议。

  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在金融危机已现苗头的情况下,2007年底,中国平安先后向比利时富通集团投资约238亿元,随着金融危机的演化,该集团被比利时政府国有化,平安因此损失达228亿元。

  激进风格沿袭到子公司中,带来的同样是风险。平安证券便是典型案例,近年来,胜景山河、万福生科等一系列保荐项目问题曝光。尽管事后平安将更多的责任推给原薛荣年团队,但若无集团层面的认可,薛荣年又怎能在公司一步步晋升,提拔为平安证券总裁?平安证券原有投行模式——大规模、流程化、上下游一体的发行制作模式,又怎可能推行?

  平安信托和上海家化矛盾的激化,多少也体现了平安强势文化对市场的冲击,股东与管理层的矛盾比比皆是,股东罢免高管亦符合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在罢免过程中的方式和手段,还是令市场人士感到诧异与不解。

  平安的下一步

  “我们别无选择”,这是马明哲用以阐述中国平安战略的常用语。

  1998年,在麦肯锡的协助下,中国平安制订并在随后实施了金融控股的战略组织模式,要点是“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如今,平安金融控股梦已成,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陆续浮出水面。

  一个突出问题是金控集团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平衡。中国平安跨及的金融领域太多,不同领域往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文化,而平安采取的是整齐划一的集团文化,带来的矛盾和深层次的诸多影响无可避免。

  这进一步反映在业务模式上,平安总部审核各业务单位的重要决策,或保留否决权,同时,子公司在业务、财务、投资、人事、风险内控等领域需要层层汇报,降低了子公司的独立性和效率。而集团对子公司的人员指派,往往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平安子公司的大幅人事变动,裁员风波,屡见报端。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的大规模推行,使得包括平安及其子公司高管、员工疲于奔命,该指标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并进一步细化落实到每年、每月、每天的工作中去。这其中,利润增长、业务增长、经营成本的考核都是短期的、量化的,并与奖惩、提拔直接挂钩,相对粗放和激进。从这个角度说,“原平安投行模式”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所谓狼性、高效,该模式是最适应这种文化的,但风险也由之而来。

  在另一个层面,历经25年艰辛打造成平安金控,金控的价值应在于各业务层面的协同效应,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中国平安2012年年报显示,在交叉销售领域,除在产险车险、信用卡、零售存款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外,在利润更高的证券、信托、投资上,进展并不大。

  最后的问题是品牌,在平安金控的模式下,所有业务围绕着“中国平安”这个单一核心品牌,其品牌价值至关重要。中国平安起步于蛇口,步入第25个年头,它已不再青涩,需要尽快成熟。如果说过去中国平安是在全力奔跑打江山,那么现在更重要的是慢下来,思考如何耕耘这些来之不易的金融牌照,如何向市场传递一个更善意、健康、理性、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如何对千万万万的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负责。

  今年12月5日,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将年满58岁,他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争议的金融人士,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对金控道路的执著。在平安的年报中,马明哲提到了阿里巴巴对他的震撼,也谈到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这些都正在对金融业带来无法想象的冲击和影响。如何看待中国平安的现状?金控集团的未来方向在哪里?什么是可操作的国际化路径?种种问题正考验着马明哲以及中国平安的智慧。

责任编辑:editor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