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
点亮社会责任“明灯”
谋发展,国企争一流;承担社会责任,国企更要作表率。省属国企在推动发展、加快转变、保障民生中积极发挥带动、示范和主导作用,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心骨”。
三钢集团、福建水泥等9家省属企业列入“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青山纸业等12家重点减排企业完成了数十项脱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技改项目,大大减轻了我省减排工作压力。省交通集团下属闽运公司获得“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秀贡献企业”称号;省能源集团所属晋江燃气电厂的集控系统获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推进项目。
截至2011年底,全省国有企业吸纳社会就业人数88万人,其中省属企业吸纳15万人就业。
去年以来,省属国有企业投入地方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电力、煤炭、燃气、水务等关系地方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建设资金达837.71亿元。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省投资集团、高速公路公司等省属国有企业为全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山区老百姓也能走上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闽运公交公司购置600多台LNG清洁能源公交车,比购买燃油公交车要多投入1亿多元,却为福州市民赢得了一片蓝天。
在急难险重突的关键时刻,省属国有企业挺身而出,圆满完成应急保障任务。去年夏天用电高峰时,煤炭价格飙升,部分省市出现了停三开四的限电应急措施。省能源集团所属发电企业坚持满负荷发电,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了一倍多,确保我省实现了不拉闸不限电,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充足的动力,火电企业却承担了近4亿元的亏损。
改革重组,
省属企业奋勇前行
我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省国资委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一记记国资监管的改革“组合拳”陆续打出:
强基础,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和修改了国资监管文件112个,改进监管模式,提高监管科学水平;
创机制,改进监管方式。推进企业财务预算与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三挂钩”制度,引入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财务监督—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干部综合评价”的完整链条,形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压力传导和责任落实机制;
练内功,狠抓企业管理。针对国有企业历史形成的弊病对症下药,先后采取了加强集团管控、集团协作、开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咨询诊断三大措施,实施企业管理登高计划,省属所出资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咨询诊断降本增效及资金集中管理节约资金成本,仅2011年就“捡回”利润10多亿元;
壮筋骨,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595家权属企业完成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目前省属企业拥有厦门钨业、福建高速、福建三钢、星网锐捷等10家上市公司,市值600多亿元。
与此同时,为改变我省国有企业小、散、弱的状况,省国资委果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企业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组。一方面,合并优势企业资源,组建了投资、能源、交通、外贸等五大集团,增强企业实力,构造行业旗舰;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少、竞争优势不强的企业有序退出,该关就关,该停就停,该转就转。
省属出资企业由原来的31家整合为16家,所出资企业资产规模由户均资产不足60亿提升至超过200亿元。目前,全省有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入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省国资委16家所出资企业中已有11家企业资产总额超50亿元,其中包括重组后的投资集团、能源集团、交通集团在内的6家企业资产总额超百亿元。
深化改革和调整重组,让国有企业脱胎换骨,奋勇前行,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增加。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充分证明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省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说,省属国企将继续深化改革,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4倍,达近5000亿元,主营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3家;资产总额增长2.5倍,达到1万亿元以上,超过千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利润总额增长3.5倍,达到33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6-8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 2010-03-23前两月福建省属国企经营收入持续向好同比增20.3%
- 2009-11-11福建省属国企首次竞聘选拔经营班子