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投资OR财务投资
在平安创新资本的投资史上,根据项目的性质,既有财务投资,也有长期的战略投资。不过,在与A股相关的数个案例中,平安创新资本大部分是在股票解禁后,选择合适价位及时撤出,并未逗留多久,表现得更像一个财务投资者。
以对南玻A的投资为例,平安信托2007年以每股8元认购南玻A定向增发8000万股,共投入6.4亿元,成为南玻A的实际第二大股东。2010年5月,南玻A每10股转增7股,平安信托所持南玻A股份增至1.36亿股。到2010年10月份所持股份解禁后,平安信托选择陆续减持。2011年四季度,平安信托完全退出南玻A。有市场人士计算,持股4年,平安信托该笔投资收益超过300%。
再如众业达项目,2008年平安创新资本以9.9元/股的价格认购众业达新增普通股700万股,出资金额6930万元,占增资后总股本8%,成为其第五大股东。2010年7月众业达登陆中小板,期间经过配送股,在2011年9月末限售股解禁后,平安创新资本持股达1400万股。
但在2011年10月25日~12月23日间,平安创新资本9度通过大宗交易将1400万股悉数清空,按期间复权后均价34元计算,获利将近400%。
在上述两起案例的投后管理上,平安投资的方式均只是通过委派董事成员进入公司的董事会并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除监控企业财务风险,平安并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而对于上海家化而言,平安又是以怎样心态入主呢?
在PE资深人士陆炜看来,平安对家化应该属于战略投资。他认为,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就是与被投资者的产业背景关联较为紧密,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并积极参与被投资者的公司治理,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陆炜称,他也曾与平安有过对接和交锋,发现平安对民族产业的选择明显带有一定目的性,并以“产融结合”为其主要目标。
事实上,3年前平安信托也正是通过其诱人的战略投资计划,在低于海航集团报价的情况下,获得上海家化方面的认可。
葛文耀也通过两个例子来阐述平安与家化联姻后能碰撞出的火花:一个是利用平安庞大的保险销售团队开卖家化集团开发的新品;另一个是与平安其他投资产业结合,包括与云南白药结合,如在渠道上的交叉销售。
陆炜认为,目前的矛盾并不能就此否定中国平安做大家化的意愿。“此次矛盾只是反映了资本行使权力的诉求与管理方权力之间矛盾,因为公司大股东总是希望通过参与公司经营决策权,行使话语权,并获取投资利润。”他说。
当双方经营理念未能达成一致,作为强势股东与经理人矛盾冲突的一种结局,葛文耀对抗股东后遭免职。
而对于是否继续持有家化集团, 平安信托对外表示,平安认为家化是平安最重要的投资项目之一。中国日化产业前景光明,未来潜力巨大,平安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家化的发展。 平安信托对外
深圳某PE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战略投资者都是以财务回报为目的,没有慈善家,双方合作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而作为投资者都有锁定期,锁定期过后,是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则取决于投资以后公司的经营情况。平安信托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平安PE投资是定位为一种“有使命的资本”,在投资入股后,往往会在财务规划、信息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协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向有意向的企业提供管理输出,并通过平安旗下各子公司为企业提供支持。他举例称,仅去年平安信托就协助16家企业从搭建全面预算管理架构开始向精细化管理转型,16家企业2012年净利润均明显提升,部分企业的增长超过50%。
不过,据熟悉平安创新资本的人士介绍,在平安创新资本的战略投资史上,也曾出现因与企业管理者经营理念严重背离,促使其从战略投资者转变为财务投资者的案例,双方最初联姻时,企业和平安之间的业务有极强的互补性,但后来却因企业获得资金注入后,有着较强的短期扩张欲望,而与平安当时的经营理念有所背离。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平安决意转让出大部分股权,仅保留少数股权。各持理念而致分道扬镳,是作为强势股东与经理人矛盾冲突的另一种结局,对错同样难下定论,当事双方冷暖自知。
探险者中国平安
毫无疑问,中国平安在保险创新之路上要比同行走得远,但当经济周期下行时,平安的探险之旅可能冒着更大风险。
不断扩张的保险业务,将平安投资端的资产规模推高至万亿级别,也令投资端的短板更加突显;在保险行业增长陷入低谷之际,平安保险的业务成本呈现增加之势,即将实施的新《基本法》是否会加剧这一现状,尚需拭目以待;此外,寿险费率改革、保险行业二代偿付能力的建设等行业重大政策的启动,亦让平安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
作为依托保险业务起家的平安金控集团,保险兴则集团稳,如果在保险业务上行差踏错,纠错成本会更高。
投资短板
股市一下跌,利润立马大幅波动,平安投资业务始终摆脱不了这一规律。
2012年,中国平安掌管的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达到1.07万亿元,但其组合总投资收益仅256.8亿元,较2011年下降13%。总投资收益率则由2011年的4%下降至2.9%。
导致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股市。2012年平安资产计提了64.5亿减值损失,与这一年平安寿险全年的净利润相当。“万亿资产的投资收益出现较大波动,证明平安资产盈利能力的稳定性不强。”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投资收益不能保证的情况下,保险业务稳定盈利的压力更大,而目前保险行业正陷入低谷。
平安投资历史上出现大幅减值损失不是第一次。翻看近年年报,平安对投资业务着墨不多,但市场上围绕着平安保险投资的消息不曾间断。2008年平安抛出影响市场至深的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也与投资决策有关。平安方面称,再融资是为了收购境内外优良资产,“将选择与中国平安主营业务相关、具有良好成长性和能带来协同效应的项目”。业内人士估计,平安再融资或为出海收购金融危机中下跌的资产。
在市场巨大的反对声中,平安再融资计划宣告搁浅。事后有观察人士总结,对金融危机全球性影响估计不足是平安犯下的冒进错误。此次再融资计划未能成行,对平安而言是塞翁失马。
近年来,平安在保险业务上疾行如鹿,但在投资业务却历经坎坷,这些经历固然有助于平安褪去青涩,但这也说明,对于家大业大的平安集团,保险资产安稳,则集团安稳;保险资产出问题,集团也将陷入麻烦。毕竟,任何一次决策失误都将带来高昂的纠错成本。
曾参与平安上市、平安收购深发展等项目的春华资本集团创始合伙人胡祖六表示,平安还没有资格自满,尽管估值高于国际水平,但是平安的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保费收入增长的同时,平安必须大幅提高投资管理专业能力,以应对提升资产回报的尖锐挑战。尤其是,平安尚没有经历经济急转、竞争白热、市场环境大幅恶化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