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CFP供图

据全国旅游局10月7日公布的信息,今年的这个黄金周,游客出行意愿高涨,出行人数再创新高。仅仅在10月2日到5日期间,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先后迎来旅游接待最高峰。在旅游人数创新高的同时,由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自然也水涨船高。

但在整个假日期间,一些旅游景点出现的新闻已经不再是游客们面对美景的享受,而是他们走不进旅游点,住不到宾馆,吃不上热饭,甚至无处解决个人卫生问题的抱怨,而由此带来的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更是使游客们背负了文明素质比较差的骂名。这已经是每个黄金周的例行“招牌菜”,每次节后盘点,游客们的素质总是成为舆论所指。其实,要求一个游客在那种高度嘈杂、高度混乱的环境里还能够保持良好的素质,这不是每个游客都能够做到的。需要反思的是这种旅游热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损害,以及对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的破坏。

旅游被作为一种“无烟工业”受到了推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这一理念,旅游经济很快作为各地政府大力开发的一个投资重点。一些原来被埋没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以后,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也使国人丰富了旅游享受的途径。但是,当大量的风景名胜区被政府作为拉动GDP的一个“聚宝盆”来使用的时候,一些旅游资源出现了过度开发的倾向,为了接待蜂拥而至的游客,风景名胜所在地大量兴建索道和宾馆、饭店,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破坏。因此,目前出现的旅游热,如果只是满足了当地政府增加GDP的需要,即它带给游客的充其量只能是“到此一游”的满足感,至于古人所崇尚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好心态,就只能成为一种传说了。

每一次黄金周所出现的旅游乱象,是旅游经济过度开发后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而由国家将法定假日与双休日集中在一起而出现的黄金周,更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产业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这种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与假期所倡导的休闲精神是不相一致的。作为政府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改变对黄金周的过度利用,引导民众以多种方式度假休闲,减轻风景名胜区在节日期间的压力。这需要一系列制度的安排,比如,国家的法定假日是否有必要与前后两个双休日合并就值得重新考虑。

黄金周一过,全国许多部门都会盘点过去一周的收获。北京市这一周里,消费71亿元,游园1469万人次,就医18765人次……估计全国假日办的大账最近也会出笼,告诉我们9月30日至10月7日国庆节长假期间,全国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多少万人次,旅游收入多少亿元;最后都会有一个比较: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多少。(北青网10月8日)

不过,总结黄金周的成绩,属于盘点“黄金”数量,至于黄金周存在什么不足,带来了什么问题,各方则很少提及。于是每年总会有人提醒,在盘点“效益账”时,也要盘点一下文明账、服务账、安全账、环境账、问题账、投诉账、满意账等,这才能发扬成绩,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正确的思路。

笔者想提醒旅游服务部门的是,今年盘点黄金周一定要抓住《旅游法》这个纲,因为此次黄金周适逢《旅游法》出台生效:一方面,《旅游法》面临了第一次实践的“大考”。它会在第一次黄金周中得到检验,哪些规定不错,收到了预期效果;哪些规定难以落实,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哪些条款需要继续在实践中完善。另一方面,今年的黄金周也是第一次受到《旅游法》的制约。黄金周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运行,也会受到检验。如果违反了《旅游法》的规定,这样的“黄金”再多,又岂能长久?

执法部门应该对照《旅游法》进行全面盘点,考量《旅游法》的实施对黄金周的具体影响。在《旅游法》出台时,曾有专家进行概括,有的说是“三大亮点”,有的说是“六大亮点”或“十大亮点”。但是,《旅游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利、规范旅游市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其中,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有三条措施:不得安排购物、取消自费项目、不得索要小费。尽管看似微小,但却能真正遏制旅游市场的不正之风。这些规定得到全面落实了吗?政府要从制度设计、领导落实、责任追究、检查督促等环节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保证法律规定落实到位。

而作为具体的地方或旅游景区,则应在按照《旅游法》全面总结对照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重点问题并进行剖析。例如,云南省迪庆市的旅游系统,就应该把香格里拉旅游“怪象”作为反面教材,严肃查办涉事的旅行社、导游,严肃查实该市旅游局执法队长,给公众一个交代。现在,该市旅游局开展评星活动,这固然有一定意义。但是,只评优不惩劣肯定无法遏制歪风邪气。而四川省九寨沟景区则应围绕游客人数超出景区承载量,出现四千多名游客滞留的问题进行总结。对于造成的大量游客滞留景区的问题,景区方面肯定有责任。同时,究竟如何推算和落实《旅游法》规定的“最大承载量”,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围绕《旅游法》盘点黄金周,并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更不能由旅游部门自说自话,自己给自己看病,而应该开门盘点——既要听取主管部门领导的意见,更要把广大游客的意见作为考量功过的依据。如果只是自己在家里“数钱”,这样的盘点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旅游执法人员和非法经营者沆瀣一气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许正因如此,香格里拉的旅游乱象才长期存在。

香格里拉在这个长假进入舆论暴风眼,不是因为美景,而是因为强制游客消费、旅游执法人员甚至爆粗游客“滚蛋”的丑闻。最新消息称,继涉事旅行社被处以10万元罚款、停业整顿1个月、涉事导游被吊销证照后,辱骂游客“滚蛋”的迪庆州旅游质监所所长、旅游执法支队负责人李某被撤销职务,调离了执法工作岗位。

在一个本要享受美景的地方,美景不但没有享受成,还被人拉去强制消费,投诉之后反被执法人员辱骂“滚蛋”,对于游客而言,对这番屈辱的承受,恐怕再也无法让他们感受香格里拉的美好。而这桩旅游丑闻被扩散之后,对于更多游客来说,香格里拉的形象势必一落千丈,想象中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早已幻灭在现实的野蛮行径中。

在一个健康旅游文化不健全的社会环境里,无论是知名景区还是冷门景区,宰客乃至强制游客消费的现象恐怕都不能彻底避免。正因为如此,每到节假日旅游高峰来临之前,各地旅游景点都要公布相关的投诉电话,以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在香格里拉这桩旅游丑闻里,最让人不能忍受的,莫过于旅游执法人员的表现,一句“滚蛋”一下子将旅游执法这个群体和旅游非法经营者,捆绑成了利益共同体。

旅游执法大队有什么职能?按照有关规定,这个机构具有宣传贯彻执行旅游法规、规章,提供旅游者法规咨询服务,执行旅游市场检查及联合其他部门开展的综合检查的职能。它必须受理游客的投诉、举报以及受理上级部门交办的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办理旅游行政处罚案件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理赔案件,承担旅游突发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等。

客观地说,旅游执法大队不是完全为游客服务的,它也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维护旅游经营者的利益。但是,具体在香格里拉的这桩旅游丑闻中,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旅游执法支队是在客观公正地执法。当旅游经营者侵犯游客利益时,旅游执法人员却和非法经营者沆瀣一气形成利益共同体,或许正因如此,香格里拉的旅游乱象才长期存在。

因为有了媒体的聚焦和舆论的围观,此次辱骂游客“滚蛋”的迪庆州旅游质监所所长李某被撤销了职务,且调离了执法工作岗位。但对于香格里拉整个旅游乱象来说,这样的处置结果并不应该成为终点。旅游执法大队这样的机构中还有多少人不把游客的利益当回事,这样的机构有没有虚置,还有多少旅游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当地旅游部门更应该以此为契机,彻查一番。

本报特约评论员陈方

节庆长假的欢喜与忧愁,我们一起度过。从各级政府到每一个国民,都无法置身事外。

这个国庆“黄金周”颇不平静。雾霾笼罩华北,台风奔袭东南,还有塞车拥堵的体验,让不少国人有些遗憾。而这七天,亦是洞察社会万象、洞穿世道人心、洞见行进中国的黄金时刻。

国庆日,天安门广场11万观看升旗的游客留下5吨垃圾,让不少人在社交网络过足了数学瘾和辩论瘾,人均垃圾究竟多少?

8年前的五一黄金周之后,本报曾刊发“人民时评”,议及天安门广场日产19吨垃圾之耻,反思“国民素质的残缺、道德教育的失效和执法能力的孱弱”。与之相比,而今垃圾吨位明显减少,且11万人连夜有序排队等看升旗,亦让人动容。但是,人均不到一两的垃圾,倘能随身带走,丢进垃圾桶,岂不更让因扶老携幼唱国歌、升国旗而澎湃的爱国激情,化为举手之劳维护广场清洁?

用30余年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有一个软肋,一触即痛——国人文明素质。在黄金周里,这疼痛更加明显。在旅游消费进入大众化阶段,国人还将“随便”的不良举止带到境外,景区乱刻字、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过马路闯红灯……有损国人形象。

从上到下,中国正向旅游不文明问题宣战。然而,在《旅游法》实施之初的这个长假,不文明现象仍此起彼伏,让我们痛切意识到,文明之旅任重道远。这个过程,只能靠坚持不懈的国民教育完成。梁启超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鲁迅先生为国民性改造呕心沥血……欠账良多的国民教育,需要继续负重前行。

深入观察,我们还会发现,黄金周的各种现实问题与矛盾盘根错节、纠缠不清。

九寨沟发生大量游客滞留事件,拥堵现象在各大景点均有发生。一方面集中放假,并用下调景点门票和免收高速过路费等措施来吸引游客出行,各地再现“门票经济”的打鸡血式热情;另一方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缺乏应对和疏导预案,公共服务的不周,基础设施的日常需要性建设与假日人流狂喷不相适应的矛盾,使不少游客失去了假日出游的愉悦,在这样的情境下,如果仅仅指责游客“不文明”,显然是一种推卸责任的片面判断。

更令人发指的,是迪庆一些执法人员的粗暴一吼,“滚蛋,永远别来香格里拉!”这一8月份发生的事件,在这个黄金周报道后,引起人们的共同吐槽。旅游乱象的背后,是管理的粗陋、监督的缺失、不良作风的泛滥、逐利逻辑的骄狂。在黄金周这个特殊时刻,这些问题更为集中地爆发出来,引发了广泛的批评与反思。

精神文明需要物质文明的支撑,更要有民主监督、科学管理、人性化操作的制度性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斩断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发展思路,才能彻底改善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失序、失范与失德现状。管中窥豹,这何尝不是改革深水区面临的艰难挑战?

不过,也不必妄自菲薄。北京长城的人头攒动、杭州断桥的水泄不通、高速公路的拥堵不堪,足以让这个地球任何地方的管理者头疼不已。然而,故宫尚安全,长城未失守,断桥亦无恙,外滩也如常。特别是,上海交警发明了“开关式过马路”维护秩序,武汉黄鹤楼新设“电子涂鸦墙”,为“到此一游”式情感抒发提供高新技术的倾泻之地。这让我们看到,以管理、执法的创新冲刷不文明污垢,其空间相当大。

节庆长假的欢喜与忧愁,我们一起经历。从各级政府到每一个国民,都无法置身事外。上班第一天,且让我们咀嚼这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每个人、每个细节的点滴改善,都意味着更好的未来。

黄金周带动的增长方式,透支了交通设施及名胜景区的未来,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由中国人的休假方式支撑的旅游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困惑和严峻的转型压力。旅游经济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取决于带薪休假制度能否成为中国劳动者的主流休假方式。

十一黄金周又在麻烦和争议中结束。黄金周年年过,暴露的问题年年有。今年发生的九寨沟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以及北京故宫、杭州西湖等多处景点的超载奇观,都不禁让人质疑:挪双休拼长假是福利还是“捣乱”?黄金周对经济拉动和对环境的破坏孰轻孰重?

今年是实施黄金周制度的第15个年头。近年来,黄金周的正负效应不断引起关于其存废的争议。黄金周的负面效应何在?以今年中秋、国庆为例,两者间隔不长不短,导致公众经历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挑战“生物钟极限”的“史上最乱假期”:自9月16日始,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上5天休1天。公共节假日,是以国家法令形式出现的制度安排,如此拼凑、腾挪缺乏严肃性,其后果也是消极的。节假日频繁挪动,对居民生活和公共交通都有较多负面影响。

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约有7.4亿人次通过公路、铁路、民航出行,今年预计只多不少。超负荷的人流车流让高速路变停车场,知名景区人满为患。“扎堆”出游,导致景点被迫超容载力接待,旅游质量下降,消费者利益受损。集中的人流让交通设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安全事故易发。同时,旅游景点、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环境都处于危险的临界状态。黄金周带来了旅游收入的增加,但这种超过承载限度的集中消费,将会透支风景名胜的未来,影响文物古迹的寿命。

黄金周的负面效果,公众当然知道而且有切身感受,但真正希望取消的人恐怕不多,因为黄金周已成为带有强迫休假色彩的“中国式休假”,黄金周是中国公众休息福利的被动保障。改变扎堆出游的根本方法是落实带薪休假,但目前能享受带薪休假的职工,主要集中在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私企员工,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无法享受带薪休假,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不得不集中安排在黄金周。公众“热爱”黄金周,是因为这种“强迫休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

黄金周制度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国内旅游。当年不少国人还不知旅游为何物,如今旅游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十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休闲消费能力也同步提高,用于旅游、健身、娱乐等的消费大幅增加。黄金周为公众提供了相对集中的时间用于出游,在公众从现实基本生活需要转向追求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黄金周通过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刺激了中国经济生活从简单“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

今天看来,黄金周的历史任务似乎已接近完成,而且其带来的现实问题和麻烦也越来越多。黄金周带动的增长方式,透支了交通设施及名胜景区的未来,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国人的休假方式,已到了该转型升级的时候了。鉴于人口结构及消费倾向的变化,环境保护的压力,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等,由中国人的休假方式支撑的旅游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困惑和严峻的转型压力。

旅游经济必须依靠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而其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取决于带薪休假制度能否成为中国劳动者的主流休假方式。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也事关目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立法机关、政府部门、旅游行业需积极发力,有效解决劳资力量不对等、旅游业粗放发展等难题,保障公众享有带薪休假和优质旅游休闲的权利。

长假制度固然需要改革,但是,改革了长假制度,有些问题未必就会消失。其实,对于黄金周期间出现的问题,大家更应该追根溯源、厘清脉络。

今天,国庆长假成了过去,工作生活再度恢复正常。

不管是到山清水秀之地“换芯”,还是到外边“花钱买罪受”,抑或宅在家里和雾霾作斗争,当然,还有不少人假期仍然要工作,因为选择和遭遇不同,故而,大家对于长假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时移势易,“黄金周”的问题也在不断升级。很多人发现“黄金周”堪称“黄金粥”,高速路变成了“龟速路”,各大景点都是“人山人海”。长假期间,九寨沟发生了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北京故宫、杭州西湖也都严重超载,此外,还有香格里拉导游宰客等事件。国庆黄金周期间,和旅游、出行有关的问题成堆,于是,不少人呼吁,取消长假,或者,改革长假制度,实行错峰放假。

因为,黄金周问题扎堆,就在放假制度上做文章,无疑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前些年,大家也是觉得“黄金周”问题太多, “五一黄金周”就被取消了,但是,黄金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少了一个“黄金周”,导致“国庆黄金周”问题更加突出。

长假制度固然需要改革,但是,改革了长假制度,有些问题未必就会消失。其实,对于黄金周期间出现的问题,大家更应该追根溯源、厘清脉络,到底有哪些是因为长假制度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公共服务短缺、执法监管不力、旅游行业畸形发育,乃至民众自身的选择所导致的。

如高速免费带来的交通拥堵,恰恰说明,我们的高速公路免费的太少,人们没有形成合理的出行预期;像九寨沟发生的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就暴露出当地政府、景区预警服务的不足,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香格里拉宰客事件,不但呈现了当地旅游业的混乱,甚至流氓化,而且,也让人们看到了,当地旅游部门的严重失职,以及个别执法人员的极端不负责任;当人们在抱怨故宫、长城人挨人、人挤人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后悔自己的选择?

尽管,任何公共设施、任何景点都经受不住如此密集的人群,而人们之所以集中出行,也是因为平时假期太少,但是,也不可否认,长假恰恰也是令公共服务不足、旅游业乱象集中曝光的一次机会。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加微博、微信传播的时代,更让这些问题及时、全面地呈现在公众视线当中。

同时,也因为民众的出行而遭遇了观念和现实之间的碰撞。尤其是,来自大城市的游客与景区落后的服务,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执法监管缺位,产生不少摩擦和交锋。

或许是因为长假,而让这些问题凸现,但是,减少这些问题,根本上要靠地方政府监管的改进和旅游行业的升级。不如此,取消了长假,也只是掩盖了问题,并不等于就没有了问题。当然,长假期间的拥堵也不能用来证明,高速路收费的合理性。

从长远来看,长假制度确实需要改革,需要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基础上,给予社会更多休假的自主性。但是,长假制度的问题和其他问题,绝不能混为一谈。无论是景区还是地方政府,在黄金周之后,也应该来个问题大盘点,反思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到位,哪些地方又做过了。总之,不能,简单地将所有问题都推给长假,然后算账数钱。

国庆长假已近尾声,踏上归途的游客们对自己的黄金周之旅还满意吗?

看看这几日让人“累觉不爱”的新闻吧。一是“路行难”,各地高速“不出意外”地变身“停车场”,无聊的乘客下车偷冬瓜、跳绳打球;二是“住成忧”,不少人提前订票、订房后,到了现场却无法兑现;三是“食受限”,黄山七年前已禁售方便面,以便推销高价盒饭,景区垄断餐饮屡见不鲜;四是“玩不爽”,九寨沟4000多名游客滞留引公愤;张家界的“错峰降价”,庐山的“通票不通”,优惠政策“打折扣”;故宫游客如厕苦等40分钟;迪庆旅游局执法人员让投诉者“滚蛋!”

这些事件都给游客心里添了堵。但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颇为碍眼。“文明出行”依然还没有从口号变成习惯。天安门升旗后清出5吨垃圾;贵州景区游客因抢座位打群架;各地游客爬雕塑摸文物成“摸摸族”;杭州志愿者3小时捡出的7000多个烟头,可摆出“无烟西湖”四字……这诸多新闻引发热议,值得深思。

另一方面,新推出的管理举措和涌现出的良好风尚又让人“喜大普奔”。上海新推出的“开关式”过马路举措,体现了人民公仆的一片良苦用心;新《旅游法》十一实施,明令禁止导游当“导购”等行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节日花坛大“瘦身”、高档餐饮“遇冷”、西安华清池景区号召游客用垃圾兑换矿泉水等倡导节俭、环保、廉洁的节日“新风”颇受好评,社会管理的逐渐细致。

广大群众的人文关怀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感动,陌生小伙将自己的车票让给急着奔丧的的哥;济南年轻妈妈言传身教“捞瓶教子”,于“大爱”和“小节”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的问答活动;“假期回家看父母也是一种旅行”的号召,都唤起了我们内心最为朴素而真挚的共鸣和感动。

这份我们共同提交的国庆“答卷”,让人欢喜让人忧。种种的“累感不爱”和“喜大普奔”,鞭策我们去思考、去行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每年此时,对切实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呼吁不绝于耳,对错峰放假、弹性休假、恢复五一黄金周的提议也此起彼伏。对于这些民意,有关部门应该给予重视、通盘考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节日体系和管理制度。其次,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统筹协调。假日出行涉及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只有交通、旅游、公安、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才能解决问题。再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名片,要切实做到“文明始于心、修身践于行”,自觉抵制“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等恶习,多一些律己之心,多一些容人之度,化戾气为祥和地欢度长假。

国庆长假,新疆吐鲁番火焰山的铁扇公主塑像频被游人“袭胸”——10月4日上午,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官方微博“直播新疆”发布的一张图片引起网友热议。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景区,两名中年男子与铁扇公主的雕塑合影时,都把手放到了雕塑的胸部。而由于经常被摸,雕塑的胸部位置明显比其他位置更亮。有网友调侃,“难道不怕牛魔王生气吗?”(《华西都市报》2013年10月5日)

无独有偶,日前的西安市华清池景区,半裸的“杨玉环”乳房,再遭男游客轮番羞辱,其行为被网友们一致鄙视。(《西部网》2013年9月24日)

相传在唐朝,安禄山曾给杨玉环当干儿子,一日乘杨不备抓其香乳,“咸猪手”也就因此得名。景区矗立的名女人的半裸塑像,也许是为了体现女性美的历史渊源,更是为了展示这些女性的“内在美”,但是一些游客却经不住这些女人乳房的“露点”诱惑,进而“偷偷摸摸”,其行为不仅有伤大雅,更不文明。

其实,一些游客“偷偷摸摸”女性雕塑的乳房,也不全是意淫或者羞辱这些女性,说其有多么下流也许言过其实,更多的游客也仅仅是感觉好玩和寻求刺激,才对女性雕塑的乳房“下手”,但是好玩和寻求刺激绝不是可以“偷偷摸摸”女性雕塑的道德理由,平时所说的不能随意“动手动脚”,不仅是对活人,更包括雕像等“死人”建筑。

此前,一些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乱留名等不文明行为,已经给旅游文明抹了黑,让人深恶痛绝,现在,一些游客又染上了“乱摸”的癖好,景区中但凡有裸露的女性雕塑,总有游客对雕像的敏感部位有摸上一把的冲动,长年累月这些部位被摸得锃光瓦亮。甚至有的据说能带来好运,而有些则纯粹是“恶趣味”。还有其他风景区,女性雕塑的“敏感”部位长期被游客摸至“裸露”。

旅游和做人的素养,不仅表现在不乱刻乱画乱留名,不污染景区生态和卫生环境,更包括要管住自己乱摸的手,为了一时的好玩和下流趣味,为了拍照留念,自己是心满意足了,可是却污染了当时现场的旅游环境,如果有小孩和女性在场,不仅会误导小孩的性启蒙,还会让在场的女性难堪,也是对周围所有游客的不尊重。

从乱刻乱画乱留名到乱摸行为,不仅说明一些游客的人格没有长大发育完全,还处于哺乳期,也说明了“游”格的不健全,如今,旅游景区新奇古怪和好玩好看的东西很多,在靠近和零距离接触这些新鲜的旅游元素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想到自己的亲密行为是否违背了法律和公序良俗,否则,贸然使着性子冲动的乱刻、乱画、乱留名和乱摸等行为,只能让别人鄙视和瞧不起。

旅游文明,是一种全面的人格修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旅游者和守得住做人本分的旅游者,还是要做一个被人们一致鄙视的浊者,需要每个游客给出自己的选择答案。

近日,记者从云南省迪庆州旅游局获悉,迪庆决定对媒体报道的"香格里拉旅游乱象"中所涉及旅行社处以100000元罚款,停业整顿1个月;将相应执法人员调离迪庆州旅游执法支队;涉事导游吊销相应证件。(10月6日 中国新闻网)

香格里拉的导游真是恐怖,公然在旅游车上要挟旅客,对于不想交纳藏民家访费用的,竟然放言要把刀子放在旅客的脖子上。要知道在这深山老林的公路上,谁还敢不交这份子钱,否则自己就没命了,恐怖的旅游路,可能不止这一车的旅客,记者采访其他团的成员,也无一例外的缴了380元。显然这样的行为已经不是什么欺诈消费者了,而是在对旅客进行赤裸裸的恐吓和威胁,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香格里拉的"导游"已经沦落为"强盗",这固然与其自身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密切联系,但深层次看,他们的"强导"与我国当前旅游业整个行业运营模式有关。目前,我国旅游业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恶性竞争,很多旅游团体为了抢夺客源,竞相压低出团价格,用所谓的低价位招揽游客。那旅行社的利润又从何而来呢?无疑只有想办法从游客身上"敲"钱,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导游。而对于一般的导游,他们的导游费也是比较低,还要为旅行社挣钱。所以,不难理解一些导游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恶"手段",他们除了靠诱惑和强迫游客购物等方式获得不正当收入外,还用这下三滥的恐吓威胁达到目的。

这次"香格里拉旅游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与此类相像的事件也不断的见诸于报端,种种事件表明,时下的旅游市场很混乱。显然,处理此类事件也并不是仅仅靠对相关旅行社罚款、停业整顿,对相应执法人员调离和对涉事导游吊销证件就能解决的,真正需要做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规范混乱的旅游市场,促使这个行业形成合法有序竞争,同时不断净化导游队伍,并对旅游市场存在的不法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和监管,使旅行社、导游和旅客的基本利益都得到切实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此类恶性事情的发生。

旅客利用"黄金周"等时间出门旅游本来是件开心的事,但近年来出游的旅客频频遭导游"欺辱"和"痛宰" ,着实让人扫兴。旅游是个新兴的产业,地方政府部门在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社会效益,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影响了当地旅游市场长远的发展。要知道,好名声也是生产力。

走上鼓浪屿,码头、景点、街道……随处都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与此同时,数万名的上岛游客也给鼓浪屿带来了大量垃圾。路边的保洁桶被“喂”饱了,就连路面上也散落着人们随手扔下的废弃物,形成了不少卫生死角。 (10月6日,《海峡导报》)

“日产垃圾60吨”,真是耸人听闻。虽然,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造访鼓浪屿的游客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许多,但是相对平日,琴岛的客流还是遭遇井喷。这不仅喷出了钞票,而且喷出了垃圾。这一幕和美丽的鼓浪屿,显得格格不入,不得不令人反思。

游客置身景区,免不了产生剩余垃圾。稍有环保意识旳游客,只要把它往塑料袋一装,走到附近垃圾箱一扔,举手之劳而已。但面对人满为患的窘境,即便具有公德修养的游客,很想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恐怕都没有办法找到垃圾桶的位置;或者,即使找到了垃圾桶,也没有办法再挤过去,只好就地一扔了事。

因此,游客随手扔垃圾与旅游景点的环保设施是否配套,环保制度的推行是否有效等问题密切相关。

或许有人打抱不平:黄金周景区垃圾遍地,不只是鼓浪屿的“特产”,又何必大惊小怪。但事实胜于雄辩。惯有“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人流量再大,也依旧从容地保持着整洁的本真。一是因为,新加坡人相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严管重罚监督制度,恐怕比仼何说教方式更行之有效。二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严格执法,良好的公德意识早已内化为新加坡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乱扔垃圾的现象早已消失无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治理城市环境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公德的养成,可以源于内心的善念和自觉,但必要的时候,还是要佐之以严谨的制度与严格的治理。在此,不妨请政府有关部门深思。

游客不顾警示随意攀爬圆明园古墙遗址,宁波雅戈尔动物园里游人用纸屑向动物投食,泰山步道旁苹果核、橘子皮不时从山上滚落……对此,记者分别探访了全国多个景区,本该是审美的休闲游,却成了不得不直面国人公德缺陷的“审丑”之旅。(10月5日《新京报》)

不文明旅游的现象,年年发生,年年引起关注与讨论,却始终没有明显转变,更不要说彻底解决。责任都在游客身上吗?恐不尽然。或许,我们在对游客不文明行为提出批评的同时,也应在其它方面找找原因及对策。

比如,在秩序管理、文明引导等工作上,是不是应该再多点细心与耐心?事实上,不文明现象与游客的个人素质不高有关,也与景点监管缺失或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游客的文明意识和习惯要慢慢养成,其中,管理员、导游等人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如果他们能发挥好提醒和监督作用,及时告知游客哪里能丢垃圾、哪里不能丢,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将能大大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至少能有效减少游客乱扔垃圾、攀爬景点设施、乱涂乱画等现象发生。

多年前我曾到浙江千岛湖旅游,在一条游船上,当地导游对我们说:大家看到那边的小船了吗?那是景区管理人员在捡捞湖面上的垃圾,看他们多辛苦啊!我们放眼一看,果真看到不远处有两个工作人员划着小船在捡捞垃圾。接着导游又说:其实我们每条游船上都有一只很大的垃圾桶,大家只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他们的劳动量就会大大减轻。听导游这么一说,好多游客都主动将塑料袋、矿泉水瓶等扔到了船头的垃圾桶里。

可见,作为景区,针对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批评、发牢骚的层面,还应该反思自身做得怎么样,以及应该怎么去做。甚至包括,通过降低门票价格、提高服务水准等工作,来博得游客的欢心,赢得游客的支持,从而自觉配合管理,文明旅游。要知道,在景区与游客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很重要,否则,很可能导致游客产生逆反心理,加剧不文明旅游行为。

再比如,能否通过严管重罚等方式,来让游客强制入轨,文明出行?当然,严管重罚的对象不仅仅是游客,还包括导游、景点管理人员等。

我曾到澳大利亚旅游,深刻感受到当地导游时时刻刻都在做着环保宣传和监督工作。在旅游车上,导游对我们说:大家发现车子地板很干净了吧,我们这里是有严格规定的,请大家不要在车上吃容易抛洒的食物和喝有黏性的饮料,以防掉落下去弄脏地板。而对于吸烟问题,导游则说:请大家不要随便吸烟,我们这里好多地方禁止吸烟,有谁吸烟被抓到,我也要跟着受罚。语言不通,怎么判断哪里可以吸烟呢?导游说:大家向我学习就行了,只要我吸了,大家放心跟着我吸,出了问题我负责。果然,导游连续走了好几个景点都没吸烟,后来到了一个露天广场,他掏出香烟点燃,随团烟民纷纷跟着吸起来。后来得知,导游其实并不吸烟,他只是以这种方式来引导游客不要在禁烟场所吸烟,真可谓用心良苦。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并学习吗?旅游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也能采取相应的举措,对游客、导游、景点管理员等进行责任规范,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来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那么,离文明旅游也许就更近一步了。

10月2日,九寨沟发生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因不满长时间候车,部分游客围堵景区接送车辆,导致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大批游客被迫步行十几公里下山,包括80岁老人及9个月小孩。10月3日凌晨,九寨沟管理局、阿坝大九旅集团九寨沟旅游分公司发致歉书向游客致歉。

然而在致歉书中,景区管理部门却将事件发生的原因归咎于游客“不听从管理人员指挥,强行拦车导致客运系统几近瘫痪”。这一说辞显然难以服众,反而暴露出其自身管理的紊乱、无序、失职。

众所周知,九寨沟作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除了无与伦比的自然资源外,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也是其一直标榜的“品牌”,引来不少景区前来学习、考察。而且,经过10多个黄金周的“洗礼”,景区接待管理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按理说,游客多时怎么分流、交通工具如何运转,人力资源如何调配,突发事故如何处置,都应该有一套科学、严谨、规范的操作程序。但是,事件中,为何游客没有在候车点排队上车,有无对客人进行引导?景区管理者此时又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对游客非理性行为进行劝阻?试想一下,倘若及时遏制了这些苗头性问题,以致于客运系统“瘫痪”吗?

面对景区游人如织、拥挤明显的局面,当景区几近达到最大负载量,又该如何处理,如何组织?考验着景区管理者的智慧和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迅速启动景区游人分流方案,有序调度、组织游客进出景区。同时,尽一切可能,通过网络、电子屏、媒体、景区广播、温馨提示等方式,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及时疏导。但是,令人遗憾得是,从媒体报道来看,景区管理者这方面的行动并不明显。

“九寨沟滞留”事件,教训非常深刻。对于游客来说,要理性对待交通不便、人多拥挤等现实困难,切勿因不守秩序,违反规定,成为景点拥堵的“制造者”;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尤要进行深刻反思。中国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游人如织,景区管理者除了检查预案是否科学合理,组织是否充分到位,保障是否周到全面,职责是否认真履行外,更要探索人性化管理方式,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些,把措施部署得更周密点。唯有如此,面临突发事件才能处乱不惊、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最大限度保障景区安全、有序。

景区常见到,女厕外排起长龙,男厕却宽松顺畅。女性需要更多厕位。提升服务意识,要从这些细节做起。

报载,“要知道上个厕所这么难,刚才就不喝那瓶水了。”今年国庆黄金周,在各大景点公厕外排队的很多游客们,女性候厕最难,最长等20多分钟。

数据显示,各景区女性上厕所等待时间普遍为男性的3至5倍,有的甚至相差8.75倍。男厕外无一人排队,而女厕所则排起长队。为什么景区管理者不临时组织利用男厕为女游客行“方便”呢?为什么不提前准备一些临时公厕呢?当然,这只是临时措施,从根本上讲,景区管理者应该有人性化意识,为女游客配置更多的厕所。

据了解,女性由于生理原因,如厕率一般要比男性高,如厕用时也较长,一般都超过男性两倍以上。有大学生们做过一项小调查,发现男性上一次厕所平均只需要83秒,女性却需要3分钟,如果遇到生理期,这个时间还会更长。显然,女性如厕需要特别关照。

但事实上,许多景区在公厕配备与设计上不合理。2005年12月实施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规定,“公共厕所男蹲(坐、站)位与女蹲(坐)位的比例宜为1∶1—2∶3”,只是很少执行到位。

在厕位设计上应该体现女性优先。如北京地坛公园内外的60个临时厕所,男女厕位由原来的1:1改为1:4;杭州曾规定新建公厕男女厕位比例须为2∶3……大大缓解了高峰时段女士如厕难的问题。

公厕便利程度,体现着景区公共服务意识是否到位。关爱女性,不妨从“方便”开始。公厕设计迈一小步,女性权益进一大步。

□路可玫(公务员)

香格里拉这次被曝出的强制收费现象由来已久。必须斩断隐秘的深层利益链条,打破地方性的旅游利益“共谋机制”,真正廓清旅游市场的秩序。

据央视10月6日报道,云南香格里拉“一日游”已经变成一场梦魇。先是导游强迫游客接受藏民家访的“自费项目”,不接受即被中途赶下大巴;游客到迪庆州旅游局投诉时,执法人员非但不主持公道,还威胁和辱骂摄录的游客,“我说拘留你就拘留你!”并要求这样的游客“滚蛋”。

最新消息显示,媒体曝光之后,云南各级领导先后批示,迪庆州迅速成立工作组,涉事旅行社被处以10万元罚款,停业整顿1个月,涉事导游被吊销证照,辱骂游客的执法人员则被调离。

云南方面的反应确实很快,只是这样应急式的“迅速查处”,公众并不完全满意,反而留下不少疑问。针对具体现象“下猛药”、课以重罚,固然也很重要;但根治旅游乱象的关键,更要挖掘这一事件暴露出的深层利益链条,并进行治理。

从游客的反映以及当地村民的介绍看,当地游客被强制消费的现象,并非只是媒体曝光这一起,而是由来已久,“每天都有游客被赶下车”。这一点,连迪庆州那位凶悍的旅游执法人员也习以为常,甚至还认为游客只要交钱就万事大吉。可见,这一事件并非一时的偶发之过,而是有着一个相对固化的“潜规则”,强制消费应该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格局。

比如,旅行社要求游客必须缴纳280元至380元的藏民家访费用,且声称这是“行政性的变相收费”;导游则以“下车”、“刀架在脖子上”等威胁性话语胁迫游客再行缴费;而旅游执法人员则奉劝游客放弃理性消费……这中间显然存在着一条若隐若现的利益链。

表面上看,这种乱象可能只是体现为个别旅行社、导游、执法人员的言行不谨,而根子却仍在于当地旅游市场监管一直以来的松弛乃至纵容。不客气地说,相关各方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侵犯游客利益的“共谋机制”。旅行社、导游的猖狂,只不过是公权力缺乏约束的结果罢了。

也因此,当地不能仅以罚款、调离了事,而应深入调查背后的利益勾连,彻底打破这种地方性的旅游利益“共谋机制”,在还外地游客一个公平公道的旅游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奠定更长远的市场规则的旅游预期。

比如,旅行社所说的“行政性的变相收费”,究竟所指为何?这笔钱有着怎样的分配格局?又如,那名旅游执法人员暴戾的底气又是什么?“调离”算是处罚还是一种“障眼法”?还有,当地平时是如何对待游客的投诉的?有没有常态化治理做法?

一地的旅游环境不是一两次排查就可以优化的,但却可能经由一件件的恶劣事件迅速劣化。若想杜绝饮鸩止渴式的盘剥之举,斩断隐秘的深层利益链条,真正廓清旅游市场的秩序,除了不断清除那些害群之马,更主要的还是要立足常态管理,尊重规则,严明法纪,约束公权力。

庐山180元通票不通,其根源就是有管辖权的六个部门各管一块,未形成有效的统一管理。

据央视报道,十一长假期间,全国大约有1400家景区实行了门票价格优惠,平均优惠幅度约为20%,但是在一些景区,“园中园”“票中票”的现象,却让消费者感叹“风景依旧是看不起”。有网友统计,逛遍庐山所有景点需花1792元。

说逛遍庐山需要1792元,这个统计恐怕不是很严谨,而且略有夸张。因为这1792元里边包括了不少景点的索道和观光车费用,甚至连三处泡温泉的费用也包含其内,而其中之一的庐山西海相距庐山景区120公里。

不过,虽说新闻中的票价统计略有夸张,庐山景区中“园中园”“票中票”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游客的出游。

在庐山景区的进山门票上写着,自然景观一次性购票,也就是说游客理应无需再为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付钱。然而,庐山的三叠泉也属于自然景观,却还要另收64元的门票。通票不通,不仅侵犯了作为消费者的游客的相关权益,更是涉嫌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文件要求,游览参观点原则上实行一票制,确需单独设置园中园门票的,要严格审批。

庐山的票价乱象并非没有引起过有关部门的重视。江西省发改委在2007年专门发文,要求对环庐山山体的所有景点门票价格进行集中整治。可是,整治效果并不理想,九江市下辖的星子县和庐山区在此之后都曾批准过新的景点收费项目。

庐山票价为何如此的难以治理?其原因是整个庐山被大卸多块、一山六治。

据了解,庐山现行的管理体制,自1984年设立庐山管理局到现在,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当时称为“一山六治”,分别由庐山管理局、星子县、九江县、庐山区、庐山垦殖场和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等六个部门管理着。

其中难以避免的,是各部门都有利益企图。比如,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辖的范围非常小,仅限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部分,游客花180元购买的通票,就是在其行政管辖范围内。而像前文提到的三叠泉景区,就是归庐山区管辖,所以要单独收费。

庐山180元通票不通,其根源就是“六个婆婆”各管一块,未形成有效的统一管理。

“六个婆婆管一座山”的混乱管理现状不应继续。否则,远道而来的游客只会望而生畏,满腹疑虑,从长远看对庐山的开发、保护都是不利的。

庐山景区管理局在回应“通票不通”问题时,承认确实存在管理紊乱的问题。庐山作为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地还是应尽快厘清管理关系,给游客创造出一个安心舒适的旅游环境。

□魏巍(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